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的長度、廣度、深度之探索 〔修訂版〕
2009/02/17 13:50:47瀏覽2995|回應3|推薦43
 

 生命的長度、廣度、深度之探索 

有人形容人生像一本書,但這本書的內容卻有萬種風情,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淒美婉約,有的精彩絕倫,有的蒼白悲涼…。然而一本書一定要能動人感人,始能稱為上乘之作。哲學家尼采曾說:「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所謂「血書」,是以生命之筆而撰寫,所以能感人動人。反之,如果像「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之作,就會令人讀起來索然乏味!

西洋有句諺語:「美麗的年輕人是天然形成,美麗的老年人才是藝術作品」。

如何將人生這本書撰寫成為藝術作品!令人感動!令人喜悅!令人愛不釋手!筆者以為應注重以下三個層面:

一、生命的長度

根據各項統計,日本是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男性平均壽命為七十九歲,女性八十五點八一歲。日本人之所以長壽,簡言之,即飲食清淡,生活規律,注重運動。如果我們進一步地去探討長壽的因素,尚需具備下列幾項要件:

(一)要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

有位在新疆自助旅行的美國老先生,他髮鬚盡白但精神奕奕。有人問他今年多大年紀?他頑皮地反問道:「你問我的頭髮還是我的心呢?如果你問的是心的話,我只有十八歲」。

這位旅人因為有一顆年輕的心,身體健康,生活充實而快樂。

(二)樂觀進取

原臺大醫生李豐女士,曾病入癌症末期,但她樂觀自信,終於戰勝病魔。病癒後她在研究病情時指出:「人在高興時,細胞很圓潤,就像十八歲的年輕人;人生氣時,細胞就像八十歲的老頭」。

張忠謀寫了篇短文:「常想一二」,他告訴大家:「人生不如意事,雖十常八九,但總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只要我們『常想一二』,便會排除煩憂,終身快樂」。

先生樂觀進取,不僅事業有成,而且長壽健康,家庭生活美滿。

(三)凡事從正面思考

日本作家春山茂雄著「腦內革命」一書,告訴人們凡事從「正面思考」的人,總會將事情往好的方面想。因此生活就會活得愉快,經常保持年輕、健康,可以長命百歲。

(四)追求生命的永恆性

古有「薪盡火傳」之說,薪可以燃盡,但火仍可傳天地之間。人之形體會消失,但永恆的精神生命卻會長存。世界上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在立功,或在立言,或在立德方面有其不朽之處。

孔子以「仁」為中心的學說,成為中國數千年立國的精神;關公的「義薄雲天」,浩氣長存;媽祖的宏愛,救海上苦難漁民...。他們雖已離我們而去,但其偉大的精神卻與我們同在,活在每個人的心目中!

 人不僅要長壽而且要活的健康、活的快樂,而且要有追求生命永恆的精神,始可稱為有價值的人生。

二、生命的廣度

(一)知識的廣度-讀萬卷書

老子四十七章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就指出一個讀書人不用出門,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不用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自然的規律。因此當我們坐擁書城,你既可和莊子在濠水觀魚樂;也可與蘇東坡共遊赤壁,觀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奇景;更可與柏拉圖對話,談「德性即知識」;如有興趣也可向現代科技大師華生請教DNA的基因,以瞭解如何藉由DNA研究,追尋人類的根源及防止老化,延年益壽的功效。

現在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廣義的書應是指可獲得任何知聞的工具。在「地球是平的」這本書中指出:「拜科技之賜,世界沒有界線了,只要處處有寬頻,人人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可獲得你想要的知識」。

現在的「書」變得更為寬廣而深邃。在書的天地裡,你可上下古今,縱橫數千年,只要你有心追求,知識的寶庫,隨時可以進出擷取。

(二)視野的廣度-行萬里路

孔子之所以「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為他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行萬里路-周遊列國,視野廣闊,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概!

莊子秋水篇裡有三個角色:井蛙,河伯,海神。井蛙,擁有一口小井卻自以為大,故步自封,坐井觀天。河伯原來在河水暴漲時也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但當牠順流而下,至北海看見大海浩瀚無垠時,於是望洋而興嘆,始感自己渺小。

海神雖處於「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的境地,但卻不自以為大,並謙虛地向河伯說:「吾在於天地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由此可知視野淺者其識亦淺,器度亦小,而境界大者,卻能虛懷若谷。筆者曾到神醫華佗的故鄉-亳州參訪,該地遍植藥材,現為大陸中醫藥材集散地,因而使人瞭解到:「人傑」尚須有「地靈」來配合,始可蘊育出偉大的人物。

當你遊歷漸豐後,便知世界之大及宇宙之廣,才不致坐井觀天,故步自封。「放眼天下」的視野,無論對個人或國家,都是必須具備的素養。

(三)胸懷的廣度-民胞物與

呂氏春秋貴公篇記載:「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人遺之,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由此可知老子之人生境界超越人、孔子老子認為弓之得失,不管荊人或任何人得與失,都是相同的,因為弓矢依然存在於天地間,並沒有增或減!老子是「以天下觀天下」(五十四章)的宏觀視野而透析世界,他不僅視天下人類為一家,也視天下萬物為一體。

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胞物與」的崇高理念,即視人民如同胞,視萬物為同類。

慈濟證嚴法師,她就具有「民胞物與」的胸懷,用她像太陽的大愛,不僅溫暖了臺灣每個同胞的心,也感動了世界各地受過她照顧的人。一個弱女子,但她的心胸卻能與臺灣同其大,亦能與世界同其廣。

三、生命的深度

王國維人間詞話指出「作學問三大境界」:

(一)昨天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學問第一境界。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學問第二境界。

(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學問第三境   界。

 王國維告訴我們做學問要達到成功之地,必須經過這三個境界,一是「歷練與膽識」;二是「堅定的信念」;三是「成功乍現的驚喜」。做學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然?要想走上成功之路,必須經過歷練與淬礪,始可使其境界層層升!

代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自覺生死大關屢勘不破,於是築一石棺,每夜身宿石棺之內。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有一天夜裡他突然坐起,深感已能突破生死關卡,而可坦然放下一切,面對困境,之後始完成其傳世之作--「知行合一」學說。

天地一沙鷗書中的海鷗--岳納珊,為了要追求更高的生命價值,不避風吹雨打,每天苦練各種飛翔技巧。最後牠不但打破了海鷗飛行的世界紀錄,也打破了獵鷹的飛行紀錄。

莊子齊物篇談到,修持老師南郭子綦可聞「天籟」之聲,而其弟子就無法聽得,乃因老師修持已可達超然物外、空靈之境,因而能聽到常人所無法聽到的天籟之聲。

文學大家歐陽修在「秋聲賦」文中,述說其深夜讀書,有各種秋聲自屋外傳來,歐陽命其童子出外察看,童子則回說「四無聲音」,歐陽可聞如「天籟」的秋聲,而童子則不可聞,是因歐陽不僅讀萬卷書,而且遊歷過名山大川,與童子人生境界之高下不可同語也!

黃蘗禪師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從以上所述,無論是人或物,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都須經過無數的艱辛與淬礪,始可領悟生命意義及其價值,進而可將生命融入這個世界,像水滴投入大海,使他生命與大海的生命同其廣同其深!

四、結  論

生命的長度,是在於長壽健康、長壽快樂,始可品味人生的甜美。

生命的廣度,可使生命的張力,從有限到無限,不僅要有視天下為一家人;  也要視天下萬物為一體的胸懷。

追求生命的深度,才能使人生的境界上升,可領會到生命之真、生命之善、生命之美。

席慕蓉有一首詩「一棵開花的樹」,起首兩句: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這最美麗的時刻」。 

這首詩看似情詩,如果我們深一層的去探求,可以體悟出世界上萬物都是在她最美麗的時候,呈現在人類的面前。百花用它們的多麗之姿彩繪了大地;各類珍果用它們甜美的果實,呈獻給人們品嘗;鳥兒用牠們美妙的歌聲,譜下大地的樂章。它們都用生命做出無私的奉獻,使人類的生活變成了瑰麗而多姿。

我們人類是何其的幸運!是何其的尊榮!對於這個世界,我們付出的太少,而獲得的太多。因此,我們要抱著一顆惜福的心、一顆感恩的心,來禮讚大地、歌頌萬物,同時也要像證嚴法師一樣,用大愛回饋世上的同胞。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ghung000&aid=2657282

 回應文章

i~Robe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09/03/01 16:14
拍拍手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精彩的文章
2009/02/17 20:38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流畅,很多道理都是哲理,让我们受益颇深,很值得大家欣赏和阅读!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是一本书
2009/02/17 20:24
生命是一本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者,我们的经历不同,书写的人生不同。在这本书里,我们一定把握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潇洒地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