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5 15:30:12瀏覽1680|回應7|推薦128 | |
徐永清 民謠曰:「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麵條鍋裡煮鍋蓋。」到鎮江旅遊,若是沒有品嘗過這三怪,尤其是鍋蓋麵,那真叫遺憾。 這麵條鍋裡煮鍋蓋,就是鎮江當地的一道美食—鍋蓋麵。您瞧,在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裡,待麵湯翻滾之際,投放麵條,加放鍋蓋,用鍋蓋壓著麵條。這講究的是大鍋小蓋。這樣的做法,水氣圓,麵湯還不會溢出;再者煮熟的麵條不黏不硬,不散不亂,還易於成熟入味。待麵湯再度翻滾,用涼水一激,便可取出鍋蓋,撈出麵條。其後再將葷的素的配料放入笊籬,入鍋汆熟,熟後放於麵條之上,隨即加放各種調料。一碗熱氣騰騰,色香誘人的鍋蓋麵便做好了。 鍋蓋麵的特點就四個字:筋道、鮮美。這麵條不僅耐嚼,還不費牙。咀嚼之際,您才知道世上有這麼好吃的麵條,口舌的把玩竟這樣的富有情趣,這麼耐人尋味。加之這麵裡有麵條本色的清香,還有股木質鍋蓋淡淡的香氣,再者所有葷的素的配料都在這鍋裡汆燙,各種食材難以言表的,多層次、豐富的鮮與香,全都滲透到這麵條之中。外加五彩繽紛的配料,如同眾星捧月,錦上添花的襯托,使得這碗麵條美上加美,鮮上加鮮。品嘗之際就剩兩個字:讚嘆! 有關鎮江鍋蓋麵的起源,還有個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山東有對小夫妻,平日非常恩愛,日子過得異樣甜美。惟一不足的是丈夫的腸胃不好,食慾不振。平日丈夫總嫌妻子做的麵條不是過硬,便是偏爛。這讓賢惠的妻子犯了愁腸。妻子總想在麵條上做出文章,嘗試了多次,均未奏效。一次妻子看著竹製的窗簾,靈光一閃,何不借鑒借鑒。於是她找來許多竹篾,將其穿連起來,完全是個小一號的窗簾。其後將揉好的麵團平鋪在竹篾上,隨後找來一根腿粗的竹杠,一端固定在案板,另一端可自由地移動。自己則騎坐在竹杠的另一端,不停地跳壓。如此往復,直到麵皮薄如紙張,再切成細條。在煮麵之際,妻子不慎,將隻湯罐的木蓋碰掉鍋裡,一時並未在意,便讓它和麵條一同煮了。沒想到,這樣煮出的麵條竟然出奇的好吃。不僅鹵汁入味,還筋道耐嚼。一向胃口不好的丈夫食慾大振,不住叫好。從此丈夫的身體也就日漸好轉。此後,鍋蓋麵的製作方法便在民間流傳。其後鍋蓋麵便隨著主人公輾轉來到鎮江,並於此落戶、扎根、光大。 為使鍋蓋麵盡善盡美,鎮江人可謂是費盡了心機。就其配料(或叫澆頭)而言,那叫豐富。葷的有牛肉、牛肚、牛筋、長魚、排骨、肉絲、精片、肥腸、鵪鶉、雞蛋、鴨血諸多品種;素的有小青菜、青椒絲、芹菜絲、綠豆芽、西紅柿、香菜、木耳、香乾諸等。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地裡長的,大凡能吃的動植物,都可用來做配料。 在鎮江開鍋蓋麵的店家都有幾招絕活。我有個一位姓潘的文友,她就開了一個專營鍋蓋麵的小吃店,生意好得是食客如雲。經常是前客還未吃完,後客又來了一幫。她告訴我,就醬油來說係用二十多種配料,花費十多個小時熬煮出來的。因為頗費工夫,是故每次均要熬煮一百市斤,整整的一大桶,以便不時之需。她還說,這醬油的配料有生薑、老葱、大蒜、蝦子、香葉、草果、桂皮、八角諸等香料,通常秘不示人,加之各家的配伍還不盡相同,可謂是百家百法,百家百味。 徜徉在古城鎮江,無論是繁華的鬧市,還是幽深的古巷,都有鍋蓋麵的攤點。遠遠地便可看見一口口大鍋在冒著騰騰的熱氣,厚實誘人的麵香和輕盈配料的香氣隨風飄蕩。這香引得匆匆的路人不由地放慢了腳步;尤為那些來鎮江旅遊、或是訪古探幽的人們,不由地滿口生津,幾欲垂涎。於是三步併做兩步,朝著美食目標奔去。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