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辯:甚麼是物聯網真正的發展機會
2019/08/03 14:54:41瀏覽258|回應0|推薦0

撰文: 大千搜尋

物聯網是個巨大商機,但打著物聯網口號的業者,  很少有賺到錢的,  這證明啟動物聯網商機的觸媒還沒被找到。這個狀態就好比2007年以前,  大家都知道智慧型手機會是巨大商機,  可是多數人渾然不知啟動智慧手機市場的真正關鍵,  直到APPLE應用”電容觸控技術”,  取代了按鍵與觸控筆的使用介面,   推進介面控制的靈活度與靈敏度,  後續方證明這個”電容觸控技術”的運用,  是翻轉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最終關鍵,  回到現在的物聯網思維,  啟動物聯網商機的真正關鍵又是甚麼?

物聯網商機眾說紛紜事事而非,人人都在說物聯網,但沒人真正搞懂物聯網, 就連專家的說法也與時修正, 各產業的廠商為了分得一杯羹, 各有各的佈局方向, 究竟它是行業裡硬造出來的偽趨勢, 還是正在改變生活面貌的新趨勢? 要探討物聯網商機的真正的發展機會, 唯一的方式就是經由論辯推理的方式, 釐清渾沌與矛盾之處, 去蕪存菁地找出真正的要點, 才有可能走在未來的浪頭之上, 投資創造自己真正的機會。以下筆者各以物聯網不同面向觀點論辯, 最後做出合理發展推理提供大家參考 :

甚麼是物聯網真正的市場?

IDC觀點: 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終端(包含:汽車、智慧冰箱、智慧電燈、智慧鎖等物聯網內的一切上網設備)數量,將從2014年的1,030萬個成長至2950萬個以上。
論辯: 如果全球物聯網終端市場, 到2020年只是成長至2950萬個以上的規模, 顯然這種新型態的智慧裝置終端市場, 遠遠不如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商機, 但火熱得話題程度比起智慧手機有過之無不及, 這樣的物聯網市場, 實在不值得各行各業大張旗鼓的討論與佈局。

IEK產業情報網: 物聯網將帶來少量、多樣的長尾市場,應用市場眾多且成長大,然殺手級應用仍有不確定性。
論辯: 如果物聯網是個破碎的市場概念,  是少量多樣的產品特性, 當然也沒有所謂的殺手級應用, 這樣的市場除非經營廣大的應用與服務, 否則要由幾種應用或服務, 能夠獲取產值將十分有限。另外, 所謂長尾市場也是相當高風險的,因為各產品的市場都很小,儘管總量很大也不一定能創造利潤,成功產生的流行也會很快退去。物聯網市場如果是這樣的定義的話, 未來市場其實也並不值得期待。

Gartner: 2013年全球物聯網的聯網物件(Connected Things)首次突破30億關卡,預計於2014年將達到37.5億,而2015年更達到48.8億,2016年累積裝置數目將可達63.92億, 2020年更可達250億。
論辯: 如果物聯網包含放眼所見連網設備與裝置, 物聯網與互聯網的意義雷同, 只是舊瓶新酒炒作題材。


智能裝置聯網就是物聯網?

專家觀點:目前市場上有那麼多的系統整合商(system integration),就算有很多種異質性裝置,藉由他們去完成智能整合,這樣難道不是物聯網概念嗎?
論辯: 說實在話,你要說是也可以。但要問的是,這些東西,都是現在就可以做的東西,那麽現在就已經是物聯網時代了嗎?如果不是,那你現在做的這些是什麽?裝置聯網與提升智能性的整合發展, 僅符合過去互聯網的發展作為, 物聯網將以服務導向概念, 著重於創造便利的服務機制, 與其裝置智能不如服務智能的需求。

專家觀點:真正的物聯網並不是談單點連結網路,而是多個裝置如何串成一條線,千百萬條線又如何串成一個「面」。這中間的串接技術就是「物聯網裝置管理平台」,懂得不同裝置間的溝通語言。不過目前這塊投入者不甚多,但卻是最能影響未來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服務。…所以device management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將來自不同硬體製造商的硬體整合在一起。
論辯:「物聯網裝置管理平台」的功用是溝通多裝置的樞紐, 是否在物聯網產業將成為發展關鍵?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在不同通訊協定間傳達資訊, 在機器與機器之間, 早已在互聯網架構下, 實現「面」的溝通與連結,  近年發展的物聯網新型應用,例如, 上網的冰箱、洗衣機,衣服、鞋子等, 這些溝通需探討的是, 到底具備甚麼價值與意義? 否則這些裝置物件介面上, 只要有適合人使用的人機介面就好, 何須強要機器間做溝通?「物聯網裝置管理平台」的發展觀點, 在於提升IT的自動化與裝置管理的概念, 擴增到一個產業面的思維, 但未必直接助益於服務層面的提升,  必須要提醒業者跳脫思維的是,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

智能裝置加上服務就是物聯網?

科技新觀點: 「現在不要再講物聯網了,要講智聯網」,不只是裝置連網,而是裝置連網之後可以提供什麽服務。
論辯: 就算裝置可以提供智能服務, 仍然是不夠的,  尤其服務只在單一智慧產品面上思考,也是沒有擺脫硬體發展的傳統思維, 物聯網真正的精髓在提供創新的服務平台。台灣要扭轉產業的最後一次機會當把握物聯網潮流,但不是只著眼把握硬體所提供的服務,這不是意味著要放棄硬體,而是要同時思考掌握可以發展的服務平台。我們若繼續以硬體思維做佈局,可以肯定的是, 未來最大贏家絕對不是你。

業者的普遍做法:  加速推動整個家電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發展智慧家庭(smart home)相關商品與服務,以連網配上一個可以在手機上操作的APP,創造智能的物聯網生活。
論辯: 這樣的做法只是把手機變成遙控器,用戶需要安裝業者多種不同的APP方案, 需投入不少學習與適應的時間, 沒有帶來科技的便利, 卻造成用戶使用高科技的負擔, 大多數的人寧可選擇使用舊有的設備, 配合習慣去掌控生活。由筆者以上陳述的例子得知, 如果裝置各自強調自身智能發展,  沒有在智能領域提供創新便利的服務構想, 科技不會因此創造更便利的服務方式。

業界著眼IOT的盲點何在?

IEK產業情報網:  物聯網關鍵應用不在「物」,而在「服務」,需經由通訊網路在不同實體中分為三種互動形式:人對機器(P2M)、人對人(P2P),或機器對機器(M2M)。
論辯: 因為機器對機器不論被賦予了多少的“思想”和“智慧”, 即使達到完全智能控制, 最終功能還是對人做服務, 所產生的服務介面, 仍然是人對機器的操作設定的介面。物聯網是以人為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價值,  只需聚焦探討人對機器、人對人的智能服務介面與服務方式即可。

專家觀點:物聯網的應用在不同行業,使用的裝置/設備各不相同,甚至不同的工廠之間,需要的智能工廠方案也必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此客製化程度相對高非常多。作為承上啟下的平台(甚至可以說是IoT enabler),必須讓系統整合或應用方案開發商輕易地上手,並且迅速為不同的行業客戶設計開發出各類型的應用軟體。
論辯: 以上陳述為各行業提供有效率的系統整合或應用方案, 應屬於互聯網提供智能控制的範疇, 與我們所探討的智能服務平台沒有直接相關。筆者認為IT整合的結果, 與物聯網服務的關聯, 應該著重在兩個層面觀點思考, 一是甚麼是人對機器的智能服務介面, 第二是如何將服務提供到任何需要的人身上。

專家觀點:市場上因為種種原因存在著數量極多的通訊協定。除非整個應用方案的規劃初期,限定採用支援同一種通訊協定的裝置,否則有的裝置可能在設計之初採用MQTT這種通訊協定,同一個物聯網應用方案中採用的其他裝置可能支援XMPP或LWM2M,這時就必須同時支援兩種以上的通訊協定。
論辯: 通訊協定的制定有利於處理裝置間或設備間的溝通機制,  可以擴展不同服務商硬體設備的相容性, 對裝置而言, 可以達成更完善的智能控制組合, 並且在更加開放的市場流通。但在物聯網的需求層面上, 智能裝置未必與智能服務劃上等號, 現階段解決服務商硬體設備的相容性問題, SI服務商與通訊協會也同時提供解決方案, 但這重點仍在於解決IT層面的問題, 並非解決物聯網發展的真正瓶頸。

結論: 甚麼是物聯網真正的發展機會
筆者綜合各家言論, 認可物聯網商機觀點為, 物聯網的應用不是聯網的「物件」,而是聯網物件的「線下服務」,所以「物」聯網確切含義就是「線下服務」聯網。 過去的服務通常被動等待顧客,物聯網則將線下服務引導到網上進行,運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客戶行為,主動給予客戶服務資訊或直接媒合,創造一種「隨需而至」的服務, 締造供需之間更直接便利的管道。 物聯網的市場既然如此龐大,必然不是遠在天邊, 而是近在每人眼前與周遭, 如果要給物聯網一個具體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以互聯網基礎架構下,並以用戶為中心的任何位置,提供更即時便利的服務, 以解決眾人食衣住行育樂的市場範疇。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shing2010&aid=12834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