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5 21:50:24瀏覽2770|回應13|推薦99 | |
↑李為平在辦公室說,截肢點位置越高,移植的難度越高 去年12月18日,16個外科醫師和數十位醫護人員在約翰霍普金斯新醫療大樓裡完成一個長達13個小時的手術,為整形醫學樹立新里程碑。這個手術讓在伊戰失去雙臂、雙腿卻奇蹟存活的26歲青年馬洛可(Brendan Marrocco)得以重新伸展雙臂、「擁抱」人生。 李為平是創新免疫壓迫治療法的發明者,他表示,手科移植和一般的器官不同,細微的神經牽動手腕、手指的活動能力,這牽涉到血管、神經、皮膚、肌肉、肌腱與骨骼的連接、再生,因此,在進行手術前18個月,醫療團隊以大體進行反覆演練。(見下圖,霍普金斯醫院提供) 馬洛可術後復原順利,在記者會時已自己用單臂推著輪椅入場,日前已出院,依照醫囑定期回院進行復健,他和家人對李為平及醫療團隊由衷感謝,稱「It's a big thing for my life!」 (這對我人生至關要緊!) 李為平說,神經生長速度約是一個月長一吋,馬洛可的左手比右手復原速度又快些,他對病人的進展感到滿意。 美軍在對伊拉克、阿富汗十多年的戰爭中,像馬洛可這樣重傷截肢的士兵超過1500人,因此,馬洛可的移植成功,為不少截肢者重燃希望。李為平說,並非每位斷肢者都適合移植,必須對每個病患逐一檢定,對多數斷肢者而言,義肢通常是普遍而危險性低的選項。 傳統義肢與異體移植有何優劣? 李為平說,從心理層次看,有血有肉有感覺的手腳讓斷肢者能有「完全」的滿足感,是機器義肢完全無法取代的,此外,手指能從事義肢無法作到的細微的活動 (fine movement),李說,他的一位手部移植病患,最近已能拿筷子用餐。 至於是否適合異體移植,李為平稱有兩個主要考量因素,一是截肢點,截肢位置越高,神經再生能力越差,難度也越大,病患接受移植的最大前提是有健康的體能狀況;此外,復健期長加上必須服用抗排斥藥,接受移植者若無恆心毅力,也不能貿然考慮移植手術。 李為平年僅56歲,已先後在麻省總醫院手部整形科、哈佛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實驗室、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整形科擔任主任。除了在手科及四肢異體移植手術領域執牛耳,李為平也熱衷醫學研究,由他領導的一個抗排斥藥物的研究,讓異體移植患者從過去終生得服用三種抗排斥藥劑減為一種,減少副作用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別輕易放棄! 」李為平說,醫事技術日新月異,他總是勸病患緊握希望和時間賽跑。至於馬洛可的夢想「有朝一日用自己的腳開車」,李為平說,腿移植精密度更高,目前臨床尚無先例,但他有信心讓馬洛可圓夢,「大概再一兩年吧!」 (a couple of years)。 ↑新接上雙臂的馬洛可 (左)今年元月29日和醫療團隊成員
↑馬洛可進行雙臂移植手術,16位整形醫師花了13個小時完成手術。(圖: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提供) ~*~*~*~*~*~*~*~*~*~*~↑李為平(前右一)從小被全家暱稱「小弟瓜」,這是李為平珍藏的一張家庭照,攝於長兄李為力 (後左二)留美前。(圖: 李為平提供) 上個月中華民國駐美代表金溥聰代表馬總統前往新澤西的李府為李學炎祝壽,李家子孫歡聚一堂,老將軍拿到一甲子前與老蔣、小蔣合照,第一個急著分享的對象,就是李為平。 李為平生在高雄岡山空軍眷村,上有一兄、三姐,排行第五,與長兄年齡差距18歲之多,李為平對5歲以前的眷村生活不太有印象,5歲以後舉家搬至台北。李家兄妹從60年代陸續來美求學、定居,李學炎於退役後先是與太太來回北美與台灣之間,後來則移民與子女同住,李學炎夫人已於20多年前過世。 李學炎百歲壽誕,李為平 (後右一)和兄姐李為力、李舒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