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制度壓力下的中小企業國際化
2010/10/14 23:06:51瀏覽227|回應0|推薦1
 有關於中小企業國際化的議題,在過去的研究中以在國際企業領域甚少有之。或許是在歐美先進國家的市場機制下具有跨國分工的模式,所以文獻的記載也以相當規模的大企業為主,這其中就包括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系統十二交換機」專案、奇異公司的「世界鐵產專案」全球整合的計劃、吾人相當熟悉的惠普、迪士尼等個案。然而,在本國就有它特殊的際會與闡釋,應該是面對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壓力,台灣的中小企業為尋找更具競爭力的生產資源與更接近市場需求,必須到海外設立據點或設廠。

 中小企業到國外主要是聚焦在到國外的動機公司傾向國際化的一個簡單的模式其中包括:

(一)由在其他的國家可擴充經濟規模。

(二)由跨地理活動範圍降低依賴的風險。

  從宏觀的角度探討,企業國際化是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之一,但是實際上而言,中小企業國際化是一項不折不扣的跨領域疆界的管理問題。本研究透過組織理論與國際企業理論的整合,說明了台灣中小企業制度壓力與國際化的啟端。基本上,制度理論應用於組織變遷或發展因應問題。因此,制度的概念用來指示規範或者規章和一個組織,甚且制度化指一個接受的過程和結合以及一種最終狀態;而制度的環境很少指定對一個組織的壓力的慣例的來源。制度是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更規範地說,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係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即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或集團行為。其分為三個層次:制度安排、制度結構和制度環境。

 以企業創業家活動來解釋中小企業國際化為國際創業家精神是本本中的啟航,一方面因為機會的尋找,再者也是成本與危機涉入引發的重大決策造成台灣中小企業的離開母國環境。在此,作者的期待為以下兩目的:

 

(一)  檢視台灣中小企業之決策與國際化開始及制度的壓力。

(二)  藉以瞭解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的最適狀況,包括過程、內涵等因素。

 

  基本上,過去解釋國際企業進入海外模式,大都為交易成本理論 、公司策略觀點、學習觀點。雖然此對於進入模式的決定因素有不同的層面,基本上都認為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為了增進競爭力、效率以及控制關鍵資源。

 質言之,制度化理論在國際化的選擇方面有特殊的貢獻。一來,雖然已經有一些學者指出地主國因素對於海外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但至目前為止仍缺乏整合性的架構。次者制度化理論提供海外擴張所有權策略的新觀點。傳統在國際擴張的領域上,廠商或企業面臨順從地主國國家環境以及企業內部組織慣例的兩大壓力。來自母公司順從的壓力顯示其特定進入模式與母公司組織慣例的一致性;來自地主國制度的壓力可能導致股權交易,以獲取當地環境的正當性,故與當地夥伴合資變成較偏好的模式。從制度壓力而言,中小企業面臨了強制壓力、模仿壓力、與規範壓力。在三種不同狀況下對中小企業海外進入模式選擇上有不同決策與結果。

 在此提供研究海外進入模式選擇的創新觀點。過去以來,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的研究,傾向於低估環境因素對於海外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此種忽視在研究中是一個重大的缺點。故而,將制度觀點納入國際企業管理的分析架構中可強調制度規則和信念的合理性,此種規則與信念會逐漸融入組織中對環境的反思,制度環境的核心主題對組織採用的結構與慣例對中小企業同形化的威脅以獲取正當性。對台灣中小企業面臨國際化之始有挑戰的審思。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ngchienyuan&aid=45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