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05:06:09瀏覽2631|回應0|推薦5 | |
最近碰到一個電信公司的電信人員問了一句話"什麼動力讓你們堅持了這麼久?" 應該從1995年萌發電子書概念後,也首次在博客來辦公室某次訪談中透露將研發相關技術,經歷過這13年頭,從電信廠商熱烈參與,硬體商編織電子書包的夢想,到國際大廠爭奪內容版權,到現在各國紛紛電子紙閱讀器開賣,已經看過13個年頭的數位出版,一次又一次在浴火重生! 記得有一年在國際書展打出電子書不是書的口號,隔天有人告知另一個館Adobe發出"誰說電子書不是書"的傳單",有點哭笑不得,可能太早提出多媒體的概念,讓習慣於圖文出版的產業,一下子緊張了起來,也有一回在跟電信廠商商討記者會時,才知道北大方正也急著要跟著發表,後來跟北大方正副總之間的合作不了了之,不過也果然把一些競爭又合作的對象都引了出來,從朱邦復電書,Panasonic 與正崴對大陸教育市場的規劃,Sony 對於版權技術的認知,以及Tom.com才剛對數位出版出手,執行長便下台;而臺灣宏碁花了2000多萬購買電子雜誌技術,也在大陸的一個破解軟體上灰頭土臉,這領域陣亡很多人,也累積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一如音樂產業在灰燼中,終於在內容跟電信、硬体結合中燃起希望。 不過,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數位化,省電化都是大勢所趨,新一代年輕人習慣電腦,閱讀模式已經整個改變了,不過一個快速出版的年代,卻越來越形成,以往掌握100-2000個作家的出版模式,現在可能變成掌握5000-數萬個作者,微利時代,代工年代,如果出版業還跟音樂產業一樣看不破兩位數的利潤,那音樂產業的前車之鑑,也一樣會再度重演。 古代樓蘭在一場戰亂中,領主珍藏的全數的史料愛書付之一炬,人類的知識越來越快速累積,將來更多人保存的數位內容都會遠勝過樓蘭王的珍藏數目,如何在型態越發多元的內容中,服務這個知識產業(影音、遊戲、軟體、圖書)的每一個角色,對電信、技術、知識內容、硬体廠商來說,都將是持續的一場征戰。 青衿 http://www.secura-info.com/download/ppt2swf_demo.zip 電子書出版:在冰凍中回暖?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30 日 | 文章來源:新京報 Google、亞馬遜推動圖書上網再次引發全球出版業“電子化”爭論 ■沙龍人物 吳興文(台灣遠流出版社副總編輯) 俞曉群(原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 周勁(北大方正電子副總裁) 邊城(網站技術人員) 陳若航(廣西師大出版社電子音像部主管) 馬培均(廣西師大出版社電子書製作主管)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網路經濟掀起高潮,電子書出版隨之成為熱點,風險投資、傳統出版社及一部分IT企業紛紛試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面臨技術、版權、支付及閱讀習慣等難題的這個新興行業,瞬間轟然倒塌。然而近幾年來,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電子書行業增長迅速。 2002年,美國電子書年銷量超過22萬本,2004年超過42萬本。2004年秋季,Google宣佈推出要將全球的圖書資源數位化的宏大計劃——“Google出版商”項目和“Google圖書館”項目,今年11月3日宣佈正式推出全球第一家網上圖書館,引發了全球出版行業的關注和爭論。 與此同時,亞馬遜公司也展開了自己的圖書上網計劃。11月3日,亞馬遜公司宣佈將在明年推出兩項網路版圖書業務。 “亞馬遜頁面(Ama鄄zonPages)”服務顛覆了人們以往購書必須買整本的方式,“化整為零”,使消費者能夠購買自己選擇的頁面或章節的網路版圖書。例如,學生只需買自己所需要閱讀的章節,工具類圖書的使用者也可以只購買書中與解決問題有關的部分。而“亞馬遜升級(AmazonUp鄄grade)”服務則可以讓消費者將所購的實體書“升級”為實體書加網路版的套餐,例如一本定價約20美元的書,只需再加1.99美元,消費者就能獲得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網上閱讀的網路版。 在國內,電子書領域的冰面下依然是暗潮涌動。中國內地去年一年出書12萬種,電子書發行近15萬種。 電子書出版集中在教育和數字圖書館等領域,四大電子圖書出版商方正、超星、書生、中文線上,佔據了全國90%以上的電子書出版份額,而傳統出版商大多只是電子書的內容提供者。 近日,台灣城邦出版集團與永豐紙業宣佈構建“數字版權管理與交易平臺”,協助台灣的出版社將紙本書轉型為電子書,明年初正式成立,推廣初期將會提供大量免費試閱版本。 本報記者針對技術、加密、版權,及對傳統出版業影響等問題,採訪了電子書出版領域的相關人士。 ■最新電子書閱讀器展示
2004年SONY推出的LIBRIe電子書閱讀器,讀者可以用它租賃“TimebookTown”服務,以月租的方式從網上下載閱讀內容,它標誌著多年來的電子書閱讀器及其下游產品已經進入了真正的實用階段。
philips在2005年展出的Readius電子書閱讀器,可伸縮,可捲曲,便於攜帶和閱讀。
日立公司在2005年展示的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紙。這張6毫米厚的電子紙長27釐米,寬20釐米,是一種超薄超輕的顯示屏。
最新開發出的電子報紙,可以每天上網下載最新的新聞。 回顧第一次熱潮 吳興文:2000年時,電子書的第一次熱潮降臨,遠流投資幾千萬台幣建立數字平臺,但是現在來看,我們做了一回烈士! 俞曉群:1999年初,台灣遠流出版公司的同行向我介紹了電子書的概念。第二年,遼寧出版集團決定開發“掌上書房”,還有美國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給我們投資。 我們起先有非常完整的構思,想形成數據庫並建立網站。開發過程比較順利,國家非常支援,但是就在“閱讀器”研製結束之際,美國發生了9·11事件,網路經濟隨之進入蕭條期,來自合資夥伴的資金斷流了。後來,遼寧出版集團單方投資生產閱讀器,但沒有形成大批量的生產,也沒有資金去鋪市場。 四大因素阻礙市場擴大 ●加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吳興文:遠流出版社的電子書項目主要還是與圖書館合作,目前還沒有賣給普通讀者的項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密技術沒有解決,雖然不斷有人說他們已經解決了加密技術的問題,但就像DVD一樣,總是有人能夠給你破解。 邊城:目前的所謂“不能複製”和“不能列印”的電子書其實都不是很可靠,有很多種方法可以破解。比如目前流行的PDF格式就有軟體可以直接破解。一般說來只要破解了某種電子書的格式,那麼所有採用該格式的圖書都能被破解了。而當破解實在不行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特殊手段進行螢幕文字識別,因為電子書畢竟要給人家看嘛。不過目前電子書市場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作品的內容遠沒有達到“豐富”的程度,讀者量也不大,所以那些非贏利的破解組織不一定要花力氣去破解那些電子書。 周勁:電子書的加密強度和網路安全領域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技術是沒法破解的,但是基本防護得住,“文字識別”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實現轉換。對於出版社來說,它會很認真地看數字化提供商的加密制度是否可信。 陳若航:我們不會把每一本書都做成電子書,那些我們投入很大、而且主要針對圖書館進行銷售的圖書就不適於做成電子書,因為業餘愛好者要破解加密技術會遠遠比我們投入的成本低,這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衝擊。 ●版權:與加密技術緊密相連 俞曉群:遼寧出版集團在建立數字平臺之初,除了將本集團的書籍實現電子化之外,還曾經花20萬買過商務印書館的《新華字典》,並且從作家版權保護協會那裏得到許多版權書,這些跟版權問題有關的基礎工作,無論是電子公司還是各個出版社都可以完成。 吳興文:假如加密技術不得以解決,沒有多少作者願意授權給你。 周勁:對於方正來說,不存在版權問題,方正在與出版社合作之初就解決了版權問題。目前國內電子圖書出版公司裏,只有方正真正完全地解決了版權的問題。出版商指責Google是因為Google沒有限制地讓讀者訪問,而我們則是有償閱讀。 陳若航:現在大家在版權問題的理念上還有些差異,我們認為版權保護的對象除了作者還應該包括出版商。但我們如果等到版權法規完善了再作嘗試,那就晚了。 ●支付:仍有待改進 馬培均:目前我們大多數的電子圖書還是向圖書館銷售,針對普通讀者的電子書銷售規模比較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網路支付上的局限性。 周勁:目前電子圖書的網上支付問題的確不太理想,這是制約電子書爆炸性增長的重要原因。遊戲領域的網上支付問題已經做得很好,而電子書領域仍有待改進。譬如噹噹網以前只有10%是網上支付的方式,這兩年增長到了40%,由此可見它接下來會有很大的增長。也有讀者是通過郵局郵寄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購書不方便的邊緣地區。但是因為目前方正對大眾的電子書銷量很小,所以支付問題將會是未來兩三年面臨的問題。 ●閱讀習慣:將會有很大改變 俞曉群:伴隨著網路出書的完善,讀者的閱讀習慣將產生很大變化。未來紙張閱讀將變成奢侈消費。 吳興文: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電子書和紙質書的編輯方式不一樣,只是將傳統的印刷內容照搬到網上是極不利於閱讀的,這方面也需要研究改進。而且,現在的閱讀器相對較貴,有好奇者買回來玩一玩就束之高閣,但大部分人不會為了看電子書花費那麼多錢買一個閱讀器。最重要的是,人們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沒有多少人願意購買電子書。我們只能與圖書館合作,做得最大的項目是《大百科全書》繁體版的電子化等等,很少有賣給普通讀者的。 周勁:讀者的閱讀習慣是一個問題,但不是致命的問題。在電子螢幕上閱讀圖書不是享受,但它會通過電子書的其他優勢來彌補。亞馬遜推出的打包購買圖書章節策略,是一種新的嘗試,但我懷疑這是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適用於期刊,但不適用於有連貫內容的書籍。現在電子圖書的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優勢究竟有多大,過一兩年會看得清楚,現在還需要時間和實踐檢驗。 對傳統出版業的影響 周勁:台灣城邦出版集團和永豐紙業合作開發電子書,證明傳統出版業實行網路出版是大勢所趨,意味著產業正走向成熟。很多出版社並沒有很深地認識到這點。電子書的出現,對於出版社來講應該是機遇。出版社不應該只把定位局限在紙質書,而應該是圖書這個大的概念。現在,國內有幾個出版社很積極地投入電子書領域。將來,在電子書爆炸時代到來時,那些早先一步建立電子書運作流程機制和進行人才培養的出版社會擁有更多的機遇。 馬培均:各個出版社研發電子書都不是問題了,因為現在都是電腦操作,順道就可以將紙書做成電子書。 吳興文:假如因為電子書的出現,而認為傳統出版業“狼來了”的話,那是不對的。 至少現在還沒有看到方便的閱讀器。現在網路上的電子書看起來仍然是紙本書的延伸,不會對傳統出版業造成多大的威脅。傳統出版社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建立一個數字平臺,除非它有十分雄厚的資本。將來的電子出版領域應該是出現類似于影片製作人那樣的角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能夠整合很多優勢。只有等年輕人的閱讀習慣真正改變之後,電子書才會對紙本書有很大影響,這大概得再過10年、20年,但是也說不準,可能這種改變也是跳躍式的。但是,中國一定是與全球同步實現電子閱讀,因為生產商不會放過中國這個大市場。 未來規劃 周勁:方正已經與國內400家出版社合作,生產了16萬種電子書。方正給自己的定位主要是做技術提供者,我們並不想開全中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也不會做內容生產,不會和作者簽約。我認為當初那些失敗的先驅者主要是沒有找好自己的定位,如果市場成熟,無論誰都可以做,但是在新興產業領域,更需要找對自己的優勢。方正堅信電子書市場會成熟起來。 馬培均:現在廣西師大出版社前期主要還是做內容提供者,採取和方正合作的方式,因為電子書領域目前還處於投入大、產出小的階段,一年只有10多萬的收益。假如市場慢慢地成熟,普通讀者的需求擴大,我們也有可能會製作自己的數字平臺。但現階段,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和財力來培養市場。 吳興文:電子書技術開發到一定程度上是內容為王,在將來,教育和遊戲應該是電子書領域較大的產業內容。對於中國來說,電子書的出現是好事,有利於環保。因為中國出書的量很大,對於紙張的消耗太大了。台灣的老牌紙張製造公司“永豐紙業”也進軍“電子書”領域,因為它若不轉型的話,就可能被時代淘汰。(本版采寫/本報記者劉晉鋒)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