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廣法師禪修與實踐-----禪七開示錄(二)安般念的步驟與技巧特勝與功德
2011/03/08 12:03:50瀏覽1343|回應0|推薦2

修學安般念的步驟與技巧:

第一、關於禪坐姿勢。

可以使用散盤、單盤、或雙盤的姿式禪坐,只要上半身能保持端正直立就可以。要注意的是,不要長期盤一個姿勢,應該左、右腿交換,以免身體因長期傾斜而壓迫到脊椎,造成病變。此外,腰力弱、腳受傷,或腰受傷者可以試著坐禪椅,坐禪椅的著力點、重心在臀部,而不是在雙腿與腳背。坐端正之後,上半身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保持端正直立。

上坐之前不要匆忙,任何會束縛身體的東西,最好先取下、鬆開,再以最自然、最輕鬆的姿勢坐好。雙手自然放在腿上,上身保持直立,閉上雙眼,然後花幾分鐘的時間,從頭到腳依序檢查自己的身體,若有緊繃、僵硬之處,專注作意,提醒自己放鬆。

第二、關於攝念修定的所緣。

全身放鬆後,將注意力放在人中的範圍,也就是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部位;當我們的心能夠漸漸地安靜下來時,應當可以在人中範圍覺察到自己的呼吸,也就是鼻息的出與入,氣息通過人中的皮膚,有摩擦,接觸的覺受。對!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這個覺受上。

第三、關於安般念的技巧。

念住人中的鼻息,不要移動。念力弱的初學者,專注的範圍越大,越多,越移動,就越不容易專注。我們應該像足球守門員一樣,當呼吸通過人中時才加以注意,至於呼吸進入鼻腔和身體的其它部位後,就不要再理會它,不要隨著移動,應該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中的範圍就好。而且,一旦發現注意力跑掉,警覺之後,馬上回到(鼻息的)安般念。

觀察自然的呼吸。所謂自然的呼吸,不是說你現的呼吸是不自然的,要去找一個自然的呼吸;而是指如果你現在的呼吸是長的、綿細的,就觀察長呼吸;如果你現在的呼吸是短的、急促的,就觀察短的、急促的呼吸。換言之,就是觀察你目前身心狀態下的呼吸──這就稱為「自然的呼吸」,沒有絲毫的控制,造作和勉強。只是靜靜的觀察,不刻意追求讓自己舒服的呼吸,也不刻意排斥讓自己難受的呼吸;不要因為覺得氣息很弱,就加深呼吸或用力呼吸來讓自己的覺察變得清楚些;也不要因為覺得氣息粗,就刻意憋氣變細。

整個過程都不要控制和調整呼吸,以免造成胸悶、氣滯。而應該以平靜安穩的心念,去接受當前的每一個呼吸狀態,當注意力跑掉時,一覺察到,就馬上回到安般念。

無法觀人中鼻息時,可先觀鼻腔內的氣息。如果息很微弱,無法在人中範圍覺察出來,這時可以先把注意力移到鼻腔裡面。由於鼻腔黏膜的皮膚更為敏感,因此一定能夠在裡面找到一個清楚的鼻息觸點,確定之後,把注意力放在這個部位。當專注一段時間後,如果覺得心意已經穩定安住,可以再把注意力移回人中範圍。不過,如果你能在人中範圍覺知呼吸,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鼻腔裡面,因為鼻腔十分敏感,很容易覺察到息的出入,這樣無法增強我們的定力。

心意散亂,可先數息。心念散動,不能及長時間集中時,還有一個前方便可以運用,也就是數息。

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如果感覺自己的心非常的散亂,或是在人中的範圍息太微弱了,甚至沒有辦法觀察,這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人中範圍,然後用數數目的方式:吸氣、呼氣,完成一個呼吸,數一;吸氣、呼氣,完成一個呼吸,數二,………。如此增上數目,從一數到八,不斷重覆,直到注意力穩定、人中範圍的息,能觀察得非常清楚,而且保持長時間不散動為止。

論典中說,數一至五,數目太少,不容易攝心;數十以上,數目太多,心念過勞,故數數以六至十為佳。帕奧禪師的教法是以八為數,取其「憶念八正道」的寓意,所以我們在此也建議同學數到八。但是當心意能安住而集中,就應該將數目字放下,只是觀察呼吸。

經過幾天的練習後,如果一入坐,息就可以觀察得很清楚,那就不要數息而直接觀息。「安般念」的修持重點是觀察、念住於(鼻)息,以「念」為主;因為初學者無法立刻專注,才退而求其次的數息,而不是以「數」為主。

安般念的特勝與功德

第一、具普遍性。[1]

呼吸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自然的生理現象,以它為禪修的所緣,不但容易取得,也可以超越宗派、宗教的對立與修持的神秘色彩。

第二、利於情緒的調理與覺察。

我們的呼吸和情緒相關聯,情緒起伏,呼吸的狀態也會隨之改變。例如,情緒穩定時,呼吸就比較平靜細長;情緒焦躁時,呼吸就比較急促粗糙。因此,以「呼吸」做為專注的對象,有助於情緒的自我覺知與調整,專注力愈強,情緒的自我調理能力就愈強。

第三、培養定力。

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其中「觀身如身念處」,息屬於身,故觀息也是觀身的一個所緣。安般念在禪定的層次上可以修到四禪,到了色界的頂點:四禪,息才會停止;在色界四禪以下的眾生都還有呼吸,在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佛陀教導弟子修學安般念得四禪。第四禪的定力均衡和穩固,非常適合開發觀慧,故《阿含經》中常稱四禪為「根本禪」,即依此定力而起觀,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進而破除我執,故佛陀對此禪境的定力,十分讚歎。

南傳覺音論師在《清淨道論》中,將修定緣整理成四十個業處,並論及各個業處所能到達的定力淺深,有些所緣的定力層次較低,不容易開發觀慧,有些則定力雖深,然慧力轉弱;而安般念則定慧力適中,這就是佛陀讚歎其為根本禪的原因,所以是一個非常好的禪修所緣。

第四、開發觀慧。

安般念不僅可以培養定力,也可以修觀慧,如「十六勝行」中說,依之而修可以破除我執,得證聖果。

以安般念為所緣的定慧分別

也許有人會問:修學安般念,是否會影響自己過去所修學的法門?事實上,定力和慧力都是一種能力,如果安般念修得好,定力就會增強,這時要轉學其他的觀門、定門,根本不成問題。換言之,一旦三昧力成就,有了定力的扶持,其它的其他能力也比較容易增長。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學了安般念以後,要怎麼面對自己過去所修學的法門?

安般念除了增長定力之外,還能開發觀慧,為了不讓大在用功時有所混淆,在這裡,我想為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以安般念為所緣的定慧分別:

依安般念修禪定: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鼻息上面時,如果只是專注於鼻息通過人中範圍時的觸感,換言之,就是心念只專注於一個所緣,沒有其他,不去分別,不去思惟,就只是靜靜的觀察自然的呼吸,注意力跑掉了,馬上抓回。如此循序漸進,呼吸的觀察漸漸變得明了清晰,因為降伏五蓋,就能從欲界的未到地定,進昇入色界的四個禪定層次,這樣就是依安般念修定。

依安般念修觀慧:依安般念轉為觀慧時,就必須注意息的「自相」,即觀察其長短、冷熱、前後變化等,與「共相」,即無常、苦、空、無我等共相。當我們做這樣的分別、思惟、揀擇時,就是以安般念為所緣,開始從修定轉為觀慧。

雖然經中有先修止,後修觀;先修觀,後修止;止觀雙修等三種不同的禪觀進路,然而一般都依定起修,而且戒、定、慧三學,也是先定後慧的次第。所以,慧學必須以定學為基礎,才能有所成就。

動與不動之間

我們常會因為久坐而產生疼痛,這時我們可不可以透過移動來減輕不舒服的感覺呢?有人強調不要移動,但是這會引起強烈的痛苦,學員也容易生起懼怕的心理。所以我們的方法人性一點,也就是:不是不能動,但千萬不要只是反射動作的動。

無始以來,我們的生命已經養成一種本能:遇可愛境起貪,遇不可愛境起嗔。由於習慣於貪就執取,瞋就排斥,使我們的身心形成趨樂避苦的深厚習氣。生命深層執持根身的力量非常強大,也難怪我們總是貪生怕死。在禪修過程中,一般人對身心覺受的反應也是經常受制於這種習氣,無法超越。

所以,就算可以動,我還是要提醒各位,我們入禪堂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定和慧的訓練來改變根深蒂固的慣性,那是生死流轉的慣性。因此,碰到不可愛境時,如果能夠不理它,最好就不要理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你一定要用自己的修行經驗來證明一件事:是你的心把痛苦和快樂抓住了以後,它們才會和你糾纏不清。如果你有能力不理會身心的覺受,它們就不會對你產生干擾。

但是,有時候久坐,總不是很舒服,尤其當身體的疼痛已經嚴重干擾到你用功時,就不需要再做無意義的忍耐了,以免浪費時間。如果短暫的移動身體,可以換來之後二、三十分鐘的專注,這時候最好先變換一下姿勢,再繼續用功。

精進而不放逸的力量要從自己的內心生起,而不是靠老師或糾察對禪修者打香板,喝斥、責罵,使學員心生恐懼而來。修行是對自己交代,而不是對別人交代的,因此,在這個禪堂裡,除了道德的勸說,道念的提醒,和互相的鼓勵之外,我們沒有任何外在的管教或威嚇。希望你們自行生起精進的警策力量,珍惜每一分的禪修時光,努力超越身心的逆障。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yjentop&aid=495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