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0 16:13:05瀏覽146|回應0|推薦0 | |
重走北伐路 陸軍備役上校7日廣州出發
紀念抗戰80周年,現年61歲的陸軍備役上校繆德生,要以徒步健行的方式橫越大陸六省,重走一趟當年北伐路線。7日上午他穿著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制服、手持陸軍官校校旗,與另外四名陸官校同學,唱著陸軍軍官校歌,從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出發,預計7月7日抵達北京豐台區盧溝橋。 由台灣藍天行動聯盟主辦、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提案、吳江黃埔故事館協辦的「2017黃埔子弟重返統一之路」活動,預計花費94天的時間、3500公里路程。繆德生(右三)與官校同學在廣州黃埔軍校前合影。記者林宸誼/攝影 盧溝橋501頭石獅子 將啟動斷代研究大陸民眾到七七事變之地—盧溝橋獻花,紀念抗戰。(新華社)分享
一般認為,石獅子多半是明清時代的作品,但卻沒有明確的依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作為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孔石橋,盧溝橋因柱頭雕有501頭獅子而聞名。然而這些石獅雕刻於哪個時代,迄今並沒有科學記載。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豐台區盧溝橋文化旅遊區今年將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 始建於1189年,即12世紀末的盧溝橋,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的遺產。1986年拆除了加寬的步道等,恢復了歷史風貌,到1991年,中共將它封閉管理。 但到盧溝橋就不能不看石獅子。盧溝橋文保部部長喬亞軍表示,這501頭石獅並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到如今已是6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 不過,前後跨越800多年,具體哪些獅子雕刻於哪個時代,相關研究卻一片空白。於是今年3月,盧溝橋石獅斷代研究正式啟動。 喬亞軍表示,「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於假張的狀態。而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 據悉,該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此外,在為石獅斷代的同時,今年盧溝橋文化旅遊區還將啟動盧溝橋石質文物數位化保存工作,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 對岸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位化檔案。盧溝橋旅遊區負責人王華表示,一期工程將為10個望柱上的石獅建檔。據了解,這一計劃將於今年10月底前完成。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