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搬﹐就是不搬!
隨著北京奧運登場﹐帶動不少話題﹐
六月份出版的一本新書就是一例。
作者 Michael Meyer 於十幾年前隨和平工作團到中國﹐後來決定長住北京﹐並於三年前搬到人民大會堂附近的胡同裡﹐在一所小學裡義務教英語。書名是: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Life in the Vanishing
Backstreets of a City Transformed』。
他的家鄉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定居中國這十幾年﹐剛好見證了中國為奧運所做的拆除與建設﹐書中描寫了北京具有五百年歷史﹑日漸式微﹑被拆得幾近消失的胡同﹐以及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照片取自網路)
書中描寫的﹐都是有名有姓﹑實實在在的人和他們的生活。他把靠近大柵欄這一區在文化上對北京的重要性﹐比擬成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之於紐約市;最有意思的是﹐他把胡同的功能比作威尼斯的運河渠道。
對英語讀者而言﹐可說是神來之筆。
書中大部份提到胡同居民的遷徙﹑他們所受到不公平的廉價賠償﹑他們的心疼與不捨﹑他們的無力與無奈……書中也提到新興的建設與外國商家的進駐~~~不遠處就有麥當勞和沃爾瑪。
看著看著﹐使我聯想起西雅圖的一位老太太伊蒂絲。梅斯菲爾德
(Edith Macefield, 1921-2008).
伊蒂絲老太太今年六月十五日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她的際遇﹐與北京胡同裡的居民剛好相反。
我們從西雅圖市區開車往北走的時候﹐無論到超市﹑巴樂
(Ballard)區農夫市場﹑或再往北邊轉上第五號州際公路﹐都要經過一座開啟式的鐵橋﹐來往船隻有高桅桿者﹐我們就得等在橋頭讓它們慢條斯理地緩緩駛過﹐也可以趁機欣賞橋下岸邊的新興建設。以及這一輻傳奇景色。
(照片取自 Seattle P-I)
兩個大型停車場越築越高﹐中間夾了一個二層樓的小房子。
造成這個奇異景觀的﹐就是伊蒂絲的一份堅持。
老房子的年齡一百零八歲﹐裡面住著八十六歲的伊蒂絲﹐一個又老又常常生病﹑沒有親戚﹑(曾經有個兒子﹐十三歲時死於腦膜炎)﹐孤孤單單的老人家。
屋子前面﹐是她的藍色老汽車。
建築工程的噪音對她來說﹐威脅不大﹐二次世界大戰時﹐她偽稱十八歲到歐洲參戰﹐後來被查出謊報年齡被踢出軍旅﹐不過她還是為愛情留在歐洲。至於她偶爾談及在歐洲生活的種種﹑例如參加大人物酒會﹑與希特勒握手的往事….住在巴樂區的居民都是她的粉絲﹐都是只信其有﹐毫不置疑的。
她說﹐我在戰場上呆過﹐這點噪音不算什麼
電視機開大聲一點﹐或播放心愛的歌劇選曲就沒事兒﹐
開發商人為了要她這塊地﹐曾經出價一百萬美元﹐
(房產與地產合起來﹐實價約值十二萬八千美元)
但是﹐她拒絕了!
她說:
「I don't want to move. I don't need the money.
Money doesn't mean anything,」
(我不要搬家。我不需要錢。錢對我沒有意義。)
她有百分之百的權利這樣說﹐也百分之百受到尊重。
由於開發商已經買下週遭的土地﹐
只好圍著她的房子蓋起五層樓的購物中心和停車樓。
早年遊歷世界﹑通曉七國語言﹐長期從事寫作的伊蒂斯﹐自幼執拗﹐老來依然。
她的這份不為所動的豪情﹐等於向惡性開發宣戰。使住在巴樂區的居民拍案叫絕﹐引以為傲。
過去這一年裡﹐建築工程的領班負責人﹐經常在工地進出﹐也出於一份敬佩﹐成了伊蒂斯的朋友。抽空為她採買生活用品﹑開車接送她往返醫院﹑到藥房買藥﹑等等﹐有時還幫她做飯。這位領班說﹐就像在工地旁有個老奶奶陪著閒嗑牙…..
這位堅守原則的老太太於上個月去世。
她留給人的印象:
「不搬﹐就是不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