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十九
2014/08/12 11:18:19瀏覽65|回應0|推薦0

 

恐懼是思想的一種強有力的形式

 

 

它能夠麻痹神經中樞

影響到血液的迴圈

而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肌肉系統

因此

恐懼影響著整個生命存在

身體大腦和神經

這些影響包括身體的

精神的和肌肉的

 

當然

戰勝恐懼的方式是對於力量的認識

被我們稱作力量的

這種神秘的生命力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不知道

儘管一般人同樣不知道電是何物

但是我們卻知道如果遵循電的法則

電就會成為我們聽話的僕人

它能照亮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城市

使機器發動起來

並在許多事情上為我們服務

所以

生命力也是如此

儘管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

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

但我們卻知道這是一種運行在

生命體中的主要力量

只要遵循這種力量的法則和原理

我們就足以讓這種生命的能量

如滔滔江水般湧入自己的胸懷

從而最大可能地釋放精神道德和心靈的功效

這一章闡述了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

來提升這種生命潛能

如果我們把本課的資訊付諸於實踐

我們將很快找尋到力量感

而這些正是天才擁有的物質

 

人們對於真理的探索不再是盲目的探險

而是系統化的進程

是合乎邏輯的動作

一切經驗在成形以前都能得到指引

 

探索真理的過程

也就是探索終極動因的過程

我們知道

人類每一次經歷都是一個結果

如果我們能夠把原因確定下來

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它們的成因

那麼

我們的一切經歷一切境遇

不是都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了嗎

 

那麼

人生的經歷將不再是一場命運的球賽

一個人不應該成為運氣的玩偶

而應是命運的寵兒

我們應該像船長控制他的船艦

像火車司機駕駛火車一樣

牢牢地掌握運氣和機遇

 

萬事萬物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共同的成分中

因此

一切事物之間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又都可以相互轉化

而並不是站在彼此的對立面上

 

在物質世界中有著數不清的對立面

為了方便稱呼起見

這些對立面被賦予不同的名字

一切事物都有顏色形狀大小兩端

有北極也有南極

有內也有外

有肉眼能夠看到的

也有看不到的

所有這些

都不過是對這些

對立面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一件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

有它們各自的名稱

然而

這正反兩面是相互關聯的

它們不是獨立的實體

而是事物整體的兩個部分或兩個方面

 

精神世界的法則也是一樣

我們說到知識和無知

但無知不過就是知識的匱乏

因而不過是表達缺少知識的一個詞

而它本身並沒有任何法則

 

在道德世界中

我們也發現了同樣的規律

我們談論善與惡

然而

善是有意義的

是可以觸摸感知的

而惡不過是一種反面的狀態

是善的缺席

儘管有時候惡也是一種非常真實的存在

但它沒有法則可循

沒有生命沒有活力

我們知道這是因為它總是被善所摧毀

恰如真理摧毀謬誤光明趕走黑暗一樣

當善出現的時候

惡就會消失

因此在道德世界中只有一個法則

就是善的法則

 

我們在心靈世界中也可以發現到同樣的道理

我們說到物質和精神

好像物質和精神是獨立的兩個實體

但是很明顯

精神世界中也只有一個法則

就是精神的法則

 

精神是真實的永恆存在的

物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

千年和一日沒有什麼區別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大都市中

讓目光停留在數不清的宏偉建築物上

看霓虹閃爍看車水馬龍

包括蜂窩式移動電話在內的

數不勝數的現代物質文明

都不是一個世紀之前的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如果我們能夠在一百年後

在今天所站立的位置上

就會發現今日所擁有的

一切也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動物王國中

我們可以發現

變化的法則全無二致

成千上億的動物來了又去

它們的生命跨度

不過短短的幾年

在植物世界中

就更是瞬息萬變了

有多少植物來了又去

差不多全部的草本

植物都只有一年的生命

或許

在無機物的世界中

我們期待著可

以找到更真實永久的存在

但是

無奈地看到的是滄海桑田

看起來穩固的陸地曾經有大海的波濤洶湧

矗立的高山曾經是一片平湖

當我們站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

大峽谷前面看著冰川曾經吞吐

一切的斑斑履痕

不由得肅然起敬

 

處於瞬息萬變之中的我們

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宇宙精神的演變過程

萬事萬物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更新

我們知道物質不過是

精神借用的一種形式

一個條件

物質本身沒有原法則可言

唯一的原理就是精神法則

 

那麼

我們就應該知道

精神法則是運行於物質精神

道德和心靈世界中的唯一法則

 

我們同樣知道精神

是靜態的處於靜止狀態

我們知道人類個體的思考能力

也就是他作用於宇宙精神

並使宇宙精神轉化為動態心智的能力

所謂的動態心智

就是指精神的運動狀態

 

為了做到這些

就必須要有充足的動力燃料

食物是這些燃料的物質形式

一個人如果不吃東西

當然也就無法思考

這讓我們知道

精神的行為

比如思維過程

如果不借助物質的手段

也就不可能轉化為快樂和福祉的泉源

 

如果要把電力轉化為動態能量

道德需要一定的能量創造出電力

如果要使植物茁壯生長

就需要陽光給它必要的能量

同樣

如果人要思考

要讓宇宙精神發揮作用

沒有食物提供能量是不行的

 

我們已經知道思想不斷地

永恆地在客觀世界中成形

它永遠在尋求表達

或許

我們還沒意識到這一點

但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

如果我們的思想是積極的強大的建設性的

這將在我們的健康狀態

事業水準以及生活境遇中體現出來

如果我們的思想總體狀態是負面的

軟弱的破壞性的瀕臨毀滅的

它也同樣會在我們身上體現出來

帶給我們恐懼憂慮緊張的情緒

表現在我們的捉襟見肘

生活困頓以及不和諧的外部環境上

 

一切財富都是力量的產物

財產只有當它賦予力量的時候

才具有價值

事件只有當它們影響到力量的時候

才有意義

 

世間萬物

都表現為一定形態和一定程度的力量

 

因果迴圈的道理在蒸汽電力化學力

重力原理中都有所體現

它讓人能夠大膽無畏地制定並執行計畫

統治自然界的原理被稱為自然法則

但並不是所有的能量都是自然物質的能量

精神能量同樣存在

也就是心靈或心理的力量

 

我們的中小學以及大專院校

都不過是精神能量的發電站

它們是用來開發人的心靈潛力的地方

除此之外

還有什麼其他價值嗎

 

為了讓那些沉重而龐大的機器能夠運轉

有很多發電廠為它們提供能量

人們發掘到很多原材料

這些材料在那裏被轉化成人類

日常所需並給人類帶來舒適的生活

同樣

精神發電廠也需要找一些原材料

並且加以開發培育

以便使它們轉化成遠遠高於

一切自然力的力量

儘管這些自然力十分神奇

但是精神力量豈不是更加偉大麼

 

對於全世界成千上萬個精神發電廠來說

他們要找的原材料是什麼呢

是什麼材質最終轉化成為

能夠控制其他一切能量的力量呢

這種原材料的靜態形式

就是精神

而它的動態形式

則是思想

 

這種能量超乎一切

因為它存在於一個更高的層面上

因為它使人類得以發現那些自然界的法則

從而讓人類能夠驅使

利用偉大神奇的自然力

取代成千上萬人的辛苦勞作

人類因此能夠跨越時空的距離

戰勝重力原理

 

思想是一種正在發展中的

有生命的力量或能量

在上半個世紀以來

思想創造了無數讓50

甚至是25年前的人絕對無法想像的奇跡

如果憑藉50年內所組建的

這些精神發電站就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那麼50年內所組建的這些精神發電站

就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那麼50年後

還有什麼是不可期望的呢

 

萬物產生的本原是無限廣大的

我們知道

光以每秒186000英里的速度傳播

有些星球上的光線

經過兩千多年才到達地球

而這種星球在宇宙中到處都是

我們也知道光以光波的形式傳播

如果

光線傳播的乙太能媒是不連續的

那麼光線也無法穿越

那樣長的距離來到我們這裏

現在

我們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

這種物質

或者說物質產生的本原

也主是以能媒

是普遍存在的

 

那麼

它在形式上是如何體現的呢

在電學中

把電池的相反兩極連接起來

就形成了電路

其中有電流通過

就產生了能量

在任何兩極都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又因為一切事物的外在形態都取決

於它振動的頻率

也就是其中的原子同其他原子之間的關係

因此

如果我們希望改變客觀環境中的表現形式

我們必須改變的是事物的兩極

這就是因果迴圈的原理

 

一切財富都是力量的產物

財產只有當它賦予力量的時候

才具有價值

事件只有當它們影響到力量的時候

才有意義

本周的作業是

集中意念

當我用到這個詞的時候

它已經飲食了這個詞一切的內在涵義

全身心地沈浸在

思想的客體中

不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幹擾

每天花幾分鐘做這個練習

為了讓身體獲得充足的養分

我們每天都要進餐

那麼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

花一些時間用來吸收精神食糧呢

 

讓思想充分認識到一切事物的表像

都是虛假的

地球不是方的

也不是靜止的

天空不是巨大的穹廬

太陽也不是繞地運行

星星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

它只發出微弱的光芒物質

也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固定不變

而是處於永恆運動的狀態中

 

請相信

這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現在正是指曉時分

我們會知道

越來越多的永恆運行的宇宙原理

而所有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都會據此做出迅捷的調整

靜默的思想

終究是人類生活中最強大的手段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0910219401&aid=1608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