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異位性皮膚炎
2012/12/28 16:46:55瀏覽48|回應0|推薦0

異位性皮膚炎

 

壹、            前言:

 

一、根據統計,在台灣的每10位小朋友就有1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

 

二、每年的春天轉換為夏天,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高峰期。

 

三、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於有異位性體質患者的皮膚炎。

 

四、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表示、常見症狀:為搔癢、皮膚乾燥、發炎、紅斑、滲出結痂或苔蘚化。

 

五、善慧堂中醫診所-李秋慧中醫師認為、主要原因,孕婦飲食不節制,造成嬰兒體質過燥、產後哺乳的媽媽喜歡吃辣、及海鮮等過敏物所誘發。

 

六、若哺乳的媽媽不忌口,不管嬰兒吃什麼中藥都無法改善。

 

貳、            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

 

一、異位性體質指接觸環境中的非致病性過敏原後,免疫反應異常,產生過量IgE 的狀況。

 

二、個人與家族病史通常與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高度關聯。

 

三、本病好發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約60%的病童在歲前就發病,近70%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的家族史。

 

四、本病診斷主要以臨床診斷為主,因病史差異性大,且反覆、慢性的病程發展,造成真正確診的困難。

 

五、診斷標準,需符合下列條件三項或以上:

 

(一)皮膚搔癢週以上。

 

(二)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同時病灶符合年齡層分期位置。

 

(三)持續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

 

(四)個人或家族有異位性體質。

 

參、            依年齡分期:

 

一、嬰幼兒期:

 

(一)在頭面、頸部呈泛紅,在四肢伸側、手腕、肩膀部位、濕疹樣變化。

 

(二)慢慢形成痂皮,呈現滲出性、或結痂之紅而乾的皮疹。

 

二、兒童期:

 

(一)四肢屈側、側頸部和肩膀或上臂外側等部位好發。

 

(二)出現對稱性紅而乾癢皮損的疹子。

 

三、成人期:

 

(一)出現融合性苔癬化皮疹,外表呈鮮紅或褐灰色,皮屑易脫落。

 

(二)嚴重時搔癢流滲出液或結痂。

 

(三)常見於四肢屈曲部位,甚至手掌及腳掌。

肆、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病因:

 

一、異位性皮膚炎與中醫文獻中的四彎風、奶癬、濕瘡、浸淫瘡等中醫病名相類似。

 

二、【四彎風】 四彎風,生於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癢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瘡。

 

三、【奶癬】 奶癬,生後頭面遍身發為奶顯,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

 

四、 其餘發於各部位及狀態則各有其稱,諸如浸淫瘡、血風瘡、乾癬、癇瘡、濕毒瘡。

 

五、此病乃先天不足,稟性不耐,以本虛為病之本。

 

六、病機一般認為由於懷孕期間母親過食肥甘炸辣之品,助濕化熱。

 

七、或七情內傷,五志化火,遺熱於胎兒,致胎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偏熱。

 

八、或餵養不當使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熱內蘊,外發肌膚而發病。

 

九、或濕蘊日久,傷津耗血,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而發本病。

 

十、後天飲食失節,造成脾運失常,生濕化熱,濕熱外發於肌膚亦可誘發。

 

十一、            同時外感六淫,尤以外感濕熱,鬱結肌膚,內外合邪也可誘發本病。

伍、  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分型:

 

一、濕熱內蘊:

 

(一)症狀:四肢彎曲處起紅粟、水疱、搔癢溢水、結痂、便溏溲黃。

 

(二)治法:利濕清熱。

 

二、脾虛濕盛:

 

(一)症狀:患處皮色黯淡,抓癢水出,小兒面黃肌瘦,神疲乏力,納呆便溏,或完穀不化。

 

(二)治法:健脾利濕。

 

三、血虛風燥:

 

(一)症狀:皮膚乾燥,搔癢脫屑,血痕累累。

 

(二)治法:養血潤燥。

 

善慧堂中醫診所  李秋慧中 醫師~提醒您~

 

若有體質問題,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

 

為您的病情,做有效的診斷用藥,根本治療,

 

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以免傷身。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