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6 12:11:48瀏覽347|回應0|推薦0 | |
這次不得不來提提 其中,他自己透露,所閱讀的雜誌是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短期是由這些媒體讓他了解何謂金融危機,長期而言,他要由這些來了解半導體景氣及全球的政經情形趨勢。 他提出了目標、系統、以及紀律。 記得以前曾聽過國內某家雜誌總編輯的演講,她說,每天看報紙,看到的是點,但是長期以來看雜誌,看到的是面。 這句話,我贊同。 不過,看報章雜誌都是二手以後的資料了,哪來什麼辦法可以確認,什麼資訊是正確的,很多事情的突然發生,常常只是一、二個學者知道,媒體常常只事後諸葛,跟在後邊報導而已。 重點是看了誰的評論,然後再去民間看看,知道什麼叫做民間疾苦,民間疾苦比常春藤學校裡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來得現實且殘忍多了。此外,評論者看的東西,通常比報導者來得深入,而且是更為長遠。 親眼去看看所謂的美國人搭帳蓬,露宿在戶外。甚至只是在台灣,去看看所謂的市井小民的生活過得如何。 其實,我只是指出, 這好比是,在學歷不高的台灣人,通常的每天閱報的經驗,而且這樣的經驗可以到老死。但是終其一生,就只是閱讀而已。 終身學習強調的點,應該是在於書寫及觀察力的提升才是,要找出一個有效促進這些能力的方法在哪裡?美國是因為國力比較強,所以我們必須去敬仰他們的大學生。如果現在是中文的世界,他們的大學生馬上就不行了,因為中文不好,走不出西方的小世界。甚至,一些美國的敗類,不少是哈佛栽培出來的。相對地,一些真正的美國菁英,不是大學沒畢業,然後就是被哈佛拒絕的。這些人是誰?是世界首富前二名啦~ 言必稱美國常春藤,人家的學生如何如何的,真正厲害的美國人是不唸它們的。 嚴重的價值偏差,來自於主流價值的最直接的想法。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