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25 12:35:07瀏覽4640|回應18|推薦71 | |
神給予人寶貴的自由意志﹐在亞當和夏娃聽信撒旦的欺哄﹐選擇「要像神」的時候﹐就失去原本的功能。在墮落離開神之後﹐人越用自由意志﹐只會越偏離神為人所定的美好軌道。 我們不會意識到這個實在而可悲的情況﹐直到與神恢復聯結﹐才能看清。 受造之物妄想據有造物者的位置﹐不但是僭越﹐也是叛變。 關係裡「最大的傷害」﹐莫過於為所信賴且摯愛的對象背叛﹔也因此﹐為了挽回這破損的關係﹐而主動付出的犧牲﹐也彰顯出「最大的愛」。耶穌基督﹐為此而來。 「耶穌本來有 神的形象,卻不堅持自己與 神平等的地位,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然有人的樣子,就自甘卑微,順服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8﹐新譯本) 為了讓神的計劃可以成就﹐耶穌基督選擇放開他與神同等的地位和權利﹐並且順服到一個地步﹐是死在十字架上。 身為人﹐我們任何的順服都不會超乎耶穌所作的。 但是﹐每一個在神的靈感動之下﹐對神衷心的順服﹐都是肯定祂的主權﹐並選擇信賴祂。這是讓自由意志回歸本有功能的過程。 因此﹐順服會使我們蒙福﹐不是一個交換條件﹔而是選擇順服﹐都會把我們立即拉回神給我們的「命定之路」﹐就是能夠與之更深交往﹐聆聽祂的聲音﹐回應﹐提問﹐等候祂的指引。 這樣的關係﹐使得禱告和代禱﹐成為親密時刻﹔也使我逐漸明白什麼叫按照神的心意祈求。 首先就是對「善」與「惡」的分辨。 神最初要人對此的分辨是以善為基底﹐凡達不到善的﹐就是惡。 然而﹐人的始祖在知善惡的事上﹐運用自由意志﹐選擇不順服﹕離開「善」的源頭﹐而對「惡」好奇﹔其結果就是認知次序的顛倒。 人認識「善」乃是來自其與「惡」的對比。換句話說﹐人的知識﹐是先知道「惡」﹐以此為基準﹐才定出什麼是「善」。因此我們設定道德法則的目的﹐為的是糾正不良的行為﹔而非揚顯道德。 如果我們的代禱﹐不管為人為事﹐也是基於這樣的次序﹐必然讓我們很疲累﹐而祈求也多半無果效。 因著看到﹐聽到太多的「惡」﹐於是祈求神介入、改正。我們的心裡、眼中﹐存有的仍然是「惡」的基準﹐而邪惡本身是有其龐大勢力﹐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其毀了。好像本來要滅火的人﹐如果不注意﹐也會被火燒著一樣。 我相信這是為何有些基督徒打出行義的理想﹐進行掃蕩某種惡的行為時﹐後來居然也會陷入同樣的惡裡面的緣由。 耶穌來到世上的時候﹐他是以善為基準的。因此﹐從凸顯的負面的惡﹐馬上看到所缺乏的善﹐就是那情況離善有多遠。也因著看到那缺乏的部份﹐而心生憐憫。 例如疾病﹐耶穌看到的是「健康」的缺乏﹔而恢復健康﹐是良善的神要給予的。 這也是代禱者要跟隨的模式。先明白神的心思﹐知悉何為善﹐由此為出發點﹐祈求神的旨意成就。 諸如貪婪﹐可能源自貧窮(缺乏富足)﹐驕傲可能來自無知(缺乏智慧)。代禱者要祈求神的﹐是加添那缺乏的。心裡不覺富足﹐無法革絕貪婪行徑。沒有足夠智慧﹐人會繼續自我中心。沒有真平安﹐人會以暴戾為面具。 然後﹐對照聖經裡的應許或見證﹕「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按神的這些話語﹐我們或是代求﹐或是宣告﹐那過程﹐都是讓神的善有出口可以彰顯。這樣的時刻﹐遂成為與神同在的美好親密時光﹕「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