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生閒談
2010/11/21 23:15:31瀏覽271|回應0|推薦10
任何景物呈現在人的眼前是具有真實性、具體性的,有質感、重量感、立體感,以及色彩的豐富性、空間造型的多樣性,加上心靈與景物交會感應蹦出來的火花--感性,形成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的經驗是藝術的根源,繪畫更是築基於此,成為視覺藝術的先驅,繪畫的訓練則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基礎。
初初學畫須先練習室內寫生,在固定光源下藉由黑灰白的素描練習,描繪物體的亮暗、層次,以具體的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空間感,等有了基本的素描能力,即可進行有色彩的室內寫生,將素描的觀念轉化成色相、明度、彩度的變化,甚至訓練由物象的原始色轉化為畫者個人感性的色彩表現。
畫者在能夠熟悉的掌握色相、明度、彩度的變化後,就應該走到室外,在陽光下面對大自然做戶外寫生的訓練。這時畫者會發現,陽光時時位移、光影若隱若現,大自然是紊亂無章法,而且是多角度、多視點可以有無數多種可能的構圖,即便是在室內寫生多年的畫者,往往一時還真不知從何下筆。
在目前這樣一切講求速成的時代,有些畫者選擇用照片來摹擬成圖畫,殊不知寫生全然不是拿照片當範本的摹擬,照片已將景物的色彩、亮暗層次簡化,構圖定型了,擬稿者只須將其摹寫於畫布上,不必去面對不同光影下物體與空間的虛實對應;所形成的具體而微妙的色階對比問題。譬如:早晨與傍晚、春夏與秋冬冷暖的色階、對比的強弱人眼觀察是細膩而變化萬千的,遠勝於照片的侷限程度,就算再好的數位相機亦然。
寫生亦非全盤照著大自然描寫,而是藉著大自然變化多端的色調、光影、形象做一個調整與結構的演練,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師自然、法自然」。許多大師都是經過這樣的奮鬥才結晶出曠世巨作。事實上,就一個長期致力於寫生的畫者而言,擬稿照片是一件無趣且太容易的事。
我們可以說:寫生是畫者的基本課題,面對大自然的紊亂雜陳,如何結構出韻律有致的構圖,而又不失景物的形貌况味,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與靜心觀照大自然的審辨功夫。這就要真正面對大自然去觀察、分析、比較景物的明度、彩度、及空間中的相對關係,並取捨其中的美與不美;需要與不需要,再予以調整佈陳,透過畫材色料呈現於畫布上,完成一幅作品。
基本上寫生不等同於創作,因為寫生的當下,已經有自知或不自知的創作意念與作為,這要視畫者本人的意識與功力而定,功力越深厚者,越自知自己下的每一筆是創作亦或是描寫。而畫者可以藉由寫生來創作;或培養創作的能力是無庸置疑的。
相對的,一個擬稿照片的畫者要進入創作,就會困難重重而顯得捉襟見肘錯誤百出,因為他學到的是摹擬的技法,不是自己面對景物面對自然的描繪、調整、構圖的能力,一要創作就會發覺不知如何處理整個畫面的構成,甚至一個色面、一段線條、或一個點,更不用談及空間中的形、色、對比關係;及面對大自然所感受到行健不息的生命力等問題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