![]() ![]() ![]() |
|
|
|
2010/02/06 19:30:07瀏覽4271|回應6|推薦107 | |
氣功大法-性命雙修, 氣功是一種使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法.而性命雙修是兼顧健身與修心的主流.所謂雙修,一是修〔命功〕,一是修〔性功〕.前者是延年益壽的修行手段.後者注重心性,禀性,人格的修煉.簡言之,命功就是煉氣,性功就是煉心. 性命雙修有兩派主張不同,其一為南派,創始人為張伯端,主張先修命功,後修性功,他認為「命之不存,性將焉存?」故其丹法先命後性,先術後道。 其二為北派,創始人為全真教主王重陽,他強調先修性後修命。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術,北派丹法講三分命功,七分性功,從明心見性入手,以全神養氣為本. 近代氣功對性命雙修,偏重於〔性功〕方面的修煉,因為性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心性、稟性和脾氣.可將我們原來在病態中培養的性格,煩躁的性格,不耐煩的性格,悲觀的心態等等加以改變,同時將我們通常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這種心性、稟性、遺傳因素調整.改變成一種符合所有人要求,達到嶄新的性格.
小 結 不論北南派北派以及現代氣功,都認為性命雙修不可偏廢,在道教看來,性與命,是不能分割的,修行不能離開修命,因為心性與形體不可分離的,所以修身養性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就是性命雙修的最基本意義。 〔上圖為北派為全真教主王重陽〕
延伸閱讀: 性命雙修探源 講求人性的修煉,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如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其原注為:天命即天理,後來演變為命即是天所賦予我們的本性,使性和命變成同義詞。大學講修齊治平,以正心誠意作為人生的起點,以及歷來儒家主張復性、盡性、率性都是強調心性修養。 儒家只偏重心性的修煉,而忽視了身體的鍛練。只有道教養生學提倡心、形雙修,希望通過生命鍛煉以延長壽命,達到精神境界的最高峰。但是他們初時並非用「性命」二字談修煉,而是使用「形神」論雙修。道教以為只要形神相守,不分離,不毀壞,便可達到神仙長生的目的。 直到盛唐前後道教始以「性命雙修」代替「形神合同」。用性命雙修更能契合長生修煉的境界,因為煉形和養神都是延命的養生方法,可以用「修命」來概括,而修性則是個人道德修養和人生精神境界,這些是形神雙修中本不具備的意義。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