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憶2014年的阿富汗 民主政府貪污怠政 政府軍不戰而降不意外
2021/08/20 17:41:44瀏覽29|回應0|推薦0

回憶2014年的阿富汗 民主政府貪污怠政 政府軍不戰而降不意外

在世人的一片驚愕聲下,塔利班再次閃電席捲了整個阿富汗,這一回比當年蘇聯撤軍後的阿富汗內戰快多了,才一個月不到,美軍都還沒撤乾淨,塔利班就和平拿下了喀布爾。

我在2014年的夏天在阿富汗待了快三週,當時正值世界盃賽事,塔利班們都忙著看球賽,沒空理我們外國人,所以整段旅程相當平和愉快。

我與當初認識的幾個司機與酒店老闆仍在whatsapp上聯繫,整體來說,大部分阿富汗人並不喜歡塔利班,試想,塔利班第一次執政時期搞那種極端的Sharia Law,所有娛樂活動都被禁,音樂不准聽,風箏不准放,電視台播的不是死硬的新聞就是阿訇講經,禮拜五進清真寺遲到還得被宗教警察鞭打小腿,小偷被抓直接在市場上當街砍手示眾,女人被套在燈籠服裡不准工作,出門必須有父兄或丈夫陪同。更別說普什圖族以外的塔吉克族、哈札拉族,那時候在巴米揚與Mazar i Sharif都發生過多次族群衝突與大規模處刑。

那這次怎麼塔利班就可以秋風掃落葉?有人說塔里班有民意的支持,我認識的朋友們說法不大一樣,大概的意思是,蘇聯入侵控制阿富汗的年代,他們除了沒有選票,其他什麼都有。現在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 ,他們除了有選票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 (不是民主投票選的嗎,對不起投票率只有10%左右,這些官員到底能代表什麼自己可以想像一下)。

阿富汗政府的普遍貪汙懶政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根本沒有任何提升民生福祉的政策,只有一批批想海撈一票走人的官員與民代,因而大部分軍人根本沒有絲毫戰意

有個阿富汗人廣為流傳的笑話,美國與阿富汗官員花了七百萬美元從義大利進口了幾隻純種山羊,請款的名目是「用以配種來振興阿富汗畜牧業云云」,然後,錢不知道哪去了,連羊也沒看到。阿富汗政府的整體腐敗風氣可見一斑。

阿富汗的民主實驗失敗有許多原因,包括山地地形下可耕地破碎交通閉塞,導致各河谷部落形成可自給自足的,帝力於我有何哉的迷你農業經濟體,部落長老的仲裁完全凌駕國家法律與公權力。政府稅收不上來,又無法推行對人民有利的政策或大型建設,導致投票率低到10%左右,中央政府最後變成只能控制少數幾個飛機能連結的大型省會城市,大部分農村部落對中央政府根本無視其存在。而且這個現象在美國宣布要撤軍之前就已經是如此了。在那些美軍與阿富汗政府鞭長莫及的山區,塔利班這些年來幫忙保證礦業與罌粟的運輸安全與商業秩序,並從中收稅,當政府底層士兵一個月薪水只能拿大概兩三千台幣,塔利班士兵的薪水可以到每個月一到兩萬台幣。

這次塔利班第二次掌權,截至目前為止比上一次要成熟很多,竟然沒有進入美國使館拍羞辱性的影片,而且在一個月前就先派遣外交人員與伊朗、俄羅斯、中國協商打照面,截至目前為止,塔利班對於先前俄羅斯、中國與伊朗的各項建議,包括建立一個具民族包容性的政府,以及對女性工作與教育權給予保障,表現都還可以,當北約國家與印度等國紛紛撤館之時,中、俄、伊朗三國的喀布爾使館繼續正常運作,使館外甚至被塔利班派重兵保護。

但顯然有相互協調對阿富汗政策的三國仍未鬆口要承認新的政府,首先新的阿富汗政府根本不存在,目前塔利班指定了一個美方能接受的知美派代理總統,與塔利班商討新國家的體制與權力轉移問題。另一方面,中俄伊三國也要更長時間的觀察,看塔利班是否這次真的不一樣了,尤其在對恐怖份子的處理態度,才會決定正式給予外交承認。

上一次塔利班執政,全世界承認其政府並建立正式邦交的只有三國:在開伯省的普什圖難民營親手建立宗教學校,培植出塔利班的巴基斯坦 (Taliban, 就是波斯語的"學生",所以有的中文翻譯叫神學士),以及在幕後出錢的沙烏地阿拉伯與阿聯酋。

整體而言,阿富汗除了喀布爾機場上發生的不幸事件,目前情勢的發展似乎比想像中要好得多。

我認識的哈札拉司機是最擔心局勢發展的,塔利班首次執政時他只是十幾歲的孩子,那時塔利班進入巴米揚河谷,直接就跟哈札拉人打起來了,塔利班為嚴懲他們的反抗,槍斃了好些人,還燒了村內許多房子,哈札拉村民惶恐至極,躲進山裡幾個月,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在山上親眼目睹塔利班花了幾個禮拜的工夫把巴米揚大佛給炸成齑粉,直到塔利班答應既往不咎,他們才回到村內。

總之,希望這次變局能成為阿富汗國運的轉機,並從此步上正軌,到時候,當年因為安全問題不敢去的Kandahar, Gazni, Kunduz應該就可以去看看了。

epoxy施工, 識別證帶客製, 精密模具製造, 宜蘭糖尿病診所, 期貨模擬, pu地板施工,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dv001&aid=16672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