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拜懺.朝山的意義!
2012/06/05 12:22:06瀏覽1813|回應0|推薦3

禮佛一拜 罪滅河沙      念佛一句 福增無量

  

拜懺的意義  http://www.ctworld.org.tw/activities/info/04_ind.htm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每個人都有一些業障,所謂業障,是以前所作的一些惡因,而成為現在的障礙,這些業障能障礙我們的學業、事業、道業、家庭、及身體的健康。

在佛法上講,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先知先覺的聖者,聖者知因識果,知道苦是由惡業來的,所以不種惡因。第二種是知過能改,後知後覺的菩薩,知道自己造了惡業就會懺悔,以慚愧、懺悔的心,不再犯同樣的過錯。第三種是沒有慚愧、懺悔心,不知不覺的眾生。社會上有很多眾生,不斷地造殺、盜、淫,起貪、瞋、癡,這些人就是墮落,現在受法律之苦,將來還要受惡報。如果能至誠懇切地懺悔,則業障就會消除,善根就能增長。

佛經記載,懺悔能生一切功德。在佛陀時代,阿闍世王和提婆達多兩人串通,違背佛教、破壞佛教,後來,阿闍世王生了一身的毒瘤,當時耆婆是最好的醫生,什麼病都能醫好,可是耆婆告訴阿闍世王:「大王!我是天下的神醫,什麼病都能醫,但是你的病我卻不能醫。因為你謗佛、謗法、謗僧,這是業障病。這種病只有你親自到釋迦牟尼佛那裡虔誠懺悔,業障才會消,病才會好。」這時候,阿闍世王就找了人,將自己抬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至誠慚愧懺悔,由於至誠懺悔業障,業障消了,身上的毒瘤就好了。

一般人有了病,天天去找這個醫生、找那個醫生,卻不知道慚愧、懺悔。佛法告訴我們,除了用醫藥以外,還要知道懺悔、要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要發菩提心,這樣就能消除惡業。

懺悔有事懺、有理懺。事懺,就是發露懺,以香花、水果等四事,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在三寶前至誠懺悔。第二種是觀罪性空,所謂「能禮所禮性空寂」,觀罪性不可得,身體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念心一念不生,稱之為「無生懺」。一念不生,站得住、站得長,那裡還有什麼罪?所有一切罪都能滅,如同禪宗祖師所說:「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一燈就是一念不生。我們無始以來黑暗的病痛,只要安住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就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什麼業障都消了。

目前中台山在北、中、南都有設立精舍,精舍除了有固定的禪修班之外,還有不定期的拜懺法會,歡迎大家前往共修,消除業障,成就菩提。  

 

朝山http://www.ctworld.org.tw/activities/info/04_ind.htm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萬緣放下朝靈山」,朝山不僅是一項有益身心的活動,亦是修行的行門之一,古德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蘊含了其他深遠的意義。朝山的意義是希望藉由禮拜外在有形的山,進而體悟內心那座無形的山,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即是佛,不假外求,靈山不遠,在汝心中,此為朝山真正的含義。

朝山也是忍辱的功夫。寒暑、疲困要能忍得,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要能耐得,所謂「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只此當下一念,忍心不動,一直朝去便是。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寂滅忍等都依忍字而成就。所以能忍,心中便能生定。若能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就能了悟古人所說:「消一分的習氣,便減一分的煩惱,得一分的光明,便證少分菩提。」所以朝山是修行最好的增上緣。

朝山能夠降伏我慢,一般凡夫皆以自我為高人一等,別人則比自己低下,心高氣傲,纖芥不容。因此藉由五體投地的朝禮,降伏自己的我慢高山,古德云:「謙受益,滿招損」,虛懷若谷才是德者的風範。

朝山時,身行禮拜、口誦佛號、意誠懺悔,三業清淨,所以能令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並藉此磨練心志,成就悲、智、願、行,培養毅力、耐力及貫徹始終的精神。所以在朝山當中,一方面要反省自己,一方面要懺悔業障,更要勤修一切善法,發菩提心。

朝山的功德不可思議,在朝山之前應先發願:「我今發願朝山 為求世界和平,建設人間淨土。為報三寶恩、國家恩、父母師長恩、眾生恩,共發菩提心。普願眾生,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弘揚正法,淨化人心,安定社會,自利利他,圓滿菩提!」 以恭敬謙卑心,萬緣放下朝靈山,以布施忍辱心,懺除無始三障煩惱;以懇切懺悔心,將此身心奉塵剎,酬報三寶、父母、眾生、國土四重恩澤。

中台禪寺所屬各精舍,於每一期禪修班圓滿之際,都會舉行「結業朝山」。此為融和了結業典禮、朝山發願、中台巡禮、供僧增福及親子休閒等多項意義的活動。以期大眾藉由朝禮外在有形的山,進而徹見清明朗耀,如如不動的自性靈山。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在清朝時,有一位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到了年老時,每一次稱念,依舊法喜充滿,但從不知八十八佛名出自何經,於是深入經藏,才知道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藥王藥上經,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經中所陳述的始末甚為詳細,但當初集八十八佛名者,卻削去了經文,只錄佛號而已。道霈法師深怕往後的讀者,持此懺本視為泛泛之物,因輕慢而招罪過,因此節錄二經當中的緣起,想要讓行者能夠發起正信、大願,至誠懇切地禮敬誦持。

世尊過去世曾在妙光佛的末法時期出家學道,聽聞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於是展轉教三千人皆受持五十三佛名,這三千人最後都成就佛果,此即三世千佛的由來。世尊又感眾生罪業深重,特令眾生禮拜三十五佛以求懺悔。所以只要真心學佛者,在此生有難遭遇想,生慚愧心,盡心盡力的奉持,必定能夠業障消除、智慧增長。  

余幼入緇門。首誦八十八佛名。五內清涼。得未曾有。今老矣。每一稱念。其樂猶故也。弟未考出自何經。近探大藏。始知五十三佛出大寶積經。經中所陳始末甚詳。當時集八十八佛者。削去經文。獨錄佛號。固為簡便。而讀者昧其所自。視為泛爾。亦一失也。今特取二經緣起列於其前。令行者起正信。發大願。盡誠懇倒。禮敬持誦。以取無上菩提。且世尊金口親宣。往昔於妙光佛末法出家學道。得聞五十三佛名。心生懽喜。展轉教三千人。皆得成佛。即三世千佛是也。又疇念眾生三毒之罪深重。特令禮三十五佛以求懺悔。凡真心學佛者。可不於此生難遭想。生慚愧想。竭力行持。奮心企及乎。是在智士能深自勉耳。

康熙癸卯臘月佛成道日
鼓山比丘道霈謹識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的。緣起是皇后郗氏在往生後的數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聞外面有騷亂的聲音,於是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蟒蛇,而且睜大眼睛望著他。這時候武帝大驚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對蛇說:「朕的宮殿嚴警,不是你們蛇所生之地,看來你必定是妖孽。」蛇於是對武帝說:「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慘毒,損物害人,所以死後墮入蛇身。現在沒有飲食可吃,又沒有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由於深感皇帝平日對妾的厚愛,所以才敢顯現醜陋的形貌在您的面前,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脫離蟒蛇之身。」蛇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武帝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武帝於是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並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然後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有一日,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看見有一個人,容儀端麗,對他說:「我是蟒蛇的後身,因為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所以現在已經超生忉利天,今天特來致謝。」言畢就不見了。

梁皇寶懺從梁朝流傳至今一千餘年,行人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慚愧懺悔,並檢討改過,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必得佛陀慈光加被,業障消除,善根增長,身心清淨,平安吉祥。

 

 

三昧水懺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知玄悟達國師,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為國師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裏,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和他來往,國師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在臨別的時候,那位僧人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沉香莊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但是每位名醫都無法醫治。

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並立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到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

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聖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日大眾在禮拜懺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普門品及大悲懺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度人舟  

俗諺云:「家家有彌陀 戶戶有觀音。」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聞聲救苦,早已深植人民的心中。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於過去劫中,聽聞到廣大圓滿無礙的大悲心陀羅尼,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於是發願要具足千手千眼,廣行菩薩道,而當下立刻圓滿其身。觀世音菩薩雖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然以大悲願力,示現菩薩身,以千手千眼,護持眾生,聞聲救苦,現三十二應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並發願令受諸苦惱的眾生,只要聽聞或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皆得解脫。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一品,描述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護持正法的心願。而大悲懺則是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法師所編集的。菩薩之慈悲與願力不可思議,若依普門品、大悲懺,以恭敬、清淨的心禮拜觀世音菩薩,則每一位禮懺的大德,除了有求皆遂之外,相信更能夠學習菩薩的慈悲與願力,成為觀音菩薩的千手千眼。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yjentop&aid=65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