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性廣法師禪修與實踐-----禪七開示錄(一)
2011/03/08 11:44:52瀏覽2962|回應0|推薦1

 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85/85-1.htm

燃燈引路

禪七開示錄(一)――入堂日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95.7.22晚間

地  點:學院禪堂

入堂聞法音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非常高興,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一起來共修!

入堂主持禪修之前,不但要處理例行事務,還要把未來九天的事預先做完,以致這段時間天天熬夜。又如許多志工菩薩,為了成就這次的禪七,帶領也已經籌劃布置,熬夜許多天了;而相信在座的許多同學,來此之前必定也是加倍忙碌吧!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重擔與憂煩,能浮生偷閒,萬緣放下而來禪修,這時間真有如電光石火般短暫而珍貴。想到這裡,覺得此時此刻,我們是天地間最幸福的人,就不由得滿心歡喜起來。

老參初學皆應攝心聞法

在大殿中等待入堂開示時,有些老同學已經收攝六根,開始用功了,而有些新同學可能因為還不知道方法,比較容易東張西望,還會不時抬頭「偷瞄」我幾眼。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們不要再看我啦!除了開示時要認真用耳傾聽之外,其他所有時間,都要攝心專念在自己的功課上。

禪七初入堂時,我們循例要向大家說明共修規矩、禪堂作息與課程安排。為什麼要先講解清楚,而不只是要大家照表操課就好呢?因為佛法最重視智慧的啟發,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讓我們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禪七共修過程中的種種規定與安排,都不是隨興,毫無道理的,而是依於戒、定、慧三學增上的修行原理所作的安排。所以同學在初入堂時,若能先知其大要,那麼在依之行持的過程中,就能進一步體會道品次第的深義。

在座的有舊生也有新生,老同學應以溫故知新的態度聽聞、思維。以讀書為例,我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但於今每重讀一次,都有更多,更新的心得與體會。讀書如此,修行法門的實踐,又何嘗不是如此;同一方法,回憶初學,比較久參,則更覺行門愈入,體會益深。以前聽過的內容,並不代表當時都能了解,更何況有些是當時也沒聽清楚的。每次禪修,都會有舊生來向我反映說:這次的「新」功課,他以前沒有聽我教過。而更多時候,其實是我曾說過,反而是他忘了!所以提醒老同學,切莫以為曾經聽過,就心存輕忽,而應該認真的複習,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呀!

新同學當然要專心聽講,否則初次禪修,什麼也不懂,若是自以為是,不聽招呼,不守規矩,怎麼能得到修行的受用呢!

人生最幸福的事

有些人入禪堂就覺得害怕,好像是到了魔鬼訓練營一樣,那是被別人嚇的,其實入禪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現在我們先為大家做一些心理建設,仔細算一算我們的福報,讓各位知道你們有多幸福!我一邊說,你們把身心放輕鬆,一邊跟著思維、觀想,做最好的準備,再開始禪修。

為什麼說入禪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呢?現在請聽我的分析:

首先,就拿場地來說吧,你們家裡的場地有這裏大嗎?沒有!所以對照之下,道場的禪坐場地寬敞,庭院的花木扶疏,居住環境是比家裡寬敞、寧靜而優美的。

第二,我們每天早上四點起板,四點半進禪堂禪坐。如果是在家裡,你們有沒有辦法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起來靜坐用功呢?出家法師也許可以,但是在家居士就不太可能了。現代人習慣晚睡,晚上或笙歌夜舞或挑燈夜戰,到第二天早晨,沒有日上三竿是絕對不起床的。而現在我們四點半就起床開始用功,這不但對身體有益,相對也就多出了許多時間。

第三,四點半到五點半是第一枝香,我們靜坐一小時。五點半開始是晨誦時間,屆時我會為大家誦念「鐘聲偈」與和禪修有關的經文。晨誦的時候,同學們還是靜靜的保持原來的端坐姿勢,眼睛不必張開,也不必出聲跟隨,重要的是專心攝耳,聽聞思惟。在一天的清晨時分,以禪修靜觀的身心,浸潤在梵唄聲中,對心靈將是多麼大的提醒與啟發呀!

第四,老師和靄可親,志工熱忱照護。首先說主七的老師──我,保證會和靄可親地善待同學。平時我的脾氣並不好,耐性也不夠;但是在帶學員禪修的時候,則會提醒自己要面帶笑容,要好脾氣,要有耐心。為什麼?因為大家一天要禪坐八小時,要在蒲團上努力用功,不但要克服身體的各種不適與疼痛,還要調伏內心的燥動與煩擾,實在非常辛苦。所以千萬要疼惜你們,呵護你們;不可以再加壓力,再講重話,要把你們都當做「草莓族」來護念。所以,我這樣笑容可掬,緩語輕聲,耐心無限的樣子,就只有在禪堂裡才看得到了。

除了老師,在整個禪修期間還有許多義工前來護持,從早到晚的起板、安板,每枝香禪坐的開始與結束,都有人司鐘控制時間;每天兩堂臨齋用餐,都有行堂義工替我們添飯布菜;如果個人有特別需要,還可以寫紙條請求額外的服務。想想,除了此時此地,哪裡有這種非親非故,卻又熱忱照護的免費「侍者」呢?

我們不是虐待狂,也不擺晚娘面孔,所以這裡沒有體罰,沒有申斥;同學們也沒有受虐癖,不但不必來「討打」香板,也不會來受氣。這七天當中,你們就在老師與護七法師、義工的細心照顧下,吃好睡好,專心用功。大家想一想:清晨睜開眼睛,入禪堂靜坐一枝香,聽完晨誦開示後,打板進齋堂吃飯。接著坐兩枝香,吃一頓現成飯,再坐兩枝香,休息一小時;再坐一枝香後聽開示,接著就可以上床大休息。這樣般般現成,息諸緣務的清淨生活,除了在禪堂,也是沒處找了!

最後,整個課程與膳宿完全免費。這點可以進一步說明:學院無論舉辦禪修或開設課程,所有的弘法活動我們都不定價收費,因為佛法是無價的。所謂「無價」有兩個意思,一是「無價之寶」:我們認為,如果迷惘的眾生能因幾句正法而開啟智慧,憂悲惱苦的有情能因點滴的慈悲甘露而撫慰心靈;你們說,這樣的珍寶該值多少錢呢?十天課程一萬元?還是七天禪修七千元?難道受用無邊,福慧無量的正法,就用七千元、一萬元稱斤論兩地將它「出賣」了嗎!所以我們向來的信念是:無價之寶的佛法應無價供養大眾,不要把它「訂價買斷」。二、所謂「無價」,就是不要錢,不需花費。無論經濟力許不許可,都可以來學佛,可以心無負擔地參加任何活動;不要讓學佛,走道場成為高消費,有錢人才能參與的活動。所以,想到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食宿免費地住上九天,大家不是應該很快樂嗎?

學習放鬆身體

心情放輕鬆了,接著我們再循身觀察,依次作意,讓身體也放鬆自在一些。

關於修觀的原理,在未來幾天的開示中會進一步說明。現在同學先照著我話語的引導,當提到身體的哪個部位時,就把注意力放在那個部位;然後專心地覺知、觀察,留心你所能覺知到的任何覺受。接著作意──提醒自己:放鬆!當我們的心念夠專注時,不但能覺察身體部位的覺受,並且能體驗到當作意「放鬆」時,必然產生的「輕鬆」的效果。

現在,我們開始來練習,以自己的身體做為觀察的對象:……(作意鬆身之引導省略)

以上列舉身體部位的順序,觀察範圍的大小,停留時間的長短,屬於教學示範;下次同學自己練習時,可依個人情況與需要而定,不必然一定照著剛才的內容。止觀力強的人,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觀察到很小的部份,覺知到最微細的覺受。所以,最重要的是知道這個方法的功效,即:透過意念對身體加以觀察、覺知與提醒,的確有助於我們身心的放鬆。它不但對初學甚有助益,在禪堂中可以用,就連日常生活中都可藉以鬆馳身心。

佛法的修行正道,是解除所有痛苦,是從禪定的現法樂,以到達無我觀慧的離繫樂的過程;「離苦得樂」的目標,無論初學還是老參,在每一階段的修行過程中,都能體驗其中的身心愉悅之樂。然後,在這自身湧現的,不能抑止的求法學法熱忱中,終於貫攝始終地圓滿證得。所以上來才細數禪修環境、設備的殊勝,老師、外護的慈善,讓同學隨語憶念,這是以事實的證明,讓我們放下內心對禪修莫名無謂的恐懼,使心情輕鬆愉悅起來。不但如此,還教導大家自我作意,提醒身體放鬆的技巧。這一切都是為了解除大家不必要的緊張與焦慮,以正常而喜樂的心態和身體,去迎接並享受所有嶄新的修行體驗。

好了,相信經過以上的提醒與引導,同學們的心情一定比初入堂時輕鬆愉快許多了。

現在,我們開始講解共修須知與禪堂規約。

每一間寮房的門板上,都貼有「共修須知」與「禪堂規約」,請大家仔細閱讀並確實遵守。在這裏,我們除了再一次提醒大家,而且要加以說明。

禪堂共修規約

一支香六十分鐘,一天靜坐八支香

在「禪堂規約」部份。第一,入堂禪修應準時,不可遲到早退。這次禪修時間的安排是一枝香一個小時,每天禪坐八枝香。

「坐香」是舊時寺院的計時方法,古時候沒有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也沒有計時器,所以禪修時就點一枝香以為計時,香燃完了,就算用功了「一支香」的時間;「一支香」的時間長度,會因線香的粗細大小而有差別。這種「燃香計時」的方法當然不精確,也不標準;曾聽一位老法師說,他們小時候調皮被罰靜坐,最怕大人們用大而粗的香計時,可憐小孩子心如猿猴般不能安定,常常會睜眼偷瞄香的燃速。這次禪修設定的教學對象是初學,靜坐時間以一小時為一節,只是計次單位則保留古風,稱為「一支香」的時間。

共修期間,早晨四點起板,四點半入禪堂,晚間九時三十分安板,這期間扣除經行、小參、吃飯、盥洗,以及早晚兩堂開示,一天能排八支香的靜坐時間,這就表示每天正式在禪堂用功的時間只有八小時。請大家一定要準時入禪堂,珍惜所有能用功的時間。禪定力的培養,奠基在綿密而持續的專念用功;若以鍊心得定的效果而言,一支香一小時是不太夠的,所以如果是老參的進階禪修營,則一次靜坐──「一支香」以九十分鐘為較佳。所以你們只能加香,不要減香,使得上力的同學,在經行時間仍然可以繼續用功;當然,早、中二餐的時間不要脫隊。初學者不習慣久坐,一支香結束時,可以安靜的離開禪堂經行,但是心念應該繼續保持專注。經行時間是為了讓初學者透過姿式的改變,來緩解身心的不適應,不要誤以為:「修行一小時可以休息半小時」。

七天全程參加,不要缺課

接著,希望七天的禪修,大家都能全程參加。

在受理報名期間,總會接到詢問開緣的要求,有人或因白天工作不能請假,或因晚上家務不能分身等原因,常會要求是否能來聽晚間開示,或只參加白天的靜坐,或只在假日來隨喜幾天等等,不一而足。在考慮同學們時間調度不能圓滿的情況下,提供方便讓人稍沾法益,也是一種成全。但是在禪修營中,從修道次第與重要法義的完整呈現而言,缺課學習實在是「險象叢生」。

為什麼?因為這個課程進度的安排,是依著戒定慧三學依次增上的原理,從共世間的定學教到出世間的慧學;更除了聲聞自淨其意的修慧,也涵蓋到大乘捨己利他的菩薩心行,而且在出堂日更會向同學分析禪堂用功與日常修行的差異。在具體的修行技巧方面,我們會教導三個定慧所緣,此中牽涉到「止觀分別」與「所緣轉向」的禪修理論,所以如果半途中止,不但不能得見佛法修行的全貌,更恐怕在中途離開禪堂後有錯解錯用之虞。

以上所說的佛教重要的正法知見與修行技巧,雖然同學們不可能在七天內就完全純熟,修證圓滿,但是之所以安排在一期禪修中完整呈現,主要是著眼於日後大家出堂自修時,能「自依止,法依止」,不致於迷亂了正道的方向。在這七天禪修中,課程的安排或可喻之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所以應該全程參與,否則對於修行的認知與方法的運用,或有「斷章取義」與「一執之偏」的危殆。不能全程只能隨喜的名額,通常只接受曾經全程參加的舊生,新生則鼓勵全程參與。在此之所以要再次提醒新學員全程參與的利益,不要半途而廢,主要是怕有人中途「溜單」呀!

晨誦的意義

每天清晨的第一支香結束,有三十分鐘的「晨誦」時間,由我吟誦「鐘聲偈」與一些配合禪修進度的經文,並稍作解釋與說明。誦唸時,同學們不必睜開眼,也無需跟著唸,只需正身端坐,攝耳聽聞就可以了。安排這個課程的用意,是讓同學知道在禪七期間所學法門的經典依據何在;而且和法義的口語闡述相比,直接聽聞經典中的佛陀教誨,更有一種親嚐原味似的親切與感動。所以每日清晨,安排一小段的晨誦時間,讓同學在晨曦漸昇的明相中,伴隨佛陀教法的智慧之光開始一天的修行,這是對大家道業增長的激勵與祝福。

「晨誦」分為兩部份,一是吟哦「鐘聲偈」,二是讀誦經文。

晨誦之一──鐘聲偈

「梵唄」源於印度,自佛教傳至各地後,產生了許多極具地域特色的佛教音聲文化。中國古代講經前後,即有唄讚傳唱的儀軌;現在臺灣各地寺院講大座時,也會由維那呼唱「鐘聲偈」。在禪修期中,同學不需分心學梵唄,然而「鐘聲偈」的旋律悠揚,文義周備,提醒學人聞法時心生善法欲,所以我們將它列於讀誦經文之先,以作為同學攝心聞法的前方便。

「鐘聲偈」的全文是: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

「鐘」在佛教的叢林道場,多以之作為報時或集眾的信號。「三千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本為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在此,我們可以意解為「浩瀚的宇宙」;在佛典中引用「三千世界」時,也指為一佛所教化的領域,是為一佛國化土。「檀那(dana)」是梵語,意為「布施」,「檀那波底(danapati)」意為「布施者」;中文用語,向來有將「檀那」引申為「布施者」之意。「功勳」,一般意指個人的功勞與成就,在佛教中轉為修證的果位與階段,如曹洞禪的洞山良价,就將修行的成績分為五個階段,稱為「功勳五位」。「利益」,梵語唸upakara,又作饒益,指因信受佛法而獲得福利,其中的現世利益,有吉安、健康、長壽、利祿等福樂。

在每日清晨聞法之前舉揚「鐘聲偈」,意乃引導學人大眾依文起觀,作如是思維與祝願:

當集眾誦經的鐘聲響起,洪亮的音聲響徹浩瀚的宇宙;清淨的正法,宣揚於釋迦佛陀所教化的萬億國土之中。吾等修行之點滴心得與成就,回向:國土豐饒,眾生安樂,世界和平;感恩信施護持吾等道業,即此一善法功德,祈願彼等:災障淨除,現世安穩,福慧增長,究竟圓滿。

晨誦之二──讀誦經文

鐘聲偈之後,我會為大家讀誦並解說幾小段經典,同學們仍然端坐諦聽即可,不必跟隨誦唸。經文的內容每天不同,主要是選讀對同學現階段禪修有所助益的;或是正見的確立,或是道心的勸發,或是技巧的說明等等。解說的方式,不作長篇的,學院式的考證與論析,而是針對禪七期間的實修需要,援引經典,做為當時與當機的提醒與開示。長篇的法義思維與討論,可以留待來日在課堂上進行。

早午兩餐,注意二時臨齋禮儀

晨誦結束,聽到雲板的聲音,請同學到齋堂用餐,務必在三陣雲板聲音結束之前就坐;禪修期間,一日兩餐的用餐禮儀,皆是如此。今天下午的「入堂新生訓練」時間,已經向同學示範了佛教入眾用餐的儀節,這可以說是「佛教版」「國民生活禮儀須知」的「大眾聚餐篇」。

我們在禪七期間,要求同學的規矩不多,但立意皆出發於善。古時有些宋明儒者對佛教頗不以為然,然而傳說北宋大儒程頤到寺院,見到出家僧人於入眾誦經、聞法、臨齋時,皆能威儀庠序,次序井然,使這重視禮樂教化的儒者,也要讚嘆:「三代禮樂盡於斯也!」

不過在此要提醒大家:在禪堂之外的任何地點,做任何動作,還是應該把心念安住於禪修的所緣。此中,禮儀不是目的,規矩不是重點,但是一個用心於平穩專注的禪修者,在恰如其分的舉止行儀中,一切都能自在安祥,符合儀節。

而或許同學會有疑問:一定要遵守漢傳寺院用餐的禮儀嗎?當然不必!禪修所證得的緣起空慧,超越種族與時空,也和任何文化系統中的規矩禮儀無關;但這並不表示就能沒有規矩,漠視禮節。須知,各地的佛教皆有儀節,也都蘊涵地域文化的色彩。修行是破我執,不是廢規矩,變成一個粗魯無文的野人,當然漢傳佛教化區的佛弟子更不用妄自匪薄,覺得印度佛教或南傳佛教是「原始」佛教,所以它們的規矩形式比較好。其實身為漢地佛子,傳承漢傳佛教的禮儀,是很適當的,這也是佛陀教示「隨方毘尼」精神的活用。

每日受持八關齋戒

每天第二支香後,在家學員要受持八關齋戒。

佛法的定慧二學,奠基於清淨的戒德,紀律與道德是修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輔助。就廣義的戒律而言,禪修期間大家過著早起早眠,守口攝念,聞法增慧,專意禪思的生活,本身就體現了「都攝六根」,「自淨其意」的「尸羅」精神,而加受清淨不放逸的「齋戒」淨行,更有從外在儀式以強化內心的功能。而若論具體的戒律規範,則出家同學自有具足戒與沙彌戒等戒法需要持守,在家同學,我們每日早晨會傳授八關齋戒,其具體的戒相是:不殺生,不與取,不淫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不坐臥高廣富麗床座,不塗飾裝嚴具,不歌舞觀聽,不非時食等八戒,此中更有長養出世善根,順向解脫功德的寓意。

八關齋戒的戒體是一日一夜,所以我們每日以十分鐘的時間,在三寶前攝心求受。

坐禪與經行,止靜與開靜

「坐禪」乃端身正坐以修禪觀。修行不必然要以坐姿來進行,如天台智者大師就整理有常坐、常行、半坐半行、非坐非行等四種三昧。而本次禪修,八支香的禪修時間,皆以坐姿來修行。主要是以坐姿攝心較為穩定,這也是佛教最通行與主要的修行姿式。「禪」,禪那,梵語為 dhyana,本指「禪定」。於此「禪坐」的禪取其廣義,指包涵定慧二學的止觀修行。

「經行」,梵語 cavkramana,意指在一定的場所中往復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後、疲倦時,或坐禪昏沈瞌睡時,即起而經行,是一種調劑身心的方法,類如安詳地散步。經中說時常經行能得五種利益,即:(一)能堪遠行,(二)能靜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於定中得以久住。故在禪修期間的每支坐香中間,安排有經行的時間,用來緩合同學因不慣久坐所引起的疼痛或疲倦。

「止靜」指大眾齊集禪堂,靜寂攝意,專心禪修的時段;相對的,「開靜」指坐香與坐香之間,允許散動出入,鬆緩身心的稍息與經行時間。

每支坐香的時間一到,請務必準時入禪堂,不要遲到或早退;並在三聲「止靜」木魚訊號響後,停止一切移動與聲響。開靜時間雖到,能夠繼續用功的同學可以連香,不要覺得在禪堂多待一會兒是「吃虧」,好像會被人「佔了便宜」似的。而需要變換姿式或經行的同學,不要干擾其他同學,應靜靜地離開禪堂。我常碰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開靜的磬聲一響,大部份的人就反射動作似的,開始搓手搓腳,摩面揪耳起來。這些動作,對於舒緩久坐不動的身體是有幫助的,我們也曾經教同學按摩與轉動身體九個重點關節的動作,如果是在家中,或只有自己一個人,那當然沒有關係,但是在上百人共修的禪堂,許多人此起彼落的按摩身體、搓手搓腳,聲音是很大的,也會干擾到連香禪修的同學;所以請大家在不打擾繼續用功同學的地方,才去做鬆緩身體的動作。總之,禪堂是大眾修道的場所,請大家務必保持禪堂的寧靜。

大堂聞法與個別小參

一天共修的最後時段,大眾將齊集一處聽聞法要,稱為「大堂聞法」。佛法重視的是智慧的開啟,一切修行皆從依於正見而有的正行,俾能真正趣向於聖道。

「參」,咨詢請益,學人參見老師請求開示,有別於在大眾中聞法的方式;在禪修期間,我們安排有一對一的教學時間,於教者是垂詢勸修,於學者則是詢問請益。禪修老師對於學生最切實有用的幫助,常是在小參的時候,因為師生一對一的面晤時,學生可以針對個人的需要,直接提問或討論。禪七期間小參有兩種,一是每人每天的固定小參,二是視個人需要而增加。

請同學每天都要來讓我看一次,問問一天的修行進度與用功情形。有些同學對於來小參有心理障礙,常像老鼠怕見貓,小偷逃警察一樣,能躲則躲,能逃就逃。其中的心理因素不外乎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境界不夠」,所以無顏見老師;更有同學在幾次躲閃幾天,終於讓糾察義工半勸半「押」來見我時,說:現在我的問題很多,麻煩很大,沒有臉見老師,等一切解決了再來呈報成果云云。聽了真讓人啼笑皆非,如果沒有問題,或自己已經知道如何修行,那就代表能自法饒益;就是因為不知法,不知義,尚需要人指點迷津,才需要隨師而學,老師的經驗多,其功能就是幫助學生,指點迷津。放棄小參,實在是學生很大的損失。雖然我從不覺得自己是老師,但是在修道的路上比在座的同學起步早,或許有些經驗的提醒,可以讓你們省下走冤枉路的力氣和時間。

師生之間的「小參」以一對一方式進行,讓同學在無旁人環顧與聽聞的環境中,放心地訴說與提問。老師對於同學的談話內容,也不會散佈傳說;若問題有代表性,可以為大眾教材,也會以隱去名姓、特徵的方式作為教案。

以戒為基

禪修期間,功課安排以「三學增上」為主軸,首先,以戒學為基礎,持戒清淨,則色身輕安,心無煩擾。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將身心完全的投入當下所需修習的禪觀功課上。

第一、方便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nnyjentop&aid=495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