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09:30:04瀏覽508|回應0|推薦5 | |
我本身沒有生養孩子的經驗,或許不算是這本書的「理想讀者」,但黃春明借由初生寶寶毛毛之口提出許多育兒建議、現象分析,讓我頗為認同。特別是書中許多篇章都提到,新手爸媽因育兒的意見分歧,時有爭吵的情況,讓我特別有同感,因為這不只發生於新生兒身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之間始終持續這種教養的戰爭。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點或許無庸置疑,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兩個人,因各自的成長經驗、智識背景,對待孩子會有不同見解,一方覺得要照書養,是育嬰指南的忠實信徒,這個可以多吃、那個不能吃,斷奶要吃什麼、什麼時間吃等等,為了愛孩子就要嚴守紀律﹔但另一方卻認為自由放任最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基本欲望獲得滿足,就容易健康快樂的成長。當一方認為要管,另一方卻主張鬆,別說孩子無所適從了,夫妻相處也難免有不是滋味的時候。尤其是當孩子生病的時候,平時生活、工作累積的壓力、不滿瞬間破表,原本能互相體諒的兩人,此時不再能體諒了,一場熱吵或冷戰難以避免地發生了。事後想來究竟為何爭吵?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嘛!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毛毛有話》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由教養孩子的紛爭點出夫妻相處的微妙之處,以及父母本身的欠缺,讓讀者發現夫妻爭吵說是為了孩子,有時又不全然是因為孩子。 有時候孩子是擋箭牌,如<觀察家>寫到爸爸晚歸,怕媽媽責問,於是先發制人拿毛毛的異狀攻擊太太﹔有時候父母對孩子有過多的期望,如<學步車>裡爸媽急著讓毛毛學走路,卻沒有注意到輪椅車不適用,使毛毛不禁哀號﹕「人家的爸爸是兒子的大玩偶,我卻是爸爸的大玩偶」,這個令人莞爾的梗,相當貼切地說明不只父母為孩子犧牲,孩子為了父母的成就感,也承受不少壓力。 父母愛孩子,但未必能夠排開自我期待或俗見,看見孩子真實的需要,如<豈敢消夜>寫到毛毛因為肚子餓常夜晚啼哭,但媽媽遵從育嬰指南夜裡不可餵奶,餵奶影響消化,堅持許久不給毛毛止饑,想用別的方法哄他入睡而未果,造成夫妻爭論。此時黃春明就用毛毛的話﹕「我多冤啊 好像有什麼不愉快都是因為我,但其實如果他們能對育嬰知識下點功夫,對我多點了解,我也就不會找麻煩」、「媽媽育嬰指南是讓妳參考,不是當聖經啊」,提醒父母養孩子倚賴科學固然不錯,但也該依據孩子的各別性作調整,「用最適合自己嬰兒的方法,使小孩子充滿活力,快樂地長大,這才是最好的育嬰方法」。 把嬰兒都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是這本書許多建議的出發點,除此之外,黃春明也考慮到現代都市上班族父母的為難,假日想放鬆、享受兩人時光時,卻不得不帶嬰兒一起去,但帶著嬰兒會有許多不方便去的地方,因此建議人口綢密的地方,應該設專業性的臨時托兒所﹔傳統上總認為照顧小孩是母親的責任,父親心血來潮時才現身指導,甚至他自己也是個大孩子要人照顧,對此黃春明也藉毛毛之口提醒父親﹕孩子是兩個人的,多與孩子親近,有助於夫妻與親子的和諧。 《毛毛有話》一書的敘述者雖是新生兒毛毛,但毛毛提出許多的社會觀察,卻不是新生兒所曾聽聞的,明顯可看出是作者意見,毛毛有話其實是春明有話。這些話用幽默而富有生活智慧思索講出,不會讓人有說教的突兀感受,反而很親切、很有生活實感,讓人忍不住頻頻點頭讚同春明的話,有理! 作者:黃春明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24日 圖片來源 聯合文學 https://city.udn.com/78/3996467?tpno=0&cate_no=84702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