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獲首部「方言」影片談起
張世賢 2013/11/13
台灣在一九五六年製作的首部「方言」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消失五十年後被意外發現,但整理播放時才知道是拷貝的客語版,而非原本的Holo語版,連歌仔戲都改用客家唱腔呈現,相當特別。
此事值得談論的有三點。其一,五、六十年前,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全力推行「國語」,禁止使用「方言」,按理說只會製作「國語」片,但當時大部分民眾只懂「方言」和「日本國語」,高水準的日語片大受歡迎,「中國國語」片則相形見絀,票房欠佳,基於市場考量,當局才不得不同意製作若干「方言」片,以對抗日本片。
其二,隨著「國語」的強力普及,「方言」被擠壓到邊緣角落,本土文化乃像失根的蘭花般日漸枯萎,當局便出手打壓使用「方言」的影片和廣電節目,使其喪失存活的空間。那些曾經創造驚人票房的本土電影會銷聲匿跡,塵封半世紀無人聞問,便不足為奇了。
其三,五、六十年前的客家人,不是使用日語便使用客語,在當時娛樂節目稀少的情況下,必定十分歡迎客語電影。以Holo話發聲的電影會出現客語版,商人敏銳的眼光其實也說明了當年客家庄的母語是通行無阻的,對比今日父祖輩都和兒孫講「國語」的慘狀,令人不勝唏噓!
一部重見天日的本土老片,見證了台灣淪為母語重災區的歷史。
(作者為苗栗南庄子弟,退休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