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500萬中國人死於大饑荒 (1958年到1962年)
2011/10/04 19:23:08瀏覽1050|回應1|推薦2

《毛的大饑荒》

Frank Dikotter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

學者新結論:4500萬中國人死於大饑荒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美國之音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在其剛剛出版的專著中描述了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經歷的浩劫。他對饑荒死亡人數的研究結論是4500萬,大大多於有關研究得出的1000萬到3000萬的評估範圍。

馮客教授指出,50年過後,導致這場災難的一些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因此這項研究仍具現實意義。

*歷史黑洞*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Frank Dikotter)的新作《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文版9月29日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正式推出。馮客教授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場災難的真正規模一直鮮為人知,他希望這本書幫助華語世界的讀者了解這段歷史。

他説:我一直致力於1949年後中國歷史的研究。令我感到不滿意的是,本領域的學者對於(1958年到1962年)這段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歷史黑洞研究並不充分。我以前一直覺得,這種局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中共)黨史資料,因此無從下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的幾年裏,中國開放了大量黨史文獻後,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

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帶領全國投入了一場被人們稱為“大躍進”的經濟實驗。這場實驗的失敗為中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和社會災難,並導致上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4千5百萬人死於非命*

此前學者們根據1953年、1964年和1983年的三次人口普查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大躍進期間中國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大約在1500萬到3200萬人之間。

馮客教授利用數年時間,在北京和河北、山東、甘肅、湖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參閱了上千份官方檔案。

他在書中指出,根據公安部門同期整理的報告以及大躍進最後幾個月中共彙編的內部報告顯示,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至少有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馮客教授告訴美國之音,人們常常用“大饑荒”這個詞來形容這場災難。但這種説法似乎在表明這場空前災難是由於計劃經濟決策者匆匆開工、執行不利的無心過失。“饑荒”的説法也忽略了這段時期的高壓、恐怖和制度性暴力造成的死亡。

他説:事實上,在我開始調研的第二天,我讀到一份廣東省一個縣的資料,顯示普通人遭受了不同尋常的暴力。比如,一名13歲的男孩因為盜竊了一點點糧食,就被捆綁起來,丟到池塘裏淹死。成百上千名村民被強迫在冬天裏赤裸上身在農田裏勞作。他們中的一些人被指責幹活不賣力氣,而被毆打致死。

馮客教授在書中指出,從中國近年公佈的官方文件來粗略推算,1958年到1962年期間,大約有6%到8%的非正常死亡者死於酷刑或直接處決。

*殷鑒不遠*

大躍進以及隨之進行的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等政治運動使1958年到1962年成為中國經濟負增長最為嚴重的一段時期。到了1962年年底,中國的糧棉産量甚至低於建國初期的水準。

馮客教授説,作為一場失敗的經濟實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很多教訓對於今天的中國仍然適用。

他説:不可靠的經濟數據、缺乏透明度、不接受民間社會任何監督的決策過程、不顧品質,對於産出的盲目追求、錯誤地相信中國找到了可以不受普遍經濟法則制約的出路。

儘管中國的經濟實力和50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馮客教授警告説,促成“大躍進”和“大饑荒”悲劇的一些基本因素在今天的決策機制中仍然存在。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laok&aid=5703538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 墓碑
2011/10/05 11:52
http://blog.udn.com/151956/4377853

http://blog.udn.com/kalaok/4730172



4500萬人,台灣 今日 人口 兩倍+ !  等於當時 台灣 每人 死三次 ! ?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5654564

...... 下午去 韶山,看 茅煮蓆 故居。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 歷史系教授,唐德剛 評說:『開國有功,建國有過,文革有罪』。老朽想,曹操號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識時務者為俊傑?十多億人,随『大躍進』起舞,稻穀爛在田裡,四千五百萬農民,活活餓死,只怪 生不逢時 ? 十多億人,鬥不過一個瘟君?   http://blog.udn.com/amlink/5661232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3788506?raid=3836588#rep383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