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7 09:26:27瀏覽55|回應0|推薦0 | |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大學通常用國際學生數、英語教學等作為「國際化」指標,學者則建議加入本地生語言能力、國際移動力及跨國企業實習等,並依學校類型訂出不同的KPI。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近期出版「英語語言管理操作手冊—大專篇」,對現行大學經營提出批判和建議。 現行大學「國際化」量化指標,大多是國際學生數、全英語授課節數等,大都針對行政管理面。陳超明則認為,人才培育才是「國際化」重點,應更著重於學生本身。 陳超明舉例,本地學生的語言能力應納入績效管理指標,並依不同大學類型有差異。學術型大學著重學術英語,應達CEFR(歐洲語言共同架構)B2到C1級,就業導向型學校加強專業英語,應達CEFR的B1級。 陳超明並建議,教學型、就業導向型的學校,應鼓勵學生到跨國企業實習,增加國際移動力,畢業後出路更為寬廣。 陳超明說,大學追求國際化,不能只顧著全球大學排行榜,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力和出路。培育國際化人才,不只是為了進跨國企業,台灣產業也得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需要更多具備外語能力、移動力和專業知識的人才。1050316
294BD934C0EAC95B |
|
( 創作|武俠奇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