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歐洲太陽能之都」的弗萊堡鎮,幾乎所有的公用設施和不少比例的自用房舍都裝設有太陽能面板,部分社區所產出的太陽電能更超越住戶所用之電量,甚至可轉售給電力業者。以弗萊堡公共設施為例,在2007年弗萊堡郵局安裝於屋頂的太陽能充電板,共計有將近80平方公尺的鋪設面積,可供電之容量大約為1,250瓩。其所發電的能量,不僅足夠供應其營業所需用電。在夏季日照充足時,還可以售出多餘的電力給予電力業者。
此外, 弗萊堡郵局用以載運郵件的車輛當中,大多是裝設可用充電方式回補電力之電池組,作為車輛的動力。此外,其所需的電力多是輾轉取自太陽能發電。弗萊堡許多的自用住宅,於屋頂上安裝太陽能充電面板,並經過特別改裝,讓太陽能板可依按照季節、月分的不同,調整其面板的角度,以達到有效接收太陽能的目標。
其中建築應用方面,弗萊堡現今建築物以微能建築為主。微能建築,是由建築師迪特‧薩洛蒙所提出的建築發展概念,此建築的英文名詞為“Passive House”,即被動的房屋的意思,意即此建築不需要從外界主動獲得能源,可自己供給自己所需的能源。
微能建築運用隔熱、通風、運用太陽能…等一系列技術,使建築本身降低所需耗能,並運用太陽能發電技術讓建築物能供給自身所需的電能,還可以產生額外能源,供其他地方使用。換句話說,每一座新建築都是一個發電場。
弗萊堡在發展老舊建築轉型為微能建築後,進一步地推動將建築全部提升為增能建築的計畫。希望在減少建築本身的耗能之外,更進一步地藉由增設太陽能光電板、地下安裝地源熱泵等設施,使建築本身製造的再生能源超過本身所需能源。
結論
目前,弗萊堡政府正推動省能建築計畫,除了應用太陽能板供應大廈電力之外,在夏天利用地底管線抽取冷空氣作為大廈冷氣,冬天時更利用以太陽能板及地熱管線加熱取暖。如此一來,建築本身就能即不需插電使用空調,進一步達到節省能源消耗的目標。這也就是弗萊堡之所以擁有「環保及永續市鎮」美譽的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能源的快速消耗,如何解決能源缺乏的危機,成為了現代人的種要課題。在此背景下,太陽能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它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也讓能源危機看到了曙光。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將可以打破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能源短缺的瓶頸,使我們走出日益擔憂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困境。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地小人稠,工業生產與經濟活動密集又活絡,能源消耗量龐大,導致98%以上能源需石化發電產生,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危害。以台灣的地理位置來看,中南部有不少地區,全年的日照時數明顯高於弗萊堡的日照時數,尤其是南部的高屏地區,一年的日照總時數更可長達2,200小時以上,加上我國的光電科技已奠建有良好的基礎,若能援引弗萊堡的作法和技術以積極推展太陽能科技,那麼台灣也可以成為第二個「太陽之城」。
相信對目前台灣--核能-核一/核二/核三/核四等廠之存在,對於我們是台灣的子民及後代子孫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以上,
向陽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