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一個圓‧兩種相思
2014/07/27 06:19:51瀏覽4509|回應19|推薦137


▲孩提的台北建成「大」圓環,台北人飲食文化的發源地

人們對孩提時代,對家鄉的記憶總是在某些時刻會特別鮮明。

那一年搭長榮班機準備回台灣,在桃園機場落地的一剎那,機上突然響起了「望春風」的音樂,剛剛回到了久違的家鄉,就聽見熟悉的歌曲,心中突然好激動,眼淚差一點奪眶而出。

結婚以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選擇搬到離辦公室比較近的台北東區,也就逐漸脫離原本熟悉的大稻埕、三重地區,只有在周末假日時間,才會回到老家看看。

有一天晚上將近十點左右,我開著車經過母親的母校靜修女中,附近一些熟悉的街景讓我不知不覺地放慢車速,到了一處路口停下車正在等紅燈的時候,我不經意的抬頭盯著旁邊一棟黑壓壓的建築物,突然想到,這不就是以前爸媽常帶我們幾個小孩一起來這裡吃東西的「台北圓環」嗎?天啊,怎麼變成這副模樣?十點一到鐵門立刻就拉上,吹起了熄燈號,過去那種入夜就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夜市攤販叫賣聲哪裡去了?

我車上聽著電台正播放著紫薇那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歌「綠島小夜曲」,聽著音樂看著圓環,從小在大稻埕繞著這個熟悉的圓環長大的人,我想過它會沒落,但是怎麼也想不到是如此淒涼。

一個城市的某個角落開始沒落,通常下場就像是電影、運動賽事散場以後的場景,留下滿地的垃圾和不斷徘迴嗚咽的冷風。對這個地方沒有感情的人,來來去去只是走馬看花,但是更令人傷感的是,站在門可羅雀的圓環前面,儘管你努力地訴說孩提時候那種座無虛席,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年輕的孩子們大概沒有幾個人可以體會它過去的盛況。許許多多的歲月,好不容易才累積出來城市的歷史記憶,突然就這麼被立可白抹去了一段,真的讓我覺得好惋惜。

你跟孩子們說「風邪斯吧」,他們搖搖頭,他們只知道「斯斯有兩種」。
好像是這種感覺?

同樣都是圓環,位置如果座落在如日中天的台北首善東區仁愛敦南商圈,那又是另外一番風貌了。周末假日,人們從各地四面八方蜂湧而至,每個人光鮮亮麗的在窗明几淨的高級餐廳裡正襟危坐,優雅的用餐,或是在誠品書局的櫸木地板上席地而坐,沉浸在書香的氣息當中。圓環四周歐風四溢的林蔭大道,將發展的熱火一路從仁愛路三段猛烈的竄燒到仁愛路四段底的新市府大樓。同樣圍繞著仁愛圓環周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跟著見證了這個城市一路向東的生機盎然。

有趣的是,人們天真的希望台北東區發展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到沒落的西區,讓圓環可以起死回生。許多人一試再試,在牆上架起了高科技的電視牆,打造高級的玻璃帷幕餐廳,反而讓人們更是望之怯步。嗯,也許,也許科技並不是城市發展的唯一要件,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和喜好程度也許會因為區域不同而有所區隔。

說白一點吧!過去在老家,我大可以穿著藍白夾腳拖,橫著走到那從外觀看似一個大碗公的圓環裡
頭,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現在突然換成一個貌似精緻火鍋造型的高級餐廳,魚子醬 vs 豆豉,鵝肝醬 vs 粉肝,哇哩咧殺很大...看看斑馬線另一頭越夜越美麗的寧夏夜市,再回頭看看死氣沉沉的圓環,想要當台北市的大家長們,你們可想通了嗎?平日你們或許吃慣了魚翅、牛排配法國紅酒,偶爾也琢磨琢磨我這市井小民的滷肉飯、蚵仔煎配豬肝湯吧?


▲如今門可羅雀,兒時記憶被抹得窗明几淨的台北建成「小」圓環

▲時尚的高科技,冷冰冰地隔開了人們懷舊思古之幽情

▲隨著車流驚鴻一瞥,早已喚不回昔日摩肩擦踵的風華

▲昔日通吃的大碗公造型,今日貌似一只小火鍋

▲城區逐漸沒落與人去樓空的台北市政府舊址

▲舊市府卸下台北行政中心的任務,一起和人們走進歷史中

▲大稻埕的生命力重新被投射在寧夏夜市

▲在攤位之間流連,尋找孩提記憶中的家鄉味

▲川流不息的人們為沒落的舊城區持續注入活水

▲台北城「西風東漸」的重要據點:仁愛敦南圓環
▲Google Earth空照圖,傲視群倫的仁愛敦南圓環

▲台北現代化的新指標,台北人的新記憶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ang3234&aid=1544264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賈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進入農曆七月了吧 ??
2014/07/27 12:17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這應該和風水有關。

老圓環原本是龍珠寶地,開挖改建後,龍珠轉移,龍頭也轉方向了 ~~

(以上純屬鬼話一篇)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55 回覆:
呵呵,怎麼說呢?也許台北車站就是那個所謂的龍頭吧?市府搬到東區,舊市府人去樓空,台北車站鑽到地下去了,台北西區就此風光不再。

賈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同樣是圓環
2014/07/27 12:01

剛到紐西蘭時發現,除了奧克蘭,紐西蘭很少看見紅綠燈。

所有十字路口,都用花圃在交叉處做一個小圓環,只要遵守 "右徹來車先行",交通永遠井然有序。  省了路燈的電費和保養費用。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52 回覆:
紐西蘭地廣人稀,車流量應該不至於像台北街頭吧?

我以前聽學「交通控制」的同學提過,圓環的設計,對車流量大的城市而言是個噩夢。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11:13
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複製不一定行得通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49 回覆:

建成圓環看似「時尚、新潮」的改造,實際上跟老城區的古早味道卻格格不入。和一條斑馬線之隔的寧夏傳統夜市一比起來,就已經把所謂「蛋頭專家」和「在地文化」之間的不同思維表露無疑了。


飛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10:36

我也是很少到西區

除了淡水外

幾乎都是在東區走跳

----

西區的歷史性很強

它的城市規劃不應該是東施效顰

這就像把陳雷打扮成金秀賢的意思差不多

臺北有一個科技東區就夠了

或許我們更需要一個文化西區 

復古西區比復興西區是不是來得更有意義

---------

山頭大哥

其實你也可以穿著藍白拖

橫著走進忠孝東路的太平洋百貨美食街吃一盤蚵仔煎喔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趕你出來

 

那個風邪斯巴該不會是撒隆巴斯的前身吧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22:12 回覆:

老一輩的人喜歡到西區「懷舊」,以前我開車載著父母經過他們熟悉的西區街道,就會聽他們講起古老的台北故事。尤其是大稻埕的故事,「波麗露西餐廳」兄弟檔,黑美人、五月花大酒家、大千百貨、義美、迪化街布莊、南北雜貨....說不完的,如今洗盡鉛華,似乎正在逐漸凋零。

太過相信時尚的高科技,人文歷史風味很難被保留,許多城市的古老記憶將會被抹去,圓環就是最好的例子。

「風邪斯吧」,這裡專賣LKK牌子的老東西,飛雪又大開眼界了吧!不是撒隆巴斯呢!考考妳斯斯的廣告歌怎麼唱?和斯斯是一夥的。

「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痠痛疲勞用斯斯....」


領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10:10

跟Apple 一樣﹐四月中回台時﹐聽到的也是望春風。

台北我只住不到六年﹐回台灣﹐台北除了火車站和羅斯福路﹐那一條街比較熟悉外﹐其他東西南北搞不!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33 回覆:
台北火車站改建以前分前站、後站,我還記得以前老一輩的人要去市政府,都會說去「後火車站」的市政府,台北圓環就離市府不遠,隨著市政府搬遷,西區也就跟著一起沒落了。

隨寫人◆ 封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09:50

有些變革是應該的

只是更應該考慮不要讓舊有的味道流失

許多曾經的味道一去就真的回不來了

真是令人感慨...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29 回覆:

隨寫人老師說的一點不錯,從小到大在西區圓環有許多的人生記憶,你很難想像那個地標的家鄉味竟然被一群「都市建設的專家」們搞到憑空消失了,讓人很惋惜呢。


香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08:51

很高興您PO上仁愛路圓環,想起我以前唸仁愛國中時,

那時還沒安和路,學校後那邊是一大塊稻田區呢!

時間過得好快!


香凝
. . . . . .

硯凍凝花,墨散寒香...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23 回覆: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以前聽大人說要去松山內湖,好像要出遠門去很遠的地方,沒想到現在搖身一變,已經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已經沒落的西區,好像只有過年辦年貨才會想到走一走,呵呵。


wonghc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08:43
時光一去不回頭,往事只能回味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18 回覆:
感覺你的這句話,寫得好很無奈的樣子!

Apple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7 07:41

有一樣沒變:

兩個月前回台, 長榮機touch down後, 仍然響起 "望春風".

Apple

【Hey Ho】(jiang3234) 於 2014-07-27 14:16 回覆:
後來出國去玩,經常搭長榮的飛機,就是喜歡那種來自家鄉的味道。

以前聽過有人嫌長榮空姐年紀都太輕,經驗不足,也許他們應該換搭西北航空看看,也許就會閉上嘴巴了。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