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的台北建成「大」圓環,台北人飲食文化的發源地
人們對孩提時代,對家鄉的記憶總是在某些時刻會特別鮮明。 那一年搭長榮班機準備回台灣,在桃園機場落地的一剎那,機上突然響起了「望春風」的音樂,剛剛回到了久違的家鄉,就聽見熟悉的歌曲,心中突然好激動,眼淚差一點奪眶而出。 結婚以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選擇搬到離辦公室比較近的台北東區,也就逐漸脫離原本熟悉的大稻埕、三重地區,只有在周末假日時間,才會回到老家看看。 有一天晚上將近十點左右,我開著車經過母親的母校靜修女中,附近一些熟悉的街景讓我不知不覺地放慢車速,到了一處路口停下車正在等紅燈的時候,我不經意的抬頭盯著旁邊一棟黑壓壓的建築物,突然想到,這不就是以前爸媽常帶我們幾個小孩一起來這裡吃東西的「台北圓環」嗎?天啊,怎麼變成這副模樣?十點一到鐵門立刻就拉上,吹起了熄燈號,過去那種入夜就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的夜市攤販叫賣聲哪裡去了? 我車上聽著電台正播放著紫薇那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國歌「綠島小夜曲」,聽著音樂看著圓環,從小在大稻埕繞著這個熟悉的圓環長大的人,我想過它會沒落,但是怎麼也想不到是如此淒涼。 一個城市的某個角落開始沒落,通常下場就像是電影、運動賽事散場以後的場景,留下滿地的垃圾和不斷徘迴嗚咽的冷風。對這個地方沒有感情的人,來來去去只是走馬看花,但是更令人傷感的是,站在門可羅雀的圓環前面,儘管你努力地訴說孩提時候那種座無虛席,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年輕的孩子們大概沒有幾個人可以體會它過去的盛況。許許多多的歲月,好不容易才累積出來城市的歷史記憶,突然就這麼被立可白抹去了一段,真的讓我覺得好惋惜。 你跟孩子們說「風邪斯吧」,他們搖搖頭,他們只知道「斯斯有兩種」。 好像是這種感覺? 同樣都是圓環,位置如果座落在如日中天的台北首善東區仁愛敦南商圈,那又是另外一番風貌了。周末假日,人們從各地四面八方蜂湧而至,每個人光鮮亮麗的在窗明几淨的高級餐廳裡正襟危坐,優雅的用餐,或是在誠品書局的櫸木地板上席地而坐,沉浸在書香的氣息當中。圓環四周歐風四溢的林蔭大道,將發展的熱火一路從仁愛路三段猛烈的竄燒到仁愛路四段底的新市府大樓。同樣圍繞著仁愛圓環周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跟著見證了這個城市一路向東的生機盎然。 有趣的是,人們天真的希望台北東區發展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到沒落的西區,讓圓環可以起死回生。許多人一試再試,在牆上架起了高科技的電視牆,打造高級的玻璃帷幕餐廳,反而讓人們更是望之怯步。嗯,也許,也許科技並不是城市發展的唯一要件,城市居民共同參與和喜好程度也許會因為區域不同而有所區隔。 說白一點吧!過去在老家,我大可以穿著藍白夾腳拖,橫著走到那從外觀看似一個大碗公的圓環裡 頭,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現在突然換成一個貌似精緻火鍋造型的高級餐廳,魚子醬 vs 豆豉,鵝肝醬 vs 粉肝,哇哩咧殺很大...看看斑馬線另一頭越夜越美麗的寧夏夜市,再回頭看看死氣沉沉的圓環,想要當台北市的大家長們,你們可想通了嗎?平日你 們或許吃慣了魚翅、牛排配法國紅酒,偶爾也琢磨琢磨我這市井小民的滷肉飯、蚵仔煎配豬肝湯吧?
▲如今門可羅雀,兒時記憶被抹得窗明几淨的台北建成「小」圓環 ▲時尚的高科技,冷冰冰地隔開了人們懷舊思古之幽情 ▲隨著車流驚鴻一瞥,早已喚不回昔日摩肩擦踵的風華 ▲昔日通吃的大碗公造型,今日貌似一只小火鍋 ▲城區逐漸沒落與人去樓空的台北市政府舊址 ▲舊市府卸下台北行政中心的任務,一起和人們走進歷史中 ▲大稻埕的生命力重新被投射在寧夏夜市 ▲在攤位之間流連,尋找孩提記憶中的家鄉味 ▲川流不息的人們為沒落的 舊城區持續注入活水 ▲台北城「西風東漸」的重要據點:仁愛敦南圓環 ▲Google Earth空照圖,傲視群倫的仁愛敦南圓環 ▲台北現代化的新指標,台北人的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