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10/09 23:40:52瀏覽282|回應0|推薦1 | |
幾日前,在我們「三心二意用心社」的專業聚會中,有幸聆聽中衛發展中心陳冠榮處長蒞臨指導並分享政府在過去從衛星工業到產業群聚的政策、從A-team 到工具機產業的共同合作機會。在分享中,讓筆者學習甚多,對於陳處長在企業的努力著實敬佩,更對於中衛發展中心在台灣產業轉型的每個時點立下重要的里程碑感到由衷的感動。
然而,多年來台灣目前面臨許多廠家外移狀況下,似乎在實務的群聚上又遇到了相當的困難與阻礙!一方面在交易成本的思維下;次則也在制度壓力下形成了產業價值鍊整個的從國內到外地的移動。如此,不但是造成經濟力的挫折;更而價值體系的單元都將為之瓦解。
故而,如何重築產業群聚似乎是當務之急,當形成一種體系的運作好像是為政者的期待與目標。筆者曾在幾年前負責撰寫中小企業電子化服務的機械零件加工專案,此案也得到相當的補助與獲獎,但令筆者記憶深刻的就是評審專家學者在審察中不斷的詢問如何能達到產業群聚的成效?
質言之,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廠商存的理由是因為在市場可以利潤極大化,所以從利益來看,目前政府的同質廠商的產業群聚模式是有考量上的不足;我們都知道在生物的領域裏,近親繁殖是類似血統相斥的問題。這也就是目前產業群聚無法真正彰顯的原因吧!
那如何解決此問題?基本上,我們應該先從策略群組看問題。所謂策略群組概念由M. Hunt在1972年提出,是指同一種產業中具有相似資源的公司,都可能發展相仿的競爭策略,進而達成近似的營運績效;屬於不同策略群組的公司則將會有不同的績效表現。但問題是:個別公司如何被適當歸類到某一特定的策略群組?則應取決於該公司與各種策略群組間的相似度,而此相似度則以公司的資源配置來加以衡量。在產業組織理論學派的重要巨擘 Michael Porter 認為在廠商的策略資源能耐、策略作為、產品及價值要素三種來源中,可達到移動性的障礙。
若然,則新的產業群聚就應該是以鑲嵌互補的模式了,其可能是技術鑲嵌;也可能是市場互惠的異業;亦或是資源互補的不同產業。這應該是從開放式的創新的雛型發展,不管是Outside-in 或 Inside-out 都是一個新的營運模式的產生。正如同筆者完成策略服務創新發展4年計劃的子計劃:長期照護新模式,就是期待建立一個新型態產業群聚發展。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