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虛構可能成真:讀《紙上城市》
2010/04/24 11:02:37瀏覽1023|回應0|推薦7

 

作者:約翰.葛林

原文作者:John Green

譯者:黃涓芳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100407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迷人「你將前往紙上城市,永遠不會回來。」紙上城市究竟在哪裡為何吸引小說人物前往?永遠不回來到底是好是壞呢?作者的基本設定,來自地圖繪製者標定在地圖上的不存在之城」,然而虛擬的城市卻不只存在於假設之中因為人的追尋虛構可能成真

雖然紙上城市並未建築於現實中,但在瑪歌的體驗中生活中的人們宛如紙片般輕薄,現實中的城市反而如同紙上城市,無法令她認同、安居。為了活得真實,她不得不前往虛擬的城市。他的父母或許無法理解女兒的叛逆,無法理解為何自己的孩子不能如同鄰居的孩子般「正常」、「乖巧」,按部就班的上大學、工作、結婚,然而瑪歌的出走不是負氣離開,而是她渴望走出的道路與生活,不同於她的父母與同儕。所謂紙上城市」對一般人可能虛幻不實,對她卻象徵實踐更好生活的可能。

如果說一座城市代表一種生活態度,成長的意義或許就在認識我城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城與人。瑪歌的鄰居昆汀雖然與她是相反的典型,在意考試、是父母眼中的好兒子,但他的內心也並非沒有火種。瑪歌出走前留下的線索,點燃他的火種,使他有機會探索父母期待外的另一個自己。尋找瑪歌的過程,他發現自己對她的認識並不全面,每個人都看見不同的瑪歌,但沒有人能斷言瑪歌是什麼樣的人如同惠特曼的詩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人也如同詩般繁複、難解,尋找瑪歌,也成為認識瑪歌的過程。小說的描寫相當貼近我們與朋友相交的過程,剛認識時的認知與密切往來後的認知,往往會有落差﹔即使竭盡心力去了解一個朋友,也無法變成對方、了解她每次選擇的用意,我們只能嘗試理解,如同昆汀努力解讀惠特曼的詩。

無可避免的是,即使有一刻非常靠近朋友的心靈,卻不一定永遠看見同樣的風景。能擁有一輩子的朋友固然值得感謝,但旅途中分道揚鑣也不意味著背叛。昆汀想帶回瑪歌,瑪歌也想邀請昆汀一起上路,彼此看見的美好未來」已經不同,昆汀最終尊重瑪歌的選擇,其實也釐清自己的選擇。

我城(原來的生活)或者紙上城市(另一種生活)?對年輕的昆汀或曾經年輕的我們,同樣擁有生活其中的吸引力。或許我們都曾經嚮往前往紙上城市,像氣球般飛離原生家庭,有一些人也真的去了,冒著永遠飄浮的風險﹔但許多人選擇留下,日日經歷生活的哀樂。沒有人能告訴我們,選擇哪一邊比較好,但無論怎樣選都得付出代價,承擔的滋味只有選擇的人自己了解。

最美好的那一刻,或許是身處人生的交差路口,我們知道暫時仍有朋友會結伴同遊﹔即使分離的時刻到了,如果能給予朋友一個溫暖的擁抱,祝福彼此的選擇,或許也就不枉相知一場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3987

圖片來源 博客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rin0125&aid=397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