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亡其國者,必先自亡其史
一位朋友的名字中有個「鼎」字。過去他介紹自己時,常說:是李國鼎那個「鼎」。現在他改口了:是鼎泰豐那個「鼎」。
因為碰到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說李國鼎,他們常一臉茫然。當打電話訂座、購票等等,要留下姓名,對方常遲疑著:什麼「李國鼎」啊?說鼎泰豐,它們家的湯包和蒸餃大有名氣,沒吃過也聽說過,比「李國鼎」好懂多了。
李國鼎是什麼人呢?他自1953年在台灣加入工業委員會起,到1988年退休,歷經美援會、經合會、經濟部、財政部及主管科技的行政院政務委員,一直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決策中心工作。關係台灣前途的各項重大經濟政策,如外匯改革、十九點財經措施、獎勵投資條例、十大建設、科學園區等等,李國鼎無役不與。退休後繼續做研究、提建言、推動「第六倫」的社會文化運動,死而後已。
早期的中華民國「財經三傑」,尹仲容1963年早逝,嚴家淦1975年後臥病,持續工作最久、貢獻最大的應數李國鼎。加上後來孫運璿、趙耀東這些人的同心協力,使台灣從農業轉向工業,從落後臻於開發,終於成為亞洲四小龍,終於「台灣錢淹腳目」。
1964年我初入新聞界,是高雄市地方記者,那時高雄正準備填海造出「海埔新生地」,以迎接大鋼廠、造船廠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時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有一天輕車簡從來到海邊,我正巧站在他身旁。他凝神遠眺,似乎正描繪台灣光明的前景。他眼中的光芒,面部的憧憬,我至今難忘。
他的同僚和企業界人士曾這樣形容他:追求國家現代化是他生活的全部(王昭明)、永不停止的發動機(王建煊)、對國家社會無止盡的熱愛(徐立德)、只求有益群眾而不取悅於民(趙耀東)、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張國安)、陪台灣走過最艱苦的歲月(許勝發)。李模說得最深刻:沒有李國鼎,就沒有今天的台灣。
這樣一位為台灣創造財富的人,2001年辭世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家無股票,一生清廉自守。
忘記李國鼎沒有關係,但不能忘記當年同胞們血肉相連、胼手胝足,一起打拚走過的路。那就是「台灣經驗」。
今天,我們的社會還和諧嗎?人民還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嗎?對國家社會還有獻身的意願嗎?我們的國民所得已原地踏步幾年了?我們機場、港口的全球排名怎樣了?我們一度世界第二位的外匯存底還剩多少?
生活在台灣的人,從前是向外奮鬥,今天則是在內爭鬥。我們已經不再重視,甚至故意蔑視台灣從困難中追求成功的歷史。
現在台灣的歷史似乎只剩下「228」,所以年年要提醒大家「無時或忘」。不錯,「228」是台灣的歷史,但若是成了台灣歷史的全部,台灣就只能剩下「悲情」。悲情使人沮喪,熱情使人奮發,一個國家不能僅憑悲情創造前途。
說到鼎泰豐,它由一家賣油的小鋪發展成連鎖飲食企業,就是台灣「經濟奇蹟」的一個見證。大家應檢視它過去蓽路藍縷走過的足跡,而不能只羨慕它當前的日進斗金。
李國鼎和鼎泰豐都是台灣歷史的標誌。古人說:亡人國者,必先亡其史。現在好像可以說:自亡其國者,必先自亡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