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9/18 22:29:06瀏覽1527|回應0|推薦3 | |
圖左至右:王耀武、官盧漢、張發奎、何應欽、湯恩伯、杜聿明、蕭毅肅以及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納 在北伐時打先鋒的張發奎部隊,享有「鐵軍」的聲譽。 張發奎是國民政府的風雲人物。北伐期間,他先後擔任第4軍第12師師長,第4軍副軍長、軍長,兼第11軍軍長,第4方面軍第1縱隊司令,第4集團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轄第4軍、第11軍、暫編第20軍);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崑崙關等戰役,到了抗戰結束時,他已被任命為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 張發奎在八年抗戰中,曾指揮過五十萬的軍隊,從淞滬會戰到廣西的百色,幾乎指揮過全國各個派系的國民黨軍隊。比如東北軍萬福麟部,川軍楊森部,中央嫡系的胡宗南、湯恩伯、王耀武部等等。 但作為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張發奎總結八年抗戰,卻只得到兩個字:「倖勝」。 軍人通常喜歡誇大戰績,張發奎卻截然相反: 「我參加了淞滬、武漢、桂柳會戰。可以說,在戰略上這三次會戰都是成功的,我們以空間換取了時間;但在戰術上,我們失敗了。」 「講句真話,我們從末取得一次勝利,只是延宕了敵人的前進,還多次重創敵軍。」 「大多數海內外同胞認為,我們以劣勢裝備與粗淺訓練,英勇地與武器精良訓練一流的敵軍鏖戰了八年,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從一個軍人的觀點,我認為談不上英雄史詩,我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張發奎評騭政壇人物品格 2008年 / 胡志偉 胡志偉 : 歷史絕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深中肯綮 妙語如珠 ~ 張發奎評騭政壇人物 潮流興口述歷史,然而口述歷史出得濫了,便使人覺得都是些「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貨色,多數是隱惡揚善、文過飾非的偽史。不過,口述歷史也有出類拔萃的,諸如《顧維鈞回憶錄》、《周宏濤回憶錄》以及《張發奎口述自傳》。前者是元老外交官顧維鈞將一生所積累的一百多箱外交文件整理而成的,周宏濤回憶錄是依據傳主擔任蔣介石機要秘書時的日記撰寫而成的﹔後者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派專人來香港訪問張發奎上將四百多次、並在港臺兩地專訪有關軍政人員予以核實後整理而成的。其英文原稿沉睡在哥大珍本與手稿圖書館四十多年,沾滿灰塵,迄今無人將此一千零八十九頁英文原稿完整地譯成中文。 廿二年前哥大主管近代中國名人口述歷史工作的韋慕廷教授送了一套張發奎口述歷史的縮微膠片給中國大陸歷史學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楊天石,此人譯了三份之一章就知難而退了 ~ 面對英文稿中一萬多個人名、地名、機構名、事件名,猶如海底撈月。再者,中共迄無雅量將張發奎的強烈反共言論一字不刪地印出來,倘要大幅刪節,則全書會變的索然無味。另一方面,張發奎在訪談中說話坦率,牽扯到個人恩怨政壇是非的字句甚多。故他在第廿章腳注中聲明:「在我有生之年,本章內容不得公開」,其他章節涉及人物評價便吩咐記錄者用雙括孤圈起,暫不公開。 如今,張將軍作古已廿八年,他所月旦的政壇人物全部都已魂歸天國。筆者於二○○五年七月赴美領取萬人傑新聞文化獎時,由哥大講座教授夏志清陪同,買下了張發奎口述歷史的中文版權,至此,發表這些讜論已百無禁忌,在該書中文版面世前,先將這些最精采的內容獻給《傳記文學》的讀者,相信對廿世紀中國歷史的研究不無小補。 李宗仁欠缺毅力 白崇禧非常陰險 蔣先生失去大陸的主要原因是: 「大多數高級軍官告訴他:他們一定能消滅共軍。看上去都信心十足,人人都不敢說出相反的觀點」 「蔣先生派人擔任不同的職務猶如在麻將臺上換位子,就這幾個人輪換著這些職位」 「我認為『不成功則成仁』是不智的。死守這種戰略是嚴重的錯誤,死守有什麼意義呢?死了人如果無補於事,則這種犧牲是沒有價值的。宋美齡女士認為國軍如能在上海多守一、兩個月,將可引起國際干涉和支援,因而我軍先後增兵六十個師,以致國軍元氣大傷,影響南京過早失陷」 「逕自越級指揮,是蔣先生常犯的毛病。最高統帥部任意分割建制和隨便破壞戰鬥區分的事情,乃是世界戰史上絕無前例的作法」「焦土政策對敵人不會造成很大障礙,可老百姓卻深受其害,把自己同胞的家園燒得一乾二淨」 「蔣先生應捫心自問:他有沒有能力消滅共軍,如果答案是能夠,他就不必接受馬歇爾的調停 ﹔如果不能,他就該誠心誠意同中共談判。他談判與剿共同時並舉,引起馬歇爾對他發怒且責備他不誠實。馬歇爾幾次上廬山求見,蔣故意去奉化避見,此舉嚴重開罪了美國,導致大陸沉淪。」 對於蔣經國去上海「打老虎」,張發奎說:「一開始我就不認為他會成功,因為他獨犯了特權階層的既得利益」。 對「太子派」首領孫科的評論:「他學問淵博,但私生活異乎尋常」。 對李宗仁的看法:「他的軍事才幹很普通,做事欠缺毅力,作繭自縛,猶如風中之燭」「李宗仁在堅定、耐力方面遠遠不及蔣先生,他缺乏不拔之志,還學會了中國政客的機巧權術,吹牛皮放大炮」。對李宗仁七十四歲投共之舉:「毀棄了自己的革命歷史,在流亡海外十六年踏入老年後再作馮婦是不智的。我想不到他會晚節不終」。 對於張群出任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長的看法:「政學系是一群渴望做官的人,那是一群沒有政策的官僚」。 對國舅爺宋子文:「他真是把中華民國當作他的私有財產!」 對白崇禧的看法:「他有軍事天才,足智多謀,但非常陰險,不坦率,遮遮掩掩的,李濟深、黃紹竑等桂系領袖都是這一類型。徐蚌戰場危急時,蔣先生想把桂系部隊從武漢地區調到前線增援,雖然武漢沒有險情,但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拒絕了。既然是奉命調走,一旦武漢因而失守,他是不必負任何責任的」。 閻錫山狡黠圓滑 馮玉祥貪生怕死 胡漢民「學問淵博,責任心強,人格完整,私生活也很簡樸,但他心胸狹窄沒有孫總理的器度」。 汪精衛「軟弱無能,作為行政院長,他本身沒有主意,不敢對蔣先生進言,卻又官氣十足,忘了他從前的理想」「把自己對蔣先生的仇恨,放到民族大義之上了」。 陳璧君「以玩弄政治為樂,對汪精衛的革命精神起了負面影響」。 陳公博「官氣十足,私生活不正常,這種人竟攫取了高官厚祿」。 「陳誠有時做事不很公平,他要我代表李芳郴向蔣先生求請,盼望我要求蔣先生寬恕李芳郴。我拒絕了,畢竟李芳郴是違反軍令臨陣退縮的罪人。我到韶關不久,陳誠要我給他的保定校友郭思演安排一份職務,郭原任虎門要塞司令,日軍逼近廣州時,他率先逃跑,最高當局要求逮捕郭。我拒絕了陳誠的請託,我無權給郭洗脫罪名」。 李濟深「此人報復心很強,置個人仇恨高於一切」。 「閻錫山以及大多數北方武人都很狡黠也很圓滑」南方軍人又如何呢?張發奎指出,一九三六年六月初的兩廣事變是「李宗仁與陳濟棠以抗日為幌子從事分裂國家反對中央的活動」。 「陳濟棠對粵東綏靖主任余漢謀在東江地區走私鎢沙運往香港一案持眼開眼閉態度,省政府失去的一大筆稅收流入了余漢謀個人以及其下屬的腰包。」在余漢謀倒戈後,陳濟棠陳維周弟兄挾公款2600萬元乘英國軍艦蛾號逃到香港。 「八.一五在上海南翔長官部召集軍事會議時,日機臨空,警報突至。不要以為基督將軍(馮玉祥)身材魁梧,練兵有方,但膽子極小,他奪門而出,踉踉蹌蹌,向外面田塍直奔,一個不留神,滑腳跌進了稻田,弄得渾身上下盡是泥漿,那副狼狽不堪的窘態,使與會將領張治中、楊虎等都為之忍俊不禁」。「馮玉祥是不可信任的,朝秦暮楚,反復無常,整天好像在做戲,常常穿著士兵的服裝作秀,看上去很古怪。我對北伐軍政務局長說這是個野心家,他也同意我的看法」「軍校畢業生不能忍受馮玉祥的偽善。有一個在馮手下任參謀的同學告訴我:有一次馮在開封召集會議,原定早上八點開會,馮遲到了半小時,乃宣稱自己犯了過錯,理應摑掌。於是,他下跪,自己打自己耳光,還左右開弓輪著摑。所有在場官兵不得不跟著下跪,且自我摑掌。許多人不能容忍這類把戲!」 孫立人恃才傲物 杜聿明心高氣傲 對投共的傅作義持同情態度:「傅是反共的,如果蔣先生給他大量美製武器,或者美國人積極支持他,他是不會投降的。如果美國海軍陸戰隊不撤出青島,他不會投降的。」 「恃才傲物是孫立人失勢的主要原因,美國人想扶植他反而害了他。他以為美國人支持他,以至得意忘形。然而,美國人是不可靠的,孫立人的矜才使氣使他得不到蔣先生的信任」。 李漢魂「自私,眼看著政府處於風雨飄搖境地,他卻棄之不顧,連他主掌的內政部都扔下不管了」。 彭孟緝「在學識與能力上都很平庸。戰時在柳州,戰後在陸總,他都做過我部下的炮兵指揮官。他品格良好,性情平和,然而許多軍人比他更適任參謀總長」。 吳稚暉「暗中支持李濟深,李的女兒拜吳為老師,由李濟深每月付五百大洋束脩。吳常常說自己不在乎,他太偽善了。戴季陶也十分偽善。我在第二次護黨救國運動的通電中所提的『惡化腐化勢力』就是指吳稚暉、李石曾、戴季陶之流」。 郭沫若「不落俗套,有點浪漫,作風懶散,卻很健談,口才便給」。 「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擅自實行焦土政策,他必須為長沙大火負全責,我認為應該槍斃的是張治中,而非長沙警備司令酆悌」。 東北行營主任兼行營政委會主任「熊式輝愛擺官僚架子,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是個小有才幹的軍人,但心高氣傲」。 「蔣先生與國民政府第二個重大軍事失誤是在共產黨問題獲得解決之前就下令裁軍。許多軍級單位被裁撤,導致軍官們突然失業。問題不在於給他們(安插到後備軍官團)吃飯就夠了,此舉影響士氣。裁減軍隊、與民生息這是對的,可是執行過程太倉促了,這是大多數高級將領的觀點。這事又得歸咎於陳誠,此人鼓吹裁軍最力,又十分衝動」。 「黃旭初當廣西省主席許多年,他能保住權力是因為他沒有個人野心。但他的政績如何呢?廣西省自稱為『模範省』,但它能向我們端出什麼證明這一榮銜呢?閻錫山在山西又做出什麼政績呢?」 坦承八年抗戰只不過以空間換取時間 「一九三六年蔣先生任命薛岳為貴州省主席後,龍雲與薛結拜成金蘭兄弟,我不喜歡這類東西,這屬於封建性質。在軍閥時代,這種結拜弟兄具有政治謀略的特性。當軍人想利用別人時,他們便以交換紅帖子來變成義兄弟,帖上寫著『同生共死』云云。」 「在共軍與土匪被趕走後,復興重建工作應該交給政治家去做,但是有些軍人自私自利野心勃勃,他們兼任省主席,那就是軍人怎樣會變得有錢有勢。雖然我是粗魯的軍人,我知道在如此環境下潛藏的危機,我強烈反對任命軍人任省主席的傾向。試問哪一個省是由軍人治理好的?政治智慧絕非輕易得到的。我想不出有任何一位軍人任省主席政績良好。有人說福建省主席陳儀,然而我不同意這一說法 ~ 許多善事是我在福建做的。我感覺軍人十之八九是獨裁者,倘若我當了省主席,也許我也會變成獨裁者。但我從來不想被任命為省主席,我始終認為軍人從政是錯誤的。統率一萬多人的一個軍已經夠困難了。一個最小的縣也居住至少八千人,而大的縣份往往超過一百萬人。如果管理一個軍夠傷腦筋了,一名軍人怎能去管理一個縣!命令發布下去,絕不能保證它得到執行,很難指望老百姓會執行某人的命令,因為他們絕不是像士兵那樣組織嚴密。」 張發奎渾樸恂恂、言行一致,還表現在他坦承抗戰是“倖勝”的。「我參加了淞滬、武漢、桂柳會戰。可以說,在戰略上這三次會戰都是成功的,我們以空間換取了時間﹔但在戰術上,我們失敗了。講句真話,我們從未取得一次勝利,只是延宕了敵人的前進,還多次重創敵軍。大多數海內外同胞認為,我們以劣勢裝備與粗淺訓練,英勇地與武器精良訓練一流的敵軍鏖戰了八年,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從一個軍人的觀點,我認為談不上英雄史詩,我們所作的一切只不過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軍內政工毫無價值 保甲制度徒有虛名 軍人通常喜歡誇大戰績,張發奎卻截然相反。他說:「老百姓稱讚我的炮兵是神炮,雖然擊中了出雲艦,我們也只能打它個輕傷,打不沉它,因為我們的大炮火力不夠。我們一開炮,敵軍水兵就躲到甲板底下。事實上,出雲艦沒有遭受傷亡」,「我們的船艦太小,效益不彰,海軍陷於崩潰境地,敷設的水雷沒什麼大用處,因為敵人擁有掃雷艦,漢奸「水老鼠」掃盡了我們在長江與鄱陽湖布下的水雷。在水底,豎立橫跨長江的鐵絲柵欄網,是因為我們沒有海軍,那可不頂事。」 「在淞滬會戰,我們的空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實際上幾乎是耗盡了。剩下的飛機不敢出外攻擊敵軍,而敵人的飛機卻低飛掠過我軍陣地,日以繼夜。我們的高射炮沒有擊落過敵機。有時我們派蛙人去炸敵艦,可是未曾對敵艦造成重大損傷。」 對於喧嚷一時的「粵北大捷」,他有如下陳述:「根據余漢謀呈交給我,而我又轉呈給中央的報告,我們在粵北打了一場大勝仗。事實上我們被打敗了,儘管余漢謀印了一本小冊子《粵北大捷》。 我無法評論其他戰區的所謂大捷,但我確實瞭解在我自己戰區發生的事,我是在現場擔任指揮,所以我知道,我們把粵北戰役視為勝仗,只是因為敵人攻下英德之後馬上後撤並未進攻韶關。既然余漢謀宣稱他已立功,我自然不想去同他作對。於是,我利用這個『粵北大捷』舉薦余漢謀接替我擔任戰區司令長官」。 對於國軍兩次收復南寧的真相,張發奎坦承:「一九四○年九月廿二日,敵軍越過四戰區邊界進入越南。十月三十日,我軍收復南寧,我們又報了一次勝仗。事實上,敵軍是自動撤出南寧的。為了宣傳目的,敵人每撤退一次,我們便上報一次勝仗。中央對此十分瞭解,這些都是虛假的勝利。」「一九四五年五月廿五日,我下令六十四軍與四十六軍派遣精兵分別進攻南寧、賓陽。我們收到情報,稱敵軍正開始撤出南寧。這次進軍南寧是由於敵軍撤出南寧,由於這是事實,我們必須進擊,這就叫追擊。」 張發奎不浪殺人不念舊惡 對於國民黨在軍中建立的政治工作,他認為「毫無價值,他們的工作並不認真,給人留下傲慢自大的印象。共產黨的政工人員在親近民眾方面成效卓著,國民黨的政訓處人員只是監督部隊長對蔣先生的忠誠程度」。 對於剿共、戡亂期間國民黨在地方基層建立的保甲制度,張發奎認為是「徒有其名,不起作用」「許多民眾痛恨保甲制度,不是因為制度本身,而是因為人民廁身其中。以前村長是壓迫全體村民的唯一惡人,保甲制度卻把保甲長添加到壓迫下層民眾的行列中去了。保長壓甲長,甲長壓迫百姓,每當設立一個新的機構,中國人的貪腐陋習便乘勢蔓延,新的機構打開了攫取更多貪汙機會的大門,像民諺所說:一個香爐一個鬼。」 對於「中蘇友好條約」,張認為「承認外蒙古獨立,這是一個大錯,損害了我們的國家利益。作為一個共產國家,蘇俄的目的是幫助中共。基於共產主義的國際性質,蘇俄不可能對我們抱有善意。它說友好,那只是表面的。簽訂這樣的條約是外交上的失敗。在日本投降後四天再簽這樣的屈辱條約,殊無必要。」 對於汪偽集團的首腦,張發奎卻作了異於常人的評價,他說陳璧君「同日本人打交道是比較強硬的,她就是這種類型的人。陳公博周佛海在上海同日本人打交道也比較堅定,當日本人欺淩上海市民時,陳公博敢於大膽提出異議,這就是上海市民對陳公博周佛海印象良好的原因。倘若戴笠不在一九四六年三月死於空難,周佛海會離開監獄的。」 張發奎是北伐名將,在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攻城之役,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榮獲「鐵軍」之譽。他手下的第四軍參謀長謝膺白,在中共的武漢戰犯管理所中為爭取減刑寫了一篇〈張發奎傳略〉,對他的人格、政治立場橫加誣衊抨擊,但也畢竟承認他「自從帶兵以來,約束自身相當嚴格,生活相當檢樸,不敢浪費」﹔另一位在第四軍當過政治部主任的麥朝樞也在大陸的「政協文史資料」中撰寫〈我所瞭解的張發奎〉一文,稱「張氏有其他軍人所不及者二事,即一不浪殺人,二不念舊惡。前者指獨操生殺之權,而從不以私意殺人,故能得部屬之信任,第四軍解體後,其精神永遠存在﹔後者係指他對朋友及部屬之過失,說說罵罵便了,而從不存心算賬,故部屬都具安全感,語曰 :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一生精忠報國守志不移 張發奎是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在亂世中經歷滿清、北洋、國府三個朝代,從粵軍的最低級別 ~ 列兵熬起,因戰功升到二級上將。在八年抗戰中,從淞滬到百色,從華東到西南,總共指揮過近五十萬軍隊,幾乎全國各個派系的部隊都有,例如東北軍萬福麟部、川軍楊森部、中央嫡系的胡宗南、湯恩伯、王耀武部。他當過孫中山的警衛營營長,也做過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廣州行轅主任,統轄兩廣黨政軍大權,位極人臣。 張發奎十六歲從軍,至八十四歲離世。他那戎馬倥傯多姿多采的一生,經歷了廿世紀中國歷史的許多重大事件,諸如辛亥革命、反袁驅龍(濟光)、護法運動、朱執信遇刺、鄧鏗遇刺、廖仲愷遇刺、討伐陳炯明、敉平商團叛亂、驅逐滇桂軍閥、兩次東征、三次北伐、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清剿鄧本殷、中山艦事件、血戰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攻城、收回漢口九江租界、寧漢分裂、英美軍艦炮轟南京事件、寧漢合作、廣州事變、湖南農運濫殺無辜、鎮壓南昌暴動與廣州暴動、護黨救國、兩廣事變、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桂柳會戰、支援越南獨立、制訂華軍入越計劃、反攻南寧、槍斃張德能陳牧農、接收廣州、槍決田中久一、槍決莫與碩、懲治漢奸、計劃開發海南、在香港組織反共反蔣的第三勢力兩次反攻大陸、支援馬來亞政府剿共、支援印尼革命軍反抗蘇加諾政權等等。 他所結交或過招、對抗的現代名人,在國民黨營壘的有:孫中山、鄒魯、居正、廖仲愷、古應芬、鄧鏗、朱執信、胡漢民、陳淑子、胡木蘭、蔣介石、孫科、譚延闓、邵力子、陳果夫、陳立夫、余錦賢、宋子文、吳鐵城、余森文、高信、曾養甫、顧翊群、林翼中、朱家驊、陳良佐、潘朝英、張岳靈、歐陽駒。 革命軍人有:陳誠、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劉峙、朱培德、許克祥、黃慕松、何鍵、何柱國、黃鎮球、甘麗初、李品仙、潘華國、張惠長、李漢魂、薛岳、余漢謀、孫立人、徐景唐、胡宗南、湯恩伯、魏益三、彭孟緝、樊崧甫、羅卓英、繆培南、許志銳、香翰屏、陳可鈺、朱暉日、李揚敬、梁鴻楷、鄧定遠、鄧龍光、歐震、毛邦初、朱紹良、酆悌、林蔚、孫寶剛、何世禮、葉肇、邵百昌、斯重淦、郝家駿、李崑岡、丁治磐、羅奇、楊森、陳素農、孫元良、張德能、陳牧農、蕭毅肅、華振中、范漢傑、劉安祺、關麟徵、湯堯、林伯森、周遊。 外交官:顧維鈞、劉文島、俞國斌、陳友仁、郭泰祺、吳本中、李金發、王正廷、王世杰。 名流紳商:周峻年、許愛周、周文治、王伯群。 幫會豪強:杜月笙、陳學談、戴朝恩。 學者:麥國珍、梅龔彬、李應霖、吳載民、陳炳權。 北方軍閥有:張作霖、張學良、吳佩孚、靳雲鶚、閻錫山、馮玉祥、劉玉春、孫傳芳、陸沄、富雙英、陳嘉謨、劉佐龍。 南方軍閥有:劉震寰、楊希閔、唐生智、鄧本殷、陳濟棠、沈鴻英、陳炯明、洪兆麟、熊略、楊坤如、葉舉、翁式亮。 桂系人馬: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黃紹竑、甘乃光、甘介侯、俞作柏、陶鈞、胡宗鐸、夏威、李任仁、韋雲淞、賀維珍、唐紀、梁朝璣、韋永成、許高陽。 中共營壘的有:周恩來、葉劍英、葉挺、郭沫若、王若飛、譚平山、何香凝、宋慶齡、蘇兆徵、張太雷、徐謙、朱德、賀龍、周士第、張雲逸、聶榮臻、高語罕、蔣先雲、張國燾、彭湃、廖乾五、廖尚果、江董琴、徐名鴻、林伯渠。 漢奸: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葉蓬、陳璧君、褚民誼、李蔭南、周應湘、何文燦、汪宗準、李輔群、彭濟華、招桂章、陳修爵、呂春榮、傅永茂、范德星、陳耀祖、郭衛民、陳中孚。 貳臣叛逆有:衛立煌、黃琪翔、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李濟深、盧漢、龍雲、劉斐、張國楨、吳紹澍、鄧演達、戴戟、吳石、陳寶倉、張文、李明欣、張勵、陳侃、梁一飛、廖鳴歐。 閩變份子:李章達、張炎、胡秋原、王禮錫、陸晶清、陳孚木 、譚啟秀、舒宗鎏、張文。 情報特工:戴笠、楊清文、楊繼榮、李芝興、吳多謙、邢森州、方炳西、楊樹華、李崇詩。 五十年代在香港從事第三勢力活動者:傅汝霖、童冠賢、黃宇人、顧孟餘、梁寒操、陳劍如、劉維熾、彭昭賢、李微塵、李璜、伍憲之、許崇智、左舜生、陳啟天、鄒安眾、華秉鉞、張君勱、涂思宗、方覺慧、趙冰、周天賢、黃如今、任國榮、王厚生、羅永揚、劉裕略、伍藻池、劉子鵬、謝澄平、何魯之、程思遠、邱昌渭、甘家馨、孫寶剛、李永懋、尹述賢、涂公遂、陳克文、司馬長風、翁照垣、龔楚、林茂、張威遐、李新俊、陳濯生、史誠之、徐東濱、蕭輝楷、劉圃林、麥國珍、盧衍明、周祥光、黃天石、黃秉衡、廖秉凡、林定宇、余鳴皋、劉漢文、陳維周、宣鐵吾、金侯城、王同榮、孫家麒。 西人有:蔣介石的特別顧問歐文.拉鐵摩爾、美國副總統亨利.華萊士、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孫中山保鑣莫里斯.科恩、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國戰場美軍總指揮魏德邁、四戰區美軍觀察組組長霍華德.鮑曼、美軍第六十八混合編隊司令克林頓.文森特、西南戰場美軍指揮官麥克鏐、中國戰區美軍後勤司令亨利.奧郎特、駐華美軍特種部隊司令麥可.林賽、斑馬部隊參謀長馬爾可.林賽、駐華美軍參謀長托瑪斯.赫爾、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司令陳納德、第二方面軍兵站副監帕尼、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後勤部司令吉伯特.契弗斯、英國亞歷山大.格蘭頓爵士、駐香港英軍司令菲斯汀、香港軍政府首長兼三軍總司令夏愨上將、英軍太平洋艦隊司令福拉塞上將、葡萄牙派駐澳門總督伊海杜、第廿一任香港總督楊慕奇、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港英政府警務處處長麥金托、世界道德重整協會主席布克曼博士、美國國務院特使香雅各、哈德曼、英軍服務團團長賴廉士.林賽 蘇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鮑羅廷、廣東革命政府軍事總顧問加倫、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顧問保羅、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顧問鐵羅尼、第十一軍顧問涅吉丁、炮兵顧問普魯恰洛夫、俄國顧問團團長格里高列也夫、以及俄國軍事顧問奇桑夫、加夫利洛夫、古西夫、伊薩也夫、路加契夫、史默諾夫、康契茲。 越南革命志士:武元甲、范文同、黃文歡、張佩公、張中奉、胡學覽、黎廣波、黃森、彭江、阮疆銻、陳中立、黃良、農經猷、嚴繼祖、阮海臣、鄧有慶、陳豹、蒲春律、黎松山、陳廷川、阮祥三、胡德誠、南越總統候選人武鴻卿、北越政府工商部部長阮德臣、南越總統府秘書長武文海、南越國防部長阮友固、吳庭艷政府官員阮福堂、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 朝鮮革命志士崔德新 印度革命領袖拉賈木汗.甘地。 日本華南派遣軍總司令田中久一、參謀長富田直亮、海南日酋肥后。 執節懷忠 恥食周粟 他一生盡忠報國,忠於中華民國與三民主義,晚年流亡香港卅一載始終守志不移。他的一生充滿了愛國情懷。例如: 一、 一九二七年一月第四軍攻佔漢口、九江後,他以武力為後盾,鼓動民眾收回當地英國租界,先造成事實再安排外交部長陳友仁同英方協議無條件收回主權。 二、 第四軍駐防廣西邊境時,他曾應駐越法軍一名營長之邀訪問諒山,目睹法軍軍官踩在越南人脊樑跨上馬背、法軍軍官行經街市鞭打行人開路將小攤踢翻揚長而去,他感到震驚與痛苦,自此立志要幫助越南人民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抗戰時他任四戰區司令長官時,對法國當局無論親德的維琪政府抑或親美的自由法國政府一律持抵制態度。由於此一對策的延續,抗戰勝利後第一方面軍入越受降,曾一舉懲戒了投降日寇又殘害越南人民的駐越法軍部隊,斃傷法軍官兵三千餘人,並迫令法軍司令巴龍在道歉、賠償、撤退等協定上簽字。 三、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政客陳銘樞等發動「閩變」。當時張發奎正在歐洲考察旅行,聽說叛軍取消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要顛覆中華民國,便毅然阻止同行的黃鎮球回國附逆。閩變很快就失敗了。一九三六年陳濟棠以「抗日」為名發動兩廣事變,張發奎託陳公俠給參叛的李漢魂捎帶口信,要他棄暗投明,李漢魂遂有「封金掛印」之舉。兩廣事變不久就平息了。 反對英軍在香港受降 四、 一九三四年他在舊金山旅行時偕同華僑們觀看足球比賽,見到一位洋人醉漢用捲起來的報紙拍打一名華僑少女並說「炒雜碎炒雜碎」,他認為此人假裝喝醉,乃讓妻子劉景容教那女孩唾那洋人,還叫身邊的華僑去還擊那個色狼,在旁的中國總領事期期以為不可,但張擇善固執仍為華人維護了正義。 五、 張發奎早年是汪精衛的追隨者,以伺候孫中山的虔誠來效忠汪精衛,但一九三九年汪精衛降日後,張即動員在粵北的黨政軍要人簽署通電,還向廣東民眾發表廣播演說,譴責汪氏叛國投敵。雖然張本人對蔣介石有所不滿,但他堅持「民族大義重於私人恩怨」「我敢毫無疑問地說,余漢謀、白崇禧、薛岳與我不顧及蔣先生的各種缺失,仍寄信心與希望於蔣先生,是因為他堅持抗日。國難應該重於一切私怨的。」 六、 一九四一年四月,蘇日兩國簽訂「中立友好協定」,互相承認偽滿與偽蒙脫離中國獨立。張發奎說:「我對此很不高興 ~ 俄國人一邊幫助我們抗日,另一邊又同日本人簽署中立協定。此後我對俄國軍事顧問抱有更多戒心,不讓他們知道機密。」 七、 抗戰勝利後,盟軍總部原已決定第四戰區派大員去香港接受日本駐軍投降儀式,但英相邱吉爾為了維繫大英帝國的面子,便要求美國人去遊說蔣介石,最後蔣同意由英方主持受降典禮。張發奎說:「我們不應該同意這一更改,不應該屈服於英美的壓力。對於香港受降任務,我特別感到興奮。香港在國人心目之中,是一個國恥的創傷。過去它是罪犯的避風港、資本家官僚們的樂園。廣東風氣的敗壞,以及廣東政治的商業買辦化,都直接受香港的影響。盟軍最高統帥部首先劃定香港地區歸中國接收,根據戰後領土主權完整及民族願望的觀點,是有充份理由的。」 八、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他在廣州接受侵華日軍第廿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投降。田中進門時,他沒有動彈,只是令對方坐下。早先,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接受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時,基於同學之誼,竟起立與對方握手。對比之下,張發奎維護了戰勝國的尊嚴與震懾力。此後他毅然將血債纍纍的田中久一交付軍法審訊,在廣州處決,起了為天下先的帶頭作用。 怒斥程思遠厚顏無恥 九、 抗戰勝利後,在軍委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任上,毅然下令逮捕意籍日本間諜、法國領事衛映章的姘婦貝安加,並派兵包圍法國駐穗領事館,強行搜索該犯之來往文件檔案,勒令法領事當面簽字認錯。一九四五年十月斷然派劉紹武師長率部封鎖穗澳邊境,禁止肉類蔬菜出口,迫使澳葡當局引渡匿澳日本戰犯與漢奸且查封其財產。一九四八年一月批准軍統廣州站組織特別行動隊,在港九散發傳單,警告港英當局停建屏山機場、取消限制華人入境,引渡所有漢奸到廣州受審,否則將發動十萬青年對香港實施毀滅性行動。凡此種種都維護了國家主權、捍衛了港澳同胞的合法權益。 十、 一九五六年,李宗仁的親信、政客程思遠秘密訪問大陸後,奉命上門勸誘張發奎回歸大陸,還大肆吹噓「大陸人民高水準生活」,張即以剛從鄉下探親回來的傭人所見所聞的真實情況相告:農村破產、城市缺糧,直斥程思遠無恥,此後再也不許此獠上門,連春節拜年都拒之門外。 十一、 一九六六年香港崇正總會為了抬高身價,誠邀榮膺CBE勛位的張發奎出任會長,他堅持要對方降下會所懸掛的五星旗。事成後,他謙讓陳濟棠的文膽林翼中為理事長,自己退居名譽會長。一九七一年崇正金禧大慶時,他在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呼籲「海內外數千萬愛國僑胞支持反共國策,發動國民外交,以為我政府外交之後盾」。五十年代初,他為安置那些失業的手足,以高價收購了四邑華僑中學,唯一的先決條件是:拆毀毛澤東像、降下五星旗。為了擁有在校園升中華民國國旗的權利,他斷然拒絕了港府教育司署贈送校舍土地的好意,寧願付出昂貴的地租自置校舍,而且每年黃花岡起義紀念日與國父誕辰、忌辰,都讓全校師生放假。他是張氏宗親會理事,見到該會停止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乃毅然退會。以同樣的原因,他拒絕加入劉關張趙四姓的龍岡親誼會。 以上種種,充份顯現了張發奎將軍的崇高氣節,他去世後,總統府褒揚令讚他「執節懷忠」,那是千真萬確。今年三月十日是張將軍逝世廿八週年紀念日,爰 以此文表達我對張將軍的衷心敬仰。 張發奎將軍 :(1896年7月25日~1980年3月10日),字向華,原名發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 相關文章 : 胡志偉:我怎樣譯註《張發奎上將回憶錄》 http://www.chinesepen.org/magazine/1736 作者胡志偉簡歷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