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好好休息中..不過感謝老姜兄~感謝您回應!!您說的很對~最終取決於民心~
秦皇跟劉邦出生背景不同,一個是繼承家業,一個是開創天下,成長背景也不太一樣,上天給的使命也不同。不過,我知道偉大的領導者都擅長帶給人民夢想。
講到秦漢。汪洋必須提的,沒有秦始皇的破壞性"創新"在先,劉邦不能這麼快皇權遍及天下,其中包含了楚漢相爭接收秦朝的政治資源,入主關中。因此秦帝國是為漢帝國的興起鏟除了敵人,立了樁。
要知道周朝是分封最為徹底時代,他促成了許多地方特色,以及多元包容的中原文化,甚至開創了階級分封式民主政治(村長亭長家族長)。而這樣的政治,最貼近人民,行政效率最快,君王就僅是負責重大事項召集跟議決的功能。
這種治理是由下至上的。除了貼近民心,也運行了八百年。此時期國家僅靠文化靠血統來認同維繫,國家實體疆界很模糊(這可以從後代界定國土疆界難易來看出端倪,因此周朝其實是一個輻射型城邦到帝國之間的過渡朝代)。
這樣的政治制度也遍及民間各部族,人們也早就習慣了。這也是經過春秋戰國這麼多霸權,只敢談爭"霸","不敢談"統一"的原因。是因為天下到底有多大??統一要統多少才叫一??是傳統的中原??還是周邊包括弱小民族???。
直到戰國末期,每一個"國家"漸漸強大,人民教育普及,社會越來越複雜,除了楚外,國家地裡疆界幾乎確定。因此村邦小國小城的政治改造勢在必行。許多國家紛紛開始展開由上而下的治理改革。春秋一開始,強調改革君王德性,強調由心出發國家就會好,到後來戰國末期強調各項流程面改造,強調文化改造,強調君權朔造,也強調行政績效,甚至強調龐大執政體系跟官制。這些法制都受到新式國家歡迎,法家也成為各國主流。不過當時君王的腦袋裡面其實根本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概念。從所有君王對話歷史文獻,都沒有發現一國之君的策略一開始就以吞併天下為出發點的,只說王要如何治理可以王天下,如何讓人心歸心,國家強盛,頂多談到稱霸,諸如此類。
不過想當然,若要連村長里長小國小城,完全放棄分封民主,那有多難。所以只有始皇帝(已經建立好法治及政治改革的國家)敢作這樣的夢想。而當他做這樣的夢時,剛好時勢所趨(周封建崩潰,權力要重新分配),因此自然勢如破竹,人才歸附,或倒戈連連。因為那樣的夢想,重新分配了財富。劉邦就是其中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自稱為始是有原因的。從政體及文化來看完全創新。由一人或上到下的"幾個人"之完全執政,取代一層一層政治分享周天下。
歷史學家很喜歡把功歸於聖王,把過歸於末代皇帝。而忽略記錄時代的變化。
他們只說秦朝因為法制成功,軍隊強盛,或是告訴我們因為有幾個名將?那過呢,就說六國合縱失敗不團結?不過他們卻沒有告訴我們法制是如何成功?而跟取得天下的關連性如何??而難道六國真的比爛的??
不是美國變弱,是時代文化跟人心都在改變。而現在的中國,團隊治理這一二十年很不簡單了,但文化素質,連他們自己現在都非常重視。因為他們自己知道那是現代中國能否真正崛起的最大原因。而中國除了不斷改革開放外,他必須要有更多"創新式"改革,無論是從制度面還是內心層面。以現在的狀況而言,沒崩潰就已經很了不起,但是說到超越300年的新時代,汪洋目前沒看到"關連性",頂多是中國自我歷史的空前超越。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必須要伴隨著跟世界一起築夢的力量。
了解老哥所提的政體說,汪洋也認為聖王政治最佳。目前的替代彷彿是最好的,但是無論何眾政體,最終關鍵就像您說的,要體察民心。
而若成功不必在我們中國,或許下一個中國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