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二) 二、韻書裡「度」的音義
2021/10/23 08:36:54瀏覽1688|回應1|推薦105

      「度」與「渡」之異同(二)

二、韻書裡「度」的音義

    《說文解字》裡「度、渡」雖明顯分為兩個字,但是「渡」下段玉裁注有:「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究竟「渡」假借作「度」在韻書裡有沒有記載,是怎麼說的;而「度」字「徒落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的讀法又是怎麼來的。為了探討「度」字引申轉音的現象及「渡」假借作「度」的情況,我們列舉三種《玉篇》及《廣韻》、《集韻》的資料加以探究。(請參閱「韻書裡『度』字的書影」,下文中有些古字無法呈現,也請參閱書影。

        南朝.梁.顧野王(字希馮519-581A.D.)所撰的《玉篇》三十巻,是中國第一部以楷書為主體的古代字書;可惜原本在宋代亡佚,清光緒七年(1881 A.D.)黎庶昌(字蒓齋1837-1898A.D.)出使日本,得到唐代日本留學僧攜帶回國的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而刊印,收在《古逸叢書》裡,是為《古逸叢書.玉篇零卷》。唐朝肅宗安史之亂時期的上元元年(760A.D.),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强(生卒年不詳)將顧野王所著《玉篇》增字減注仍為三十卷即《玉篇(上元本)》,也在宋代失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A.D.),陳彭年(字永年961-1017A.D.)等在孫强本基礎上修訂成《大廣益會玉篇》,是現今全本的《玉篇》;其內容有簡本、詳本的不同。所幸在唐寫本的四卷《玉篇零卷》殘本裡保有「度」字,所以我們蒐集了:《古逸叢書.玉篇零卷》、《四庫全書玉篇》、《明經廠本玉篇》三種版本的「度」字,《古逸叢書.玉篇零卷》殘本是比較接近顧野王原作的《玉篇》;《四庫全書玉篇》是藏於浙江大學圖書館的版本,所據為張士俊澤存堂刊本《大廣益會玉篇》;《明經廠本玉篇》是明朝內府司禮監經廠所刊印的版本,與號稱據元刊本翻刻的《四部叢刊》本《大廣益會玉篇》雷同。《廣韻》用張士俊澤存堂刊本,《集韻》用四庫全書本。

    《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零卷下.广部第三百三十七》:「:直格反。《說文》古文『宅』字也;『宅:居也』在宀部。字書:或古文度字也。度:法制也,揆也;音徒故直落二反,在又部。野王案:古文《尚書》皆以為度字也。」

    按:《說文解字》「宅:人所託居也。」其下古文有作「A01008」者。可知《玉篇零卷》裡說「宅」字「在門部」為「在宀部」之訛,今正。  

    意思是:「」字「直格反」今讀本為「ㄗㄞˊzái」變讀「ㄓㄞˊzhái」。《說文解字》說是「宅」字的古文;「宅」就是「居住的地方」,字應該在「宀部」裡。字書裡又認為是古文的「度」字。「度」就是「法制、揆」,音讀有「徒故反(今讀ㄉㄨˋdù)」以及「直落反(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字應該在「又部」裡。顧野王下案語說:在「古文《尚書》」裡面「」字都認為是「度」。

    「法制」之義承自《說文解字》,就是「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

    「揆」有些難明,《說文解字.大徐本》「揆:葵也。从手,癸聲。」而《說文》「葵:菜也。」似乎不合理。《說文解字.段注本》據《六書故》唐本改「揆:度也」,應以段注本為是;《大廣益會玉篇》「揆:度也」,可作段注本的旁證。那麼「揆」與「度」為互訓,則此「揆也」之「度」必非「法制」之「度」,應該是引申作「揆度」了,也就是「揆察測度、揣測、審度、估量」之義。

    在《玉篇》裡顧野王把「」字它認作兩個字形、三個音義:

第一個字是「宀部」的「宅」,讀作「直格反」今讀本為「ㄗㄞˊzái」變讀「ㄓㄞˊzhái」,就是「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我們常用的「住宅,宅心仁厚」的「宅」。

第二個字是「广部(《說文》又部)」的「度」;「度」收兩音兩義,一音是「徒故反(今讀ㄉㄨˋdù)」,另一音是「直落反(今讀ㄉㄨㄛˋduò)」;第一義是《說文》所說的「法制也(依法頒布度、量、衡的標準)」,第二義是「揆度」的意思。

    據《說文》裡引孫愐《唐韻》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則本義「法制也(依法頒布度、量、衡的標準)」音「徒故反(今讀ㄉㄨˋdù)」,引申義「揆度」音「直落反(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這應該是顧野王原編的《玉篇》,「度」字只有本義「法制」與引申義「揆」,完全沒有涉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渡」裡「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也沒有《四庫全書玉篇.广部》「度:…又過也」的假借義。     《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零卷下.水部》首缺,只剩從「洗」的144字,其中沒有「渡」字。    

   《四庫全書玉篇》(又部)「度:徒故切。尺曰度。《說文》云:『法制也』。又徒各切,揆也」。

    意思是:「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以尺為長度標準的基礎」。《說文解字》說是「依法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又讀作「徒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是「揆度」的意思。

「尺曰度」可能從《古文尚書.舜典.傳》「度:丈尺也」省文作「尺曰度」。《古文尚書》真偽難明,但終究是千年古物,其文說:「歲二月,東巡守,…‥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意思是:「這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協調了春夏秋冬四時的月份,確定天數,統一了音律、度、量、衡。」書傳有:「律:陰呂陽律各六也,度:丈尺,量:斗斛,衡:斤兩也。」蓋古人「以尺起度,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十分之一尺曰寸」。所以「尺曰度」是說:「尺為長度標準的基礎」。

    《四庫全書玉篇》(又部)的「度」有兩音三義;第一音是「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一義是「以尺為長度標準的基礎」,另一義是「依法頒布度、量、衡的標準」。第二音是「徒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是「揆度」之義。雖然「尺曰度」未見於其他字書,也不知是誰增加上去的;意思仍屬於《說文解字》「本義(頒布度、量、衡的標準)」的範圍。整體說來還算符合顧野王原書在广部「」字第二字形「度」之本義與引申義。

 

   《四庫全書玉篇》(广部)「度:唐故切,法度。又過也」。

    意思是:「度」音「唐故切(今讀ㄉㄨˋdù)」,就是「法度」。又有「過(渡過)」的意思。

    《四庫全書玉篇》广部的「度」只有「唐故切(今讀ㄉㄨˋdù)」一音,卻有兩義;第一義是承自《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的「法度」,不是「法律和制度、典型、模範方法」等今義,而是「頒訂合於標準的丈尺」的意思,類似於《說文》「法制(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的本義。

    第二義「過也」不知是孫强《玉篇(上元本)》所增益還是陳彭年等修訂成《大廣益會玉篇》的時候所增加上去的,正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渡》裡所說的「凡過其處皆曰渡,假借多作度」的假借義。按:《康熙字典》「度」字有「《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的一段。我們查證現存各種《玉篇》的版本,都沒有說「度」字「與渡通」的;也許「與渡通」是編《康熙字典》者的意思,那麼這句話應作:「與渡通。《玉篇》『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意思是說;「度」字是「渡」的假借字,《玉篇》裡說它是「過也」,《漢書·賈誼傳》的「猶度江河亡維楫」可為書證,賈誼《治安策》的「度江河」就是「過江河」的意思。《玉篇》的「度:過也」就是「度就是渡過的意思」。

  《四庫全書玉篇》水部的「渡」只有「渡:徒故切,《説文》曰『濟也』,《廣雅》『去也,過也。』」及「<氵广乇>音渡,過江」。      

    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説文》曰『濟也』」是引《說文解字》原文「濟也」作本義,「濟」即「濟渡」;《廣雅》『去也,過也。』」是引《廣雅.釋詁》的兩條文字說明「渡」有「去也(去),過也(經過)」的引申義。

    <氵广乇>」是「渡」的異體字,「音渡」今讀ㄉㄨˋdù,「過江」是其本義,就是「渡過江河」。

     就广部的「度」字而言,只注本音「唐故切(今讀ㄉㄨˋdù)」,比顧野王原書在广部「」字少了引申義轉讀的「直落反(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也少了引申義「揆也」,卻增加了假借義「過也」。這已是後人的「增益」本,不是顧野王原編《玉篇》的樣貌。

 

    《明經廠本玉篇》(又部)「度:徒故切,法制。徒各切,揆也。」

    《四庫全書玉篇》與《明經廠本玉篇》的不同就是通稱「宋刊本」與「元刊本」的不同,《四庫全書玉篇》(宋刊本)說明比較詳細,《明經廠本玉篇》(元刊本)為了整齊比較簡略。那麼省去「尺曰度」、省去「《說文》云」還合情理,改「法制」為「法度」就不合理;不知是原編者的錯誤還是傳鈔者的失誤,可以斷定「法度」為「法制」之訛。

    意思是:「度」第一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就是「法制」。第二音「徒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就是「揆度」。

    《明經廠本玉篇》又部的「度」字為了版面整齊,資料比《四庫全書玉篇》簡略得多,第一音省去「尺曰度」,而引文出處「《說文》云」也省略;比起《玉篇零卷》只存第二字形「度」之本義與引申義。

 

    《明經廠本玉篇》(广部)「度:唐故切,法度。又過也」

    意思是:「度」音「唐故切(今讀ㄉㄨˋdù)」,就是「法度」。又有「過(渡過)」的意思。

    《明經廠本玉篇》广部的「度」與《四庫全書玉篇》广部的「度」完全相同,不再重複。

     明經廠本玉篇》水部的「渡」也只有「渡:徒故切,《説文》『濟也』,《廣雅》『去也,過也。』」及「A02251<氵广乇>音渡,過江也」。

    《四庫全書玉篇》大致相同。只把《四庫全書玉篇》「《説文》曰『濟也』」改作「《説文》『濟也』」,又把「異體字」裡的「過江」改為「過江也」;說明請參閱《四庫全書玉篇》,不再重複。

    綜合《玉篇》三種版本的資料,「度」字有兩個讀音三個字義:第一個讀音是本音「徒故反、唐故切、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其義有本義「法術、法度、尺」以及假借義「過」。第二個讀音是引申轉音「直落反、徒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引申義就是「揆也」。換用現在的說法:第一個讀音是本音,讀作「ㄉㄨˋdù」,用於本義「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頒訂合於標準的丈尺」、「以尺為長度標準的基礎」以及假借義「渡過」;第二個讀音是引申轉音,讀作「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用於引申義「揆察測度、揣測、審度、估量」。

    就一本「字書」而言,一個「度」字分別出現在「又部」與「广部」是不合理的;而且重出的內容不一致更不合理。其原因是顧野王以「楷書」為基礎編排《玉篇》,把「度」字列在「广部」,又引用《說文》解釋字義,《說文》根據「篆文」把「度」字歸屬於「又部」;到了「增補」的時候不小心就重出了。至於「广部」與「又部」所解釋的「音義」不一樣,是最不合情理的事情。

 

    《廣韻.去聲.十一暮.徒故切》「度:法度。又姓,出後漢荆州刺史度尚。又徒各切。」 

    意思是:「度」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是「法度(合於標準的丈尺)」。又借作姓氏,出現的名人有後漢的荆州刺史名叫「度尚」。又有「徒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的讀法。

   《廣韻.入聲.十九鐸.徒落切》「度:度量也。又音渡。」

    意思是:「度」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是「估計、思量,測量、測度」。又有「渡(今讀ㄉㄨˋdù)」的讀法。

《廣韻.去聲.十一暮》「渡:濟也,過也,去也。徒故切」

「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濟也」就是「濟渡」,取自《說文解字》」,是本義。「過也,去也」可能根據《廣雅.釋詁》,「過也」是「經過」,「去也」是「去」,都是引申義。

    《廣韻》在〈去聲.十一暮.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及〈入聲.十九鐸.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裡都收錄「度」字,從前面《玉篇》的資料我們知道「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是本音,「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是引申義的轉音。字義在本音裡收本義「法度」及假借義「姓氏」,在引申轉音裡收引申義「度量也」。從形式上看來很明白,但是釋義用的語詞現在讀起來很不容易明白,不知古人查起來會不會有誤解;本義「法度」除了「度量衡制度」以外,還有「法令制度」、「規範、規矩」、「格式」、「辦法、方法」等意思,引申義「度量也」更有「ㄉㄨㄛˋㄌ〡ㄤˊduòliáng」、「ㄉㄨˋㄌ〡ㄤˋdùliàng」,除了「ㄉㄨㄛˋㄌ〡ㄤˊduòliáng」作「估計、思量,測量、測度」解釋以外,讀作「ㄉㄨˋㄌ〡ㄤˋdùliàng」有「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事物長短、大小的特徵」、「事物的規格、標準」、「限度、限量」、「做事的法度」、「人的器量、涵養」等義,沒有上下文,要猜對相當不容易。

 

 《集韻.去聲.十一暮.徒故切》「度宅:徒故切。《說文》:『法制也』。亦姓。或作:宅文十五。」 

    意思是:「度宅」都是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說文解字》裡說是「法制也(依法頒布的度、量、衡標準)」。也假借義「姓氏」。字形也作「、宅」。總共有十五個同音字。

  《集韻.入聲.十九鐸.達各切》「度:謀也。古作。」

意思是:「達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度」都是「謀度」的意思。古文作「<氵广乇>」。 

   《集韻.去聲.十一暮.徒故切》「渡<氵广乇>:《説文》『濟也』。或作<氵广乇>」。

    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説文》『濟也』」是引《說文解字》原文作本義,「濟也」的意思是「濟渡」。「或作<氵广乇>」是列舉異體字。 

    《集韻》在〈去聲.十一暮.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及〈入聲.十九鐸.達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裡都收錄「度」字。從前面《玉篇》及《廣韻》的資料我們知道「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是本音,「達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是引申義的轉音。字義在本音裡收了「《說文》:『法制也(依法頒布的度、量、衡標準)』」的本義,也收錄「姓氏」的假借義。引申義「謀也」來自《爾雅·釋詁》:「靖、惟、漠、圖、詢、度、諮、諏、究、如、慮、謨、猷、肇、基、訪,謀也。」又《詩·小雅·皇皇者華》:「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咨諏。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我馬維駰,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咨詢。」(燦爛的花枝,盛開在原野上;銜命疾行的征夫,懷思難以達成使命的地方。駕車的是少壯的駒馬,六轡潤澤鮮妍;馳驅在征途上,禮遇賢士廣詢博訪。駕車的是青黑色的騏馬,六轡閃着素絲的光彩;馳驅在征途上,不敢懈怠廣詢博訪。駕車的是白身黑鬣的駱馬,六轡柔潤油亮;馳驅在征途上,不辭辛勞廣詢博訪。駕車的是雜色的駰馬,六轡調度得很均勻。馳驅在征途上,不辭辛勞廣泛諮詢。)「周爰咨謀」及第二章至第五章末字「諏、謀、度、詢」,明朝季本(字明德,1485-1563)在《詩說解頤》說:「周,徧也。咨,訪也。諏、謀、度、詢皆謀度之意,因各章協韻而異其文耳,無別也。」所以《集韻》的釋義都是有根有據的;惟一美中不足的是所引「異文」在「去聲十一暮」與「入聲十九鐸」不一樣。

    就「度」字而言,《集韻》處理得比《廣韻》好。兩部宋人所編的韻書裡,「度」字有兩音,本音是「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都收了本義「法度、法制」及假借義「姓氏」;引申義的轉音讀作「徒落切、達各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引申義為「度量也」及「謀也」;都沒又出現「渡」、「過」的假借義。

至於《廣韻》、《集韻》之後的韻書,例如:金代韓孝彥、韓道昭父子編著的《四聲篇海》,明初樂韶鳳、宋濂等人奉詔編成的《洪武正韻》,明萬曆年間梅膺祚編的《字彙》,都把「度」字的釋義都混入「渡」、「過」的假借義,對於分別「度、渡」兩字的異同沒有作用,我們就不再列舉了。

 

底下我們從「度」、「渡」兩字的今義,來說明「度」與「渡」的異同。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69775624

 回應文章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11/14 01:13

您的解說比任何一部字典都詳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