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6 03:54:42瀏覽2585|回應1|推薦7 | |
2015年大陸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宣示要在十年內躋身製造強國之列,並明訂「由大到強」的三步驟行動戰略,2035年先達到世界製造強國的中等水準,第三步即在2045年位居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依據規畫,大陸預計十年內先超越第三級對手如韓國、台灣,20年內追上第二級國家如日本與德國,並在30年後擠下最強的美國,成為中共建國百年的新使命。
據2011年IMF預測,明年大選,無論是歐巴馬、羅穆尼、川普或其他任何人獲勝,他將是美國最後一位領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總統。 大多數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甚至不知道這一天距現在是那麼近.............
2015:中國世紀元年
2014年是美國能夠號稱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最後一年
【經濟日報╱社論】2014.12.2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在美國《名利場》雜誌2015年1月號(提前出版)發表文章《中國世紀從2015年開始》。文章指出,在書寫2014年的歷史時,需要留意一個幾乎被忽視的重大事實:2014年是美國能夠號稱自己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最後一年。中國經濟以拔得頭籌之勢進入2015年,並很可能長時間執此牛耳。
史提格里茲說,世界銀行根據「購買力平價」方式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將以遠遠超乎所有人預料的速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一目標即將於2014年底實現。
或許以「購買力平價」方式計算的GDP尚不為一般人廣泛接受,中國大陸官方也予以排斥,即使如此,但GDP之外,也有愈來愈多的類中國世紀現象在最近頻繁出現:
—國際外交方面,從中國作為主場的北京APEC峰會,到緬甸舉行的東盟峰會,再到澳洲舉行的G20峰會,中國領導人的鋒頭,獨領風騷;習近平上任兩年以來,累計出訪了30個國家,遍及七大洲、三大洋,從大國到新興國到太平洋小國,可謂縱橫捭闔。
—氣勢方面,開始積極主導議題:倡議與建立亞太自貿區、金磚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開發銀行、一帶一路等,甚至引導及設定規格,如高鐵出口、浙江烏鎮舉行世界第一屆互聯網大會等。
—這一切靠的都是綜合國力。經濟上,除了GDP即將超美,2014年中國GDP已是日本的兩倍,出口額、貿易額、製造業、外匯儲備等,都是世界第一;軍事上,在東海中國已有針對美國介入的反介入能力,中國也在南海填海擴島。在印度洋廣設海港,甚至開始在西非的納米比亞興建港口;另外,也即將在泰國及尼加拉瓜分別開鑿兩條新運河。當然,也包括在太空領域的成就及深海科研領域的表現等,均已位居世界前段班。
如何解讀中國這近乎井噴式的全方位各領域的表現?其實並不困難,因為除了近200年,中國從來就是第一,也就是史提格里茲說的,「中國回到了它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裡所占據的地位」。他所說的「大多數時間」,準確的說法是「人類3,000年歷史或30個世紀中的前28世紀」。
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處理:一、中國為什麼從來就是世界第一?二、為什麼從來第一的中國近200年卻急轉直下?三、為什麼近30年又谷底翻升,重新崛起?
先談第二、第三個,再談第一個。為何從來第一的中國國運會急轉直下,是因為中國在近幾百年中連續錯失了海洋、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三個寶貴機遇,因而被抓住這三個機遇的近代九個海洋強國(葡、西、荷、英、德、法、俄、日、美)輪番欺壓。
其次,為什麼近30年又重新崛起,正是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抓回了市場經濟及工業革命,而現在的習近平正在抓回海洋強國機遇。
至於中國為什麼從來就是全球第一,是因為中國從來就是市場經濟,意思是政府除了極少數經濟活動如鹽、鐵專賣、統一貨幣等之外均開放民營,對市場價格並不干預,最多是徵一些必要的稅賦及設平準基金,但必須補充一點,市場經濟並非放諸四海而皆有用,必須配上中國擁有的另兩個條件,即勤奮的民族性及巨大的人口規模,才能起大作用。
抓住了三個寶貴機遇的英國,在拿破崙戰爭及鴉片戰爭先後打敗了法國與中國後,稱霸全球,版圖橫跨全球四分之一,時間約100年,是謂英國世紀。19世紀末,美國GDP超過英國,但英國霸主地位完全被美國取代則是20世紀二次大戰之後的事。所以,20世紀是美國世紀,特別是1991年拖垮蘇聯之後,而那時中國剛開始啟動改革開放,所以美國獨領風騷,顧盼自雄。
進入21世紀,現在,中國世紀現象已然萌現,但21世紀會不會真的成為中國世紀,不能只看GDP,還要看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深化改革,及能否在文化、思想及意識形態各方面獲得更大的解放,及如何處理好國際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而定。這些條件能否具備也決定了「2015:中國世紀元年」後面跟的究竟是一個「!」或是一個「?」。
---------------
大國的博弈格局
豈是 小確性麻雀國下 太陽神女、摸乳陳之流等井底之蛙可以理解 ....
在這些獨派井蛙的眼中.對岸只是個專制獨裁人民隨地便溺的落後國家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在臉書上說,前一陣子,有2部探討中國社會變遷的作品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包括紀錄片「穹頂之下」和新書「野心時代」???
別忘了.還有南韓KBS製作的"超級中國SUPER CHINA"保證這些台獨份子看到嚇尿
「當亞歐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廣袤土地。」
美國就繼續主宰它的美洲大陸和太平洋吧
歐亞非大陸塊快就交給中國吧~
我們何其有幸.親眼見證中國第4次的盛世.躬逢其盛....
明朝劉伯溫所寫之「燒餅歌」預言了西元二○○○年後之五百年,中國將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
亞投行的核心的意念是:歐、亞、非板塊的時代性合褶,以消解孤懸於北美洲的單一霸權,歐洲、中東、北非、中亞以迄中國,將運用人類迄今最高效的造路工程,猶如一條絞鎖般的結合起來,讓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有意義的整體團塊。
在歷史上,只有2400年前的亞歷山大、與800年前的成吉思汗,曾以軍事手段,試圖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完成這個夢想,但仍然失敗,其間,波斯、鄂圖曼也曾建立了包攝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大帝國,但只限於地中海周圍,而不能到達東亞。
而亞投行是以一帶一路為路徑,以經濟而非軍事手段,嘗試完成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東岸的這個歐亞非、但主要是歐亞的連通與同盟。
這場激情劇目中,最生動的一幕,就發生在英德法義的集體轉向的三月中旬,那是歐洲最嬌貴的資本貴族對中國遞送的秋波,恍如回到十七世紀路易十四從凡爾賽宮寄出信簡給康熙大帝的輝煌歲月。
攤開世界地圖即可一目瞭然,「亞投行激情」絕不是一個以國家對抗、或是霸權爭奪為特徵的事件,而是一種「中心」的飄移,它是以「大陸」作為單元,是亞歐舊大陸要向北美新大陸爭回世界原點、是世界島對美洲島的主權宣言。那是歐亞間幾千年迤邐而下,卻中斷了一個多世紀未償的往事,需要接續,美洲靠著海洋主宰了過去的那百餘年,歐亞準備從陸地上索回。
亞投行的競爭對象,其實是TPP,是亞歐非三陸塊VS南北美加太平洋,西太平洋是兩者對峙的邊界,台灣必須讀懂這一幕戲,才知道如何投入這一新的歷史波濤。
------
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 世紀大博弈
2015-03-24 經濟日報社論
中、美兩大強權在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AIIB)的博弈日趨白熱化。作為G7成員之一、世界最老牌資本主義國及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表態加入亞投行之後,德、法、義立即宣布跟進,作為亞投行區內大國的韓國與澳洲也已積極表態,日本則陷於天人交戰、忸怩難決的窘境之中。至此,美國卯盡全力,干擾各國加入中國倡建的亞投行的努力可謂全面潰敗,這一役,或許也可能是中美世紀大博弈雙方氣勢消長的關鍵轉捩點。
如何觀察解讀這個仍在持續發展中、卻深具大歷史、大戰略涵義的國際現象?不妨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是微觀的角度。以英國為首的美國盟友,與其說是義無反顧,不如說是利無反顧地紛紛加入亞投行,自然是因為利之所在,難以抗拒。利,來自於潛在的、龐大的需求。中國推算自2010年至2020年間,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7,760億美元,而美日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每年僅能提供130億美元新增貸款,換言之,每年存在7,63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初始規模1,000億美元,原則不設上限的亞投行,當然可以從各筆投、融資項目中取得合理的回報,這只是其一。亞投行的會員國當然有更多的機會,在日後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輸出技術、承建工程、銷售商品、進行衍生性投資等巨大經濟利益。據了解,中國將在近期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中發布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包括詳細的重大工程項目清單,內容是未來幾年將要簽約、動工的,涉及鐵路、公路、橋樑、能源、資訊、產業園區在內總計數百項的重大工程。可以想見,對一些大國而言,經濟之外,不能不動心的還有政治、外交,甚至軍事、戰略的各種利益。
其次,是宏觀的角度。自2008年世紀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經濟表現平庸,是一種新常態。一些著名經濟學家如美國前財長桑默斯認為,全球經濟或已進入「長期停滯」時期,增長乏力,長期疲弱,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這又與當前普遍存在於各國的貧富差距惡化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也因此,各國央行一再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均未見其效。換言之,當前全球經濟最大的難題是需求不足,最大的困擾是資金過剩。在這樣的形勢下,一帶一路所浮現出來龐大的亞洲基礎設施需求,成了全球經濟的新希望。以一帶一路作為載體的亞投行,又如何能不成為各方趨之若鶩的目標。
再其次,是更宏觀的角度,那就是所謂「世界島」的概念。亞投行跟一帶一路有關,一帶一路又跟世界島有關,世界島又是什麼?島,當然就是一個四面被水包圍的陸地。世界最大的島因此不是格陵蘭,也不是澳大利亞,而是整塊連在一起的歐、亞、非大陸。這個最早在1902年被英國戰略家麥金德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名詞,100年來只是一個純理論的概念。麥金德指出,地球上的陸地核心,是由亞歐非三大洲組合的「世界島」,古代由於交通運輸條件落後,這片心臟地帶不可能由單一強權控制,無論政權如何擴張,均從未實現;但20世紀初鐵路的出現將改變此一態勢,「當亞歐大陸被密集的鐵路網覆蓋時,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將主宰這片廣袤土地。」
麥金德看到只是鐵路,所以他提出的世界島始終只停留在純理論的概念;他也許沒預見到高鐵,但他似乎已隱然看到了一帶一路。100年後的21世紀,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已經出現,由中國倡議主導的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也將通過亞投行的積極運作逐步實現。終於,世界島將不再只是個純理論而是一個21世紀的新現實了。這將如何影響及改變未來全球的權力格局呢,自然值得高度關注。
這即是《一帶一路政治經濟學》,它正在譜寫新世紀的人類歷史。
----------------
全球化的「中國方程式」─中國正在重繪全球地圖
2015-06-03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訪南美,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與巴西、秘魯共同簽署「兩洋鐵路」可行性基礎研究計畫。「兩洋鐵路」構想由中國領導人提出,連接巴西與秘魯,橫跨南美洲大陸,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全長5,000公里。巴西總統羅塞芙表示「巴方將邀請中國公司參加工程建設」。
這不是中國修建的第一條兩洋鐵路。更早一條是橫跨非洲、連結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兩洋鐵路,現已通車營運。非洲兩洋鐵路分兩階段興建,第一段是上世紀70年代,中國為坦尚尼亞及贊比亞兩國修建的坦贊鐵路;新一段是由贊比亞到安哥拉,全長1,344公里,主要在安哥拉的本哥拉鐵路。本世紀初,安哥拉啟動本哥拉鐵路招標,參與競標者有美、俄等四國,均因報價高出中國公司三到五倍而落選。
理論上,應還有第三條「兩洋鐵路」,連絡的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但準確的說法,第三條應該是「三洋」鐵路,即是中國正在號召發動的「一帶一路」中的亞、歐、非高鐵網大計畫,連結的是太平洋、印度洋跟大西洋。
中國這三組:一、已建成;二、將開工;三、擘劃中的跨洋鐵路大建設,意謂著中國正在重繪全球地圖,展示了全球化的一種另類方式:「中國方程式」。
中國除了參與推動「全球化1.0」,還另闢蹊徑,以另類方式打通排除另類的全球化障礙,即不是人為的障礙而是自然的、地理上的障礙。如以任督二脈為喻,則全球化的「1.0」與「2.0」打通的,分別是全球化的任脈與督脈。中國在非洲的兩洋鐵路、在拉丁美洲的兩洋鐵路,及覆蓋於亞、歐、非三大陸上的「一帶一路」三洋鐵路,都屬打通全球化「督脈」的「2.0」。
打通「督脈」的「全球化2.0」不只是鐵路,還可以是運河。中國去年底在尼加拉瓜動工開鑿的尼加拉瓜運河,與上世紀的巴拿馬運河一樣,都是聯通兩洋(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大運河。最近盛傳已簽署協議的泰國克拉運河,則是聯通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兩洋運河。稍早還有傳聞,由於蘇伊士運河面臨了太窄、太淺的困境,相關國家打算開鑿一條與原運河基本平行、卻更寬更深的新運河,以更方便地聯絡印度洋與大西洋(通過地中海),如傳聞屬實,很大機會亦跟中國有關。
如此一來,全球五大洲、三大洋,將可因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及三條兩洋鐵路、三條兩洋運河的興建與開鑿,獲得全面的暢通,自然及地理的障礙不再是阻礙,這即是在「全球化1.0」(打通任脈)之外的「全球化2.0」(打通督脈)。於是,同時打通任督二脈,就是全球化的「中國方程式」,新世紀的全球地圖亦將因全球化的「中國方程式」而重繪。
--------
1976 年, 李光耀訪問中國的晚宴上,鄧小平盛情邀請李光耀日後再來中國訪問。李光耀謝過,說,等中國從文化大革命中恢復過來他就來。鄧小平說那需要很長時間。李光耀 表示異議:你們真要追上來,甚至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會有問題;怎麼說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你們有的卻儘 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鄧小平聽後沉默不語。
台灣所謂本省人按照記載大多是在大陸『不容于鄉里』之人,講難聽些就是雞鳴狗盜之徒。事實也證明,所謂本省人在治理能力上無能,民主政治也掩蓋不了他們在殺戮原住民和客家人的暴力本性。台大朱雲漢院士講,中國大陸只不過是在恢復他世界強國的歷史地位而已。朱教授沒有講明,台灣只不過是恢復他在歷史上邊陲小島的角色。
朱雲漢指出,觀察大陸應以千百年的「大歷史觀」才能看清,認為大陸的崛起可和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蘇共十月革命、美國廿世紀初崛起等四個歷史事件等量齊觀。他提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創造了許多「甲午驚奇」,如推出亞太自貿區倡議、與美國達成允諾改善氣候變化的歷史性協議、「一帶一路」等國家大戰略,大陸已恢復東亞地位,美國的霸權搖搖欲墜。
朱雲漢院士在兩岸政策菁英高階研習班的演講,非常精彩,非常值得朝野政黨領袖與社會各界深思。朱院士先說明中國興起的事實,特別是去年發生的習近平的八項甲午驚奇,讓中國在國際的大國地位更加穩固與確立,快速恢復中國到乾隆時期的世界強權地位,整個世界格局與圖像都產生劇變。
習近平的八大甲午驚奇包括:
1.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 金磚開發銀行架構確立,總部設於上海
3.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啟動
4. APEC成員國就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
5. 習歐高峰會達成氣候變化歷史性協議
6. 上海合作組織通過接納新會員程序
7.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首度超越引進外資
8. 成立絲路基金,全面啟動「一路一帶」大戰略
其次,朱院士描述中國的奇蹟持續發生,而且締造史無前例的奇蹟:
1. 人類歷史上最快速的持續經濟增長
2. 人類歷史上最大範圍的工業化
3. 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消滅貧窮
4. 最快的國際分工越級式晉升
5. 最快速融入全球經濟:躍升第一大出口國
6. 開發中國家最大資金吸磁效應
7. 直接跨入二十一世紀的通訊與基礎建設
8. 三十年躍升為拉動世界經濟復甦火車頭
朱院士總結,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歷史巨變:
1.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數百年不遇的歷史巨變
2. 中國再興與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給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
3. 絕大多數國家熟悉的歷史座標正在消失,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全球治理體制被迫轉型,我們習以為常的國際秩序正面臨重組
朱院士間的台灣國際策略如下:
一、調整心態
1. 要跳脫西方中心思維、超越單一的衡量進步與落後之歷史座標,適應多元現代性格局
2. 要重新融入亞洲,要重視與新興經濟體的交往、要重新連結非西方世界(東亞、南亞、中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
3. 面對非西方世界,要摒除文明優越感,接納與包容多元價值、宗教與文化
4. 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經驗,面對中國大陸,要學習以小事大
二、得道多助:不斷提升自己的存在價值
1. 在國際分工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2. 在全球新興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
3. 在開發新興經濟體市場上扮演關鍵角色
4. 中文數位內容的重要提供者
5. 在國際社會裡發揮建設性的角色
6. 協助解決全球與區域議題:環境、能源、糧食、衛生、疾病、數位落差、生態失衡問題
6. 促進區域和平與經濟合作
7. 協助化解大國矛盾,引導和諧
8. 不製造問題、不激化矛盾、不成為他人的負擔
三、發揮巧實力
1. 運用自己的優勢:
1.1 優越的地理位置:補強與歐亞陸上絲路的連結
1.2 科技創新能力、生產資源整合能力
1.3 生活品質、國民素質:語文、文化與宗教心靈
1.4 歷史淵源:與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特殊關係
1.5 國際參與主角:靈活的企業與活力的民間組織
2. 避開自己的劣勢:
2.1 避免在主權議題上硬碰硬:重實質輕名分
2.2 避免掉入大國對抗的漩渦:不當戰略棋子
2.3 避免在軍備競賽上虛耗資源
------------------------
2015:兩岸經濟各奔前程──「新常態」VS「新平庸」
文 / 高希均.台北
瀏覽數 / 11,250+
(一)大陸經濟二個新里程碑
2015年,全世界將面對《經濟學人》所形容的中國經濟二個新里程碑:(1)它的對外投資將超過外資投入,證實大陸已是實質的經濟強國;(2)以國際平價指數(PPP)折算,將超越美國變成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對台灣來說,如果兩岸關係平順進展,這些指標自也會使台灣隨之水漲船高;但是如果兩岸關係起伏不定,看到這些數字,就產生「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不安全感。事實上這些「不安全感」逼使台灣政治領袖,無法閃避兩岸關係對台灣經濟策略的選擇。
2015年的現實是:大陸正以新策略進入「新常態」,台灣在政府失能、國會失控、人民失落中陷入「新平庸」。
(二)大陸「新常態」啟動
一年以來大陸官方媒體以「新常態」報導經濟深改藍圖;它是指大陸經過30多年來快速經濟成長後必須調整的新策略。習近平在去年11月APEC中對「新常態」有明確的闡述: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成長;從「生產要素」驅動的成長轉向「創新」驅動;服務業與內需增長成為主力,城鄉與區域差距縮小,改革紅利為大家共享。
「新常態」中政府要大力「簡政放權」,就是「要開放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這種轉變使人想起1980年代雷根常說的一句話:「政府本身就是問題製造者,不是問題解決者。」這位因「保守主義」當選的總統是主張大量削減政府權力,增加市場機制的運用。這個資本主義的基本信念,居然變成了中國共產黨改革的新重點。
「新常態」在操作上要使中國經濟平穩增長(7%左右),增長的動力多元(不能只靠投資或輸出)、結構優化升級,並且勇敢地告訴世人:過去的高速成長(8%以上)以後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
一個經濟大戰略的轉變必須要選擇對的時機以及擁有強有力的領導。去年11月哈佛甘迺迪學院針對十位世界政治領袖的「治國能力」做了一次超過2萬6000多位國際樣本調查。在二組問答中:(1)以本國民眾評本國政治領袖,排名前三依次為習近平、普亭和莫迪(印度),歐巴馬第七,安倍(日本)第八;(2)在另一組國外民眾評一國政治領袖時,排名前三名為習近平、莫迪和德國女總理梅克爾;歐巴馬第六,安倍第九,普亭最後一名第十。
(三)「新平庸」之病延到2020
大陸的中央集權及言論自由等限制下,決策與效率並存;同時也與貪腐、人權犧牲、環境惡化……共生。台灣的民主體制一不謹慎,已變成民粹,助長了政黨惡鬥、媒體偏執、利益團體關說,其所產生的亂象與不平使人民、企業、外資失去信心。
IMF女總裁拉嘉德所創「新平庸」(New Mediocre)一詞,正可形容當前歐洲(及台灣)經濟的疲軟、缺少活力、內需不振、投資緩慢、政府對策既不夠勇敢也難以落實。(參閱本刊1月號拙文〈「新平庸」的跑道上停了一架「台灣號」〉)
台灣當前最大的困境居然是來自民主選舉。選舉帶來民主,人人稱讚;不幸地是:為了選舉,就鼓動民粹,人人受害。
生活在台灣的人民,有些共同特質:善良、樸實、守分。但是這些「分內事做好」的沉默大眾,是無法對付那一群人在政治民主(政府就不敢查)、言論自由(政府就不敢管)、政府負責(政府就不敢辯)三面大旗掩護下,是非迷惑了,民怨累積了,公權力崩潰了。
誰有本領能開出藥方來治「新平庸」之病?看來這個病一直會延誤到2020年。
--------------------------
我們何其有幸.親眼見證中國第4次的盛世.躬逢其盛....
明朝劉伯溫所寫之「燒餅歌」預言了西元二○○○年後之五百年,中國將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China? There lies a sleeping giant. Let him sleep,
for when he wakes, he will shake the world."
我們不要以為中國的治理體制脆弱不堪,而應認識到,按過去30年的標準,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制度,一種世界會日益承認且必須學習的制度.估計到2030年,中國可能佔到全球產出的1/3、美國經濟規模的兩倍。屆時,美國權力相比現在將黯然失色。這註定會影響美國人如何看待其政治精英和政治制度......馬丁•雅克(馬丁•雅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教授 名著有《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沒落和新全球秩序的誕生》)
大前研一:我的研究是,2055年時中國經濟規模會是日本的十倍大,也就是說,現在20歲的青年到要退休時,中國已經很強大了。
新聞集團執行長梅鐸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經濟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廿四日上市的美國新聞周刊以「中國崛起」(What's Next: China)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成為全球超級強權不再是個預測,而是事實,中、美兩國必須妥為因應此一事實
德國「明鏡」週刊最近一期以「中國的世界—新的超級強權意欲何為?」作封面文章,討論北京如何挾經濟實力積極建立國際強權地位。
根據在歐洲得到的1項民調結果,大多數西歐人認為,中國已取代或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領先強權。這是立場中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今天針對22國民眾所作的部分調查結果。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The Chinese Century)為封面故事,指出由於美國被困在伊拉克,中共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Dawn of a New Dynasty),但預測中國大陸不至於像當年的德國或日本那樣破壞世界和平,同時將容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只是「一中」原則不容挑戰。
根據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評選的「全球年輕領
袖」們認為,「2030年左右中國將會成為主導世界的國家。」
「新聞週刊」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分析中國的崛起,指出中國已躍居全球舞台的中心。中國成為全球強權已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
美國國家情報首長:中國將取得超級強權地位
美國國家情報首長尼格羅龐提今天警告,中國穩健的軍事及經濟擴張,最終可能讓北京取得與美國相當的超級強權地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
李光耀說,「你不能阻擋中國的崛起,只有他們自己能這麼做。除非你想要向他們宣戰或是在經濟方面抑制他們的發展。然而,這麼做將適得其反。假設中國沒出問題,你們只得接受它會更加強大的事實。」
世紀10大新聞 中國崛起 排名第一
21世紀10大新聞
1.中國崛起
2.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3.賓拉丹之死
4.維基解密
5.威凱婚禮
6.麥可傑克森之死
7.911恐怖攻擊
8.日本地震/海嘯 /核電三災合一
9.阿拉伯之春
10.全球經濟崩盤
IMF:2016年 中國經濟超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5日公布的最新官方預測顯示,中國經濟預計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這也是IMF首次發布「美國時代」終結的預期時間。國際貨幣基金此舉好像投下一顆震撼彈。 據IMF最新官方預測,按實值計算,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距現在只有五年時間。
據IMF預測,明年大選,無論是歐巴馬、羅穆尼、川普或其他任何人獲勝,他將是美國最後一位領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總統。 大多數人尚未對此做好準備,甚至不知道這一天距現在是那麼近。
-------------
中國平均智商高達105.是世界智商最高的國家之一
而同為中華民族的新加坡香港智商更高達108!是世界最聰明的國家/地區.由此可證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
遠勝俄羅斯的97.巴西的87.印度阿三的82
中華民族過去把聰明才智用錯地方.18世紀西方發展科學.工業革命.中國還在八股取士四書五經迷信風水
現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發展工商業.中共也提出科學發展史觀.今後中國將走出愚昧無知守舊的農業社會.大步邁向工業化發展高科技==>發揮中華民族真正的長處:智慧
我預測金磚四國這名詞20年後就會消失.因為2030年的中國已經是跟美國爭世界霸權的超級強國!
----------------------
中國人的智商全球最高?
最近,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在內的 中國傳媒都報道了一條新聞,標題做得頗為抓 人眼球:《專訪英國學者:中國人的智商全世 界最高》。
報道中提到的“英國學者”是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譽教授理查德·林 恩(Richard Lynn),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 《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不過, 他並沒有單獨宣稱“中國人的智商全球 最高”,而是試圖用調查數據證明東亞 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最聰明, 並力圖說明種族的智商水平與其富裕程度和經 濟增長率呈正相關的關系。
我在網上查到了林恩教授的個人網站和電 子郵件地址,給他發了一份郵件,問他是否願 意接受我的電話採訪。
林恩教授是智商領域的資深研究者,今年 已有76歲,我本不指望他能馬上回函,電郵聯 系純屬心存僥幸,“有棗沒棗打兩竿 ”。
不料,他很快回復,並爽快地答應了我的 採訪要求。
“丟失的環節”?
然而,為準備提問而進行的一番網上搜 尋,卻幾乎使我放棄了採訪的初衷。
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如今最讓人觸目驚 心的經濟現象之一,就是不同國家懸殊的貧富 程度。造物主為何厚此薄彼?分析其中原因的 書籍可謂汗牛充棟,近些年來,在我有限的閱 讀範圍內,就有三本書讓我印象深刻:英國學 者約翰·凱(John Kay)的《市場的真 相》、秘魯學者赫南多·迪索托 (Hernando De Soto)的《資本的奧秘》和美 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談的都 是國家貧富和文明興衰。
《市場的真相》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各國貧 富的原因,副標題就叫“為什麽有的國 家富、有的國家窮?”;《資本的奧 秘》從法學角度分析資本“死”、 “活”對財富再生的影響,副標題 是“資本主義為什麽在西方取勝,而在 其它地區失敗?”;《槍炮、病菌與鋼 鐵》的野心更大,視野更廣,試圖從地理學、 生物學、病菌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角 度解讀“人類社會的命運”(也是 副標題)。
所有這類的書提供的解釋似乎都言之成 理,但似乎都有點兒缺失:如果說經濟體制是 決定各國貧富的原因,那為什麽同樣實行資本 主義市場經濟的一些亞非拉國家卻難以走出貧 困的泥沼?如果說明晰的產權法律制度是區分 “好的”與“壞的”市 場經濟的標準,那為什麽有些完全移植西方法 律制度的發展中國家卻總是摘不掉“發 展中”這頂帽子?如果說文明興衰最終 取決於地理環境的差異,那為什麽歷史上強國 弱邦的更替變換有時也在同一緯度的舞臺上開 演?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菲利普· 魯什頓(Philippe Rushton)在評論林恩的研 究成果時稱,林恩找到了當代 “國富論 ”因果鏈條上的“丟失的環節 ”─ ─ 智商。
然而,林恩的研究在西方卻極具爭議,他 探討的話題甚至頗具爆炸性:種族之間智力上 有差異,那不就是種族主義的基本立論嗎?上 網搜尋一番後,我才發現,林恩的新書問世 後,西方主流媒體或是冷眼相視,根本不報 道,或是冷言相譏,報道中充滿質疑。當然, 引起爭議之處並不在於林恩所說的 “東 亞人比歐裔白人更聰明”,而在於他宣 稱的“白人比黑人智商更高”。
用魯什頓的話來說,林恩是在“雷區 ”探行,隨時會踩上“地雷 ”。
誰說學術無禁區?即使在號稱崇尚學術自 由、言論自由的西方,學術其實也有禁區:研 究種族智力差異就是一個禁區。但問題是,林 恩的研究是純學術嗎?就算是純學術,如果可 能會帶來更高的社會成本(如導致更嚴重的種 族歧視和種族沖突),如今種族構成日趨混 雜、文化色譜日趨多元的西方能夠承受得起 嗎?前幾年,一本同樣探討種族智商差異的書 《金鐘曲線(The Bell Curve)》在美國也遭 到類似爭議或冷遇,就是西方社會的學術自由 與種族和諧兩大目標之間存在張力的另一個例 證。
如何斟酌提問的措辭?怎麽把握寫作的分 寸?我一度很想藉故推掉這次頗難拿捏的採 訪。
但我最終還是撥通了林恩教授的家中電 話。
採訪實錄
電話中,我單刀直入,直奔主題:“ 智商測試是一個人智力的準確、全面的反映 嗎?”
林恩似乎不加思索:“是的。 ”
我繼續追問:“抽樣式的智商測試能 夠準確描繪一個種族或一個民族的總體智力狀 況嗎?”
這次,他猶豫了一下:“總的來說, 誤差率在四到五個智商點之內。”
“那麽,你認為智商是解釋一個國家 富裕程度的唯一因素、最重要因素、主要因 素、還是次要因素之一呢?”
他又停頓了一會兒:“是否實行市場 經濟也頗為重要。”
我把話題轉向了中國:“自從中國實 行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 速增長了20多年,這在多大程度上與你說的中 國人的高智商有關?”
林恩教授雖然年逾古稀,卻言鋒甚健: “幾乎完全相關。一旦中國開始引入市 場經濟,中國經濟便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這是 因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過去被僵化的經濟制度 束縛住了,市場經濟解放了中國人的智慧、能 量和創造力。相比之下,那些民眾智商較低的 國家和地區,盡管一直實行市場經濟,但經濟 增長卻很緩慢,甚至完全沒有經濟增長。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