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0 11:28:43瀏覽801|回應0|推薦0 | |
生態飲食用吃愛地球 作者/謝曉雲 飲食方法不僅關於身體健康,也影響我們所處的環境, 現代人是幸還是不幸? 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食物的選擇如此多元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蔬果魚肉、飲料食品,同時出現在你家餐桌上。但也沒有一個時代像現在,吃一口東西必須承擔難以估計的風險──層出不窮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漁、畜產品施打抗生素、生長荷爾蒙,食品裡加入過量添加物……,每天上百種有毒化學物質可能經由口進入我們身體。 食物裡隱藏的危險,在全球化經濟之下更難察覺。目前台灣人每天吃的食物,超過半數是進口,那些遠在幾千里之外生產的食物,如何栽種、飼養、加工、包裝、儲存、運輸,然後送進我們嘴裡,大多數人不曾想過,也很難得知。 而飽受威脅的還不止消費者的健康。現代化大量密集生產,過度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慣行農耕方法」,使土壤貧瘠,環境、生態遭受污染,加上大面積栽種單一作物,使得地球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全世界大約75%的作物品系已經滅絕。另有資料顯示,原本被人類當做食物栽種的植物,已經從過去的10,000種以上,到現今僅剩下大約150種。而這150種糧食作物之中的12種,提供了我們80%的食物來源。由此看出,地球糧食作物的生物多樣性正急速消失。 海洋裡的生物同樣受害,過度及不適當的方式捕撈魚類,使全世界魚群數量枯竭,目前包括鱈魚、旗魚、鯊魚等數種魚類將可能從大海絕跡。例如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救援協會(WildAid)的資料顯示,過去50年,鯊魚數量至少減少了80%,已成為瀕危動物。 此外,遠距離運送販售食物,過程中耗費的能源及排放二氧化碳,無疑是為「地球暖化」問題火上添油。 眼看地球被不當的農耕、畜牧和飲食方式摧殘得傷痕累累,人類恐難在其中繼續安身立命,世界各地興起一股追求安全、健康並兼顧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的生態飲食(eco food)潮流,呼籲消費大眾重新思考飲食的意義,謹慎選擇食物,以吃來挽救地球。 吃「當季」、「在地」的食物 首先,多吃「當季」、「在地」的食物就能夠利益環境。 新鮮、乾淨的食物多數在「天時」、「地利」之下生產出來,如果不是符合節令長出來的蔬果作物,因為天候環境不適合,體質脆弱,往往需要施以較多的農藥及化肥,甚至使用生長荷爾蒙使其快速生長,不止食物本身不安全,連帶加重危害生態環境。 消費「在地」食物對生態環境助益更大,最直接的是縮短了食物旅行的距離,減少不必的能源耗費,及減低二氧化碳排放。 「暖化」議題在全球發燒,因此「食物里程」(food mile)也開始被環保人士關注,它指的是食物從產地送到你嘴巴的距離,食物里程愈遠,消耗愈多能源,排出愈多二氧化碳,也意謂替地球增加愈多負擔。 根據國外數據指出,現在北美人吃的食物,多數來自1500哩(24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和本地生產的飲食相比,增加了17倍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此,有人開始從飲食下手,力行「減碳」。兩位加拿大人在2005年發起了「百哩飲食」運動(100-miles diet),他們犧牲口欲,不買超過居家 當然,想在百哩之內張羅三餐食物絕非易事。試想一下,在百哩飲食限制內,住在台北的你這下不能吃台南關廟產的鳳梨、屏東林邊種的黑珍珠,煮菜時也不能用雲林西螺釀造的醬油,飲食樂趣頓時失色許多。 不過,限制食物里程的目地在支持在地農業,呼籲消費者就近向居家附近的小農購買食物,當地自產的蔬果食物最新鮮美味,也無須浪費燃料運送。 「如果你曾經嚐過在地生產、新鮮食物的味道,像是剛挖起來的竹筍或玉米,那種香甜絕對是超市貨架上的食物比不上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蘇慕容回想在家鄉的味覺記憶。 認識你的農夫 美國、歐洲及世界其他地方興起的農夫市集(Farmers`Markets)是消費「在地食物」的另一種體現。在地農夫們將自己生產的新鮮食物在固定時間送到市集,以合理的價錢直接販售給消費者。在那裡,消費者可以見到並認識你的農夫,甚而交談之間了解你所吃的食物如何栽種生產。 知名作家及廣播主持人王文華在他最新作品《Life2.0──我的樂活人生》裡,提及他在紐約生活逛農夫市集的經驗:「每個週末,紐約的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都有農家市場(Green Market)。來自紐約州的農家以便宜的價錢賣新鮮的蔬菜水果、花草樹木、麵包餅乾,以及人情溫暖。在大太陽下,我跟農人買東西,聊生活。在充滿日光燈和冷凍庫的超級市場,很難有這種感覺。」 台灣近幾年也出現小規模的農夫市集,包括台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高雄「旗美農民市集」等,雖然多數目前還無法像國外那樣每週固定舉辦。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教授董時叡說,「農夫市集」建立一個消費者和農民直接對話的平台,農民解說生產過程及自己的種植理念,消費者則藉由認識生產者確保食物安全,然後慢慢建立穩定信任的生產消費關係。 再者,食物由農夫直接販售給消費者,中間少了中盤商、通路商等層層剝削,不但消費者可以較使宜的價格買東西,農夫也獲得合理的收入,雙方皆受惠。 愛地球,從「吃」開始 此外,從健康、永續出發的有機農業亦快速成長,目前有超過100個國家正施行有機農業,並且全球有機農耕地面積從2001年的1500萬公頃擴展至2006年的3100萬公頃,增加超過1倍。特別是歐盟各國相繼訂立長遠計劃,未來致力將有機農耕地的比例提高為10?30%。 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每年也以10?20%的速度持續成長,至去年已達370億美元(近1兆2千億台幣),相當於吃掉3條台灣高速鐵路。 有機農業相較於傳統依賴農藥、化肥等耕作的「慣行農法」,相對較能保障飲食安全及健康,更重要的是,有機農業回歸自然,支持生物多樣性,健全生態環境,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地。 而且,國外研究指出,有機耕作的食物營養價值較高,特別是微量元素的含量比慣行耕作的食物多出30?60%。一是因為有機栽種的土壤裡有機質豐富,二是因為有機農作物生長期比較長,有時間慢慢吸收蘊含較多的微量元素,長年從事環境運動,及關注有機農業的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解釋說。 因此不論從營養健康亦或保護環境的角度看,有機農業及食物應該被支持肯定。 投注畢生心力研究黑猩猩,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Jane Goodall)近年也把關懷觸角伸向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她在新著作《用心飲食》裡鼓勵大家購買有機食品,用消費力量改變目前的食物生產環境,激發農民多種健康、安全,同時對環境友善的食物,人類和環境萬物皆受益。 做一個有意識、負責任的飲食者 希望食物安全乾淨,人和所處環境和諧共好,我們需要學習當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對你吃的食物要思考和選擇,經常四處演講,行銷綠色環保觀念的有機超市「柑仔店」創辦人黃仁棟說。因為,你的選擇和行動的確能改變地球環境。 目前專職寫作,也是黃仁棟太太的朱慧芳,在她最近著作《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黃仁棟和他創辦的柑仔店》裡寫道,她和先生四處演講,總會跟大家分享三個故事,其中之一就在講述「消費者的力量」──一位生物學家向消費大眾揭發漁船在捕捉鮪魚的過程中,導致大量的海豚被屠殺,因此引發史上最大一次的消費者杯葛運動,迫使世界三大鮪魚罐頭公司不得不放棄使用大量屠殺海豚而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