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南海內“南北分治”胡錦濤管不了溫家寶; 國父 孫中山孫女孫穗芬遭遇車禍重傷不治 享年72歲 中新網; 美國才是真正的韜光養晦...
2011/01/30 09:40:10瀏覽1344|回應14|推薦0

國父 孫中山孫女孫穗芬遭遇車禍重傷不治 享年72歲  中新網

孫穗芬資料圖。“中央社”

台北新光醫院證實,今年元旦因發生車禍重傷的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芬經過近1個月治療後,仍不幸病逝,于1月29日下午過世,享年72歲。

孫穗芬在今年1月1日因車禍重傷,隨後被送往新光醫院救治。原本經治療後,孫穗芬狀況稍微穩定,也一度可以點頭、眨眼,但29日下午病情急轉直下宣告不治,據中廣新聞網報道,孫慧芬具體去世時間為當天下午2時45分。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證實了孫穗芬過世的消息。侯勝茂說,基于個人隱私不便說明過世原因為何,而且家屬低調,僅一再表示感謝社會大眾的關心及醫療團隊的治療。

中南海內“南北分治”,胡錦濤管不了溫家寶 (圖)   明鏡月刊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習近平升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江澤民主導十八大人事的關鍵步驟。但《明鏡月刊》第10期宋長江的文章援引熟悉中共政情的人士透露,十八大格局並非只有江、胡兩大派系,胡錦濤的弱化並非完全由江澤民造成,另一股力量的崛起,使中共權力結構呈現“三足鼎立”局勢,這股力量就是以現任總理溫家寶為核心的政務系。

  江、胡權力博弈給政務系提供了巨大空間。江澤民雖行老人政治,但無鄧小平那樣的權威;胡錦濤雖成第一,但上下皆有掣肘。江、胡若想在權力斗爭中爭取主動,都必須依賴溫家寶。在數度殘酷宮廷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溫家寶,在權力穩固之後,即不真正幫胡抑江,也不真正幫江抑胡,而是抓住機會擴充自己的權力,使其權勢突然變大。各種獨立消息來源證明,現在國務院的人事胡錦濤基本已無法過問,完全由溫家寶定奪。胡如果不同意溫的意見,溫家寶就可能在胡的重要人事安排上掣肘。現在國務院的權力部門已經全部由溫家寶信任的人馬把持,人事問題上實際已經出現“南北分治”的情況。

溫家寶抓住機會擴充自己的權力,使其權勢突然變大。

  這里的“南北分治”,當然不是國共內戰時期一度要劃江而治的“南北分治”,而是中南海內部的“南北分治”。因為在中南海里,黨中央機關位于南部,內部人稱為“南院”,國務院機關位于北部,內部人稱為“北院”。

  北院消息來源證明,北院所屬的主要部門,如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國資委、財政部、能源局、信息產業部、監察部、審計署、公安部、稅務總局以及農林環水等等,一把手要麼是溫家寶直接委派的心腹,如發改委主任張平,原是溫的國務院副秘書長;要麼就是認清了形勢,以強勢的溫家寶為馬首,如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原是江系人馬,鄭少東案即是他投向溫的杰作。

  《明鏡月刊》文章說,溫在人事上的強硬姿態,徹底打破了中共人事提拔任用的慣例,人事提拔任用由“潛規則”變得“無規則”,或者干脆成為“溫規則”︰溫家寶說提拔誰就提拔誰,溫家寶說不讓誰上誰就上不了。過去朱基也沒有這麼大的權力。

  中組部消息人士透露,除了黨務一塊胡錦濤有決定權外,國務院人事胡已失去發言權,宣傳系統也不全由李長春說了算。宣傳工作,除了中宣部,具體事務都由國務院具體部門辦理,溫家寶就借機發展自己的話語權和人事權。

  胡過問不了國務院的人事,溫卻能在黨務人事上伸進手。南院人士透露,2009年底溫家寶的人馬孫政才和韓長賦雙雙得到高升就是例證。外電早有披露,北京順義的地皮是孫政才仕途的敲門磚。作為回報,溫接連提拔他當農業部部長、吉林省委書記,終于成為一方諸侯,是第六代總理的熱門人選。韓長賦長期追隨溫家寶,溫當總理後又讓其擔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十七大前,將其調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溫讓韓長賦回農業部任部長、黨組書記,不僅繼續掌控農業這個大部,還佔領了一塊地方,海外媒體評論“此事成為溫成功介入黨務工作的試金石和沖鋒號”。

  現在公檢法一塊,周永康也說了不全算了。在孟建柱和中紀委馬的幫襯下,溫家寶在公檢法已經擁有很大的發言權。國務院各部委,甚至包括各部黨組成員,如果出現不听溫招呼的人或現象,審計署長劉家義就可能會找上門去。

  《明鏡月刊》第10期的文章還說,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胡錦濤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把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的號召,溫在會議上公開反對胡的說法,強調“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圖快”,拒不承擔宏觀政策變形的責任,就是在試探包括胡在內的各方反應。結果,胡雖氣憤,但仍隱忍不發。中共省部級官員明白了︰胡是弱主,不只是江、胡有權力決定他們的政績水平和仕途命運。

中國人看完徹底傻眼︰美國才是真正的韜光養晦  
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強國論壇1月26日發表了作者為午夜星辰1968/應縣章春成的題為“美國才是真正的韜光養晦”的評論文章稱,中國一向高調宣傳韜光養晦,在國際事物和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一向保持忍讓,中國人便認為這就是韜光養晦。美國在國際事物總是保持高調強硬,經常性地發動戰爭,美國人從來不講自己在韜光養晦,韜光養晦似乎跟美國無關。以下為該文內容摘要︰

什麼是韜光養晦?韜是隱藏之意,光是銳氣之意,韜光就是隱藏自己的銳氣,可以引申為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養是培養之意,晦是昏暗不明之意,引申為不足之處,養晦就是要修補自己不足之處。韜光養晦,就是要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不被對手發覺和重視,麻痹對手,爭取時間,為實現自己目的做好全面的準備,徹底打垮對手。

當今中國與美國對抗,中國處于弱勢。在弱勢的條件下怎樣才能韜光養晦呢?韜光養晦不是在什麼條件下都可以進行的,它必須滿足的條件是對手沒有把自己看成是當前的主要競爭對手,或能利用某種手段把自己真正的戰略目的隱蔽起來,沒有被對方覺察 。在滿足這個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自己的實力,為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積極準備和創造條件。這是韜光養晦成功必須具有的條件,也就是說,滿足了“韜光”的條件,才能“養晦”。如果不滿足這個條件,自己的實力被對手充分重視,自己的戰略目的已經充分暴露,在弱勢的情況下,單純示弱,只能是使自己的利益不斷丟失,最後被對手消滅。

當今世界,美國一國獨大,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只有中國和俄國。中國是美國獨霸世界的最大的障礙,這一點美國人看的很清楚,當前中國的實力使得中國無法隱蔽起來,而美國一直把遏制中國崛起作為最大的戰略。就是在中美關系的“蜜月”時期——奧巴馬訪華階段,民意調查顯示,71%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在經濟上是威脅,51%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在軍事上威脅。奧巴馬還講過“如果超過十億的中國人過著和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方式,那我們將會陷入十分悲慘的狀況”。再看看現實,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不僅反映在口頭上,而且從海上到陸地,對中國逐步采取了圍困的策略,勾結中國周邊國家侵犯中國核心利益,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圖謀分裂中國,給中國崛起設置障礙。美國正在為徹底打垮中國作準備,一旦準備充分,就會對中國全面攤牌。所有這些已經說明,中國無法“韜光”了。

其實,中國也沒有真正韜光養晦,韜光養晦應當是件秘密的事情,韜光養晦首先是“韜光”,“韜光”就是要隱藏,大聲高叫怎麼能隱藏,所以高調宣傳的絕不是韜光養晦,真正韜光養晦者從不暴露自己韜光養晦的秘密。韜光養晦也不是簡單的低調和委曲求全,委曲求全只是“韜光”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永遠不變的手段,更不能成為目標。

韜光養晦更重要的是“養晦”,“養晦”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實力,修補自己不足之處。中國在近三十年時間,經濟發展的重點幾乎是沒有核心科技的代工業、礦產資源開采業、房地產業,下馬了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把追求短期的GDP發展成為最大目標。文化方面是西方送來的自私自利、個人享樂的腐朽文化,丟掉了積極向上、大公無私、艱苦奮斗、愛國主義等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在外交上,由于中國的退讓,中國逐漸被美國孤立,中國傳統的友好國家,由于得不到中國的支持,在美國的打壓下逐步倒下美國,中國在國際上沒有堅定的朋友,中國的周邊逐漸被美國的勢力包圍。

軍事上,中國的軍事多年沒有作為,中國的領土和核心利益逐步被蠶食。中國發展的,只是相當于臃腫的GDP,沒有發展相當于肌肉的核心科技,中國人漸漸地被享樂陶醉,害怕戰爭打破自己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中國沒有為後代子孫留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掠奪性的開采留給後代的只是日益惡化的環境,中國沒有為自己的長遠生存的戰略拓展國際空間,對中國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土領海在逐漸流失。相當于肌肉的中國實力于對手的差距沒有縮小,中國不足的地方沒有修補,也就是說中國沒有“養晦”。

其實,美國的行為更符合韜光養晦。美國從來不講自己在韜光養晦,只有不講的,才可能是真正的韜光養晦。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強國,強勢的國家並非不可韜光養晦。強勢的國家可以用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的真正戰略目的隱藏起來,這是“韜光”,在這個理由的掩蓋下,為自己真正的戰略目的準備條件,這是“養晦”。

美國是如何“韜光養晦”的?美國在國際上的每一個行動,都要披上維護“民主”和“人權”的外衣,用這個外衣把美國霸權主義的真實目的隱蔽起來。美國積極在自己的敵對國家中,發展自己的“第五縱隊”,美國國會支持的“美國民主基金會”,在美國的主要對手國家中扶持親美勢力。這些美國養起來代表美國利益的“第五縱隊”,積極美化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掩蓋美國霸權世界的企圖,積極把美國的為圖謀世界霸權的種種行動披上“民主”和“人權”美麗的外衣,利用“民主”和“人權”麻痹本國人民。美國積極在世界各國中推銷腐朽的享樂文化,麻痹對手國家的人民,使對手國家的人民沉醉在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中,在享樂中失去斗志,這個就如同當年英國向世界各地輸入鴉片一樣。這就是美國式的“韜光”。在“民主”和“人權”外衣和腐朽的享樂文化的隱蔽下,美國快速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控制國際上的重要戰略地區,包圍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把對手一步步套上自己設計好的絞索,這就是美國式的“養晦”。

美國為什麼要韜光養晦?當年德國謀求世界霸權,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都以失敗結束。二戰後,由于美國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在戰爭中大發戰爭財,一躍成為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強國,于是,美國謀求世界霸權的野心膨脹起來了,連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美國的在經濟和軍事的優勢被明顯削弱。

美國總結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失敗的教訓,也研究了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歷史教訓,認為圖謀世界霸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超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必須做好全面的準備。

為了做好霸權世界的準備,美國一方面全力發展高端武器,擴充先進的軍事裝備,在全球的範圍內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美國軍費開支佔世界軍費總開支的一半。另一方面,美國逐步控制世界範圍的戰略要地,重要的戰略資源產地,重要的戰略交通要道,逐步束緊對主要的對手的包圍,積極在主要對手的周邊發動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府,積極在主要競爭對手的國家中發展美國的“第五縱隊”。美國要把一切都做到充分準備,然後逐步消滅主要對手,最後向全世界攤牌。

美國為圖謀世界霸權的“養晦”行為,都是在“民主”和“人權”的“韜光”的掩護之下。

為什麼說美國的種種行為不是為了“民主”和“人權”,而是為圖謀世界霸權的“養晦”行為呢?

首先,美國關心“民主”和“人權”的國家,一是戰略要地,重要戰略物質的產地,二是主要對手中俄的周邊,除此之外,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民主”和“人權”並不關心。美國打擊前南斯拉夫,哪里不僅是戰略要地,更是俄羅斯對抗美國的前線。美國打擊伊拉克和伊朗,是因為哪里是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世界的主要產地。美國打擊阿富汗和朝鮮,因為那里是中國的門戶,控制了這些國家,就等于掌握了中國的大門。在國際上,“民主”和“人權”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是非洲國家,可是,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問題並不熱心。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沙特是一個法定的世襲制國家,沒有半點“民主”可言,沙特的宗教警察,對“人權”的侵犯是聞名世界的,美國不僅沒有去打擊沙特,反而與沙特是盟友。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是巴列維專制的君主制國家,那時的伊朗是美國的友好國家,美國還幫助巴列維政權發展核設施。伊斯蘭革命後,伊朗推翻了專制的統治,盡管伊朗不是西方世界眼中完美的“民主”國家,但比起以前的專制國家和沙特的君主專制國家,還是要進步很多,結果,當今的具有民主意義的伊朗是美國主要打擊的國家,而伊朗專制的巴列維政權和君主制的沙特,卻是美國的友好國家。可見,美國關心的不是什麼“民主”和“人權”,“民主”和“人權”不過是美國圖謀世界霸權而進行的“養晦”行為的“韜光”外衣。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韜光養晦。中國一向高調宣傳,美國只悄悄地干。中國已被對手盯上無法“韜光”,美國在“民主”和“人權”的巧妙掩蓋下,很少有人能看清真正的戰略目的。中國步步退讓無所作為,美國高調積極有所作為。中國把“韜光養晦”作為無所作為的遮羞布,美國把“韜光養晦”作為實現自己戰略的手段。中國只是形式上的“韜光養晦”,美國才是實實在在的韜光養晦。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tman543&aid=4840229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安門風雲突起 中南海政出多門 好戲還在後頭 東方日報
2011/04/30 20:27
天安門風雲突起 中南海政出多門 好戲還在後頭   東方日報

京城政治風雲變幻,繼天安門廣場孔子雕像黯然退出之後,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日前發表評論部文章,強調要以包容心對待社會中的異質思維以及不同聲音。黨報喉舌暗批抓捕打壓維權人士,顯示中南海政出多門。

按內地政治慣例,《人民日報》的評論部文章須經中央政治局審批,代表中共中央的聲音,當年有些文章甚至由毛澤東親自撰寫,代表著最高指示。即便在近十年,《人民日報》社論也是威力無比,在股市瘋狂時刻,該報一紙社論,便可在一日內將牛市打成熊市,成為投資者捕捉中南海動向的根據。

今次《人民日報》評論部文章相當大膽,直斥「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強調「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批評或許有對有錯,甚至不乏各種偏激聲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沒有損害公序良俗,就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對待,而不能主觀地歸之為對著干」。

聯系近期政治形勢,不難明白這篇文章意有所指。當局日前拘捕艾未未,以及打壓趙連海,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彈,《人民日報》似乎在為這兩人鳴冤抱不平,這到底代表誰說話呢?而且這篇文章鼓勵思想多元,這顯然與部分中央領導人最近的講話精神相悖,是誰這麼大膽地在幕後支持這篇文章呢?

挺誰反誰 深藏玄機

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引用了毛澤東、鄧小平的語錄,以及溫家寶的「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的講話,卻沒有引用第三代核心江澤民和現任總書記胡錦濤的講話,這當中的玄機值得深思,這篇文章到底是挺誰?又是反誰呢?

再聯系最近的人事調整,也相當有意思。一直自恃後台很硬、根本不將同僚放在眼里的鐵道部前部長劉志軍月前被中紀委雙規,而之前據說連溫家寶都不知道。前總理朱基的秘書李偉,從核心部門國資委調任清水衙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而朱基則在出席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猛批教育與經濟政策,火藥味十足。

臨近十八大,中共內部的權力斗爭愈加激烈,中南海已非鐵板一塊,尤其是當前社會矛盾尖銳復雜,往往成為各派系相互攻擊的突破口,看來好戲還在後頭。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溫家寶當眾頂撞胡錦濤,黨內團結已成一層窗戶紙 明鏡
2011/04/25 11:16
溫家寶當眾頂撞胡錦濤,黨內團結已成一層窗戶紙    明鏡

  宋長江/胡錦濤超常的忍耐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溫家寶越雷池的勁頭,已經變得強勢的溫家寶,在會議上公開反對胡的說法,拒不承擔宏觀政策變形的責任,就是在試探包括胡在內的各方反應。結果,胡雖氣憤,但仍隱忍不發。溫家寶故意頂撞造成的思想混亂,也讓中央部門和地方高級領導猜測不已。

  表面上看,鄧小平啟動的改革,在江澤民時代締結了一個盛世,胡只要守成即可。但實質上這個盛世卻危機四伏,胡面臨的改革任務更加艱巨,但胡不是一個大刀闊斧的人。他提出的全面、均衡的科學發展觀,更著力于微調。僅已經壯大和正在壯大的各類利益集團的折騰,就已經讓胡錦濤倍感無奈了。外界說溫家寶是一個無奈者,但最無奈的卻是胡錦濤。溫家寶還可以裝無奈,胡錦濤連表現一下無奈都不能。

  這就使胡時期的政治改革顯出某種保守因循、猶豫觀望、裹足不前的特點。溫能夠有空間做成此事,一個原因是胡的上述這些特點給了他機會。如果前一時期胡對溫的依賴給了溫權力擴張的空間,則後一時期,胡的“保守”、“不折騰”則給溫以推卸責任的機會。如果胡有魄力有機會進行政治改革,溫根本沒有機會只通過嘴皮子空談政改來樹立民主派的形象。溫大談政改的結果之一,就是自己樹立了民主形象,而把不民主、不改革的責任全部推向了胡錦濤。並且,通過反復強調“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最終將其導致民怨沸騰的社會經濟政策的失敗全部推卸給胡錦濤。如果說溫對胡有所依賴,則只可能是這種依賴︰溫需要胡這樣一位弱主在他前面擔任保守者的角色,而對他樹立民主形象的舉動無可奈何。溫實際上處于一個表面上冒險,實際上安全的非常有利位置。

  胡超常的忍耐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溫越雷池的勁頭,已經變得強勢的溫家寶,似乎也想在某種場合下檢驗胡及大家的態度。中南海北院的消息來源透露,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由于國務院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推出的4萬億刺激計劃在具體執行中走偏,導致粗放型增長抬頭,胡錦濤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把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的號召,溫在會議上適時地公開反對胡的說法,強調“調整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圖快”,拒不承擔宏觀政策變形的責任,就是在試探包括胡在內的各方反應。結果,胡雖氣憤,但仍隱忍不發。溫家寶故意頂撞造成的思想混亂,也讓中央部門和地方高級領導猜測不已。中共省部級官員明白了︰胡是弱主,而且不只是江、胡有權力決定他們的政績水平和仕途命運。

  如此局面下,中共高層人事安排的“南北分治”,本質是胡錦濤權力進一步弱化,溫家寶進一步強勢的寫照。雖然10月底《人民日報》在胡的震怒之下,發表文章試圖廓清因溫家寶空談政改而帶來的噪音,但畢竟沒有以《人民日報》社論的形式發表,威力雖大但也透露出胡在宣傳領域控制力弱化的現狀。聯想到年初,溫借胡訪美之際通過親信在胡的陣地《人民日報》以個人名義發表文章紀念胡耀邦的舉動,未來溫家寶在宣傳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領域反戈一擊,或適時發出不同聲音,為十八大人事爭奪“添風加雨”,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一點海外媒體都注意到了,11月3日《明報》一篇評論就發現,“在中央級官方媒體中,新華社對溫總一直是力挺的”。溫在深圳的政改講話,全國只有新華社獨家詳盡報道,而溫上任後,迄今唯一接受專訪的內地媒體也是新華社。而國家主席胡錦濤迄今視察的唯一內地傳媒卻是發表“鄭青原”文章的《人民日報》,明報感嘆“難怪今年北京“兩會”,兩大官媒分別以胡、溫頭相為自己攤位宣傳,個中透露玄機,可窺一斑”。 並指出,就在《人民日報》刊登鄭青原的文章之後,11月2日,官方新華社屬下的《國際先驅導報》刊出對CNN主持人扎卡里亞的專訪,通過美國記者之口再樹溫家寶的形象。

  總之,胡溫的分道說明中共黨內團結已成為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受困于黨內團結局面的胡錦濤,其反擊之勢也僅此而已。歷經數度宮廷生死之斗的溫家寶,早已練得骨強筋實,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必然使出渾身解數來樹立自己的形象,維護自己集團和家族的利益。中南海的“南北分治”可能將進一步向有利于溫的方向演化,會進一步影響到十八大的人事格局。山雨欲來風滿樓,新一輪血雨腥風正在來臨。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前總統克林頓:中國不該成美國金融危機替罪羊 中新網
2011/02/13 06:00

美前總統克林頓:中國不該成美國金融危機替罪羊  (圖)  中新網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向中國商界領袖發表演講。(美國《世界日報》/曹健 攝)

克林頓(左二)與有中國“商界華陀”之稱的嚴介和(左一)對話。(美國《世界日報》/曹健 攝)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9日在紐約會見170多位中國民營企業家組成的商界領袖訪問團時表示,美國經濟遲未走出危機,主要在于缺乏新的行業成長基礎,而中國不該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替罪羊,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利大于弊。

  由“華佗論箭”、“鄭和艦隊”共同主辦的“哈佛中國富民感恩論壇暨中國商界領袖美國行”,7日至13日在紐約、波士頓和加州等地進行。這個由170多名中國各省市民營企業家組成的龐大代表團,9日在紐約舉行了首日論壇,還邀請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參加。

  克林頓當日下午在曼哈頓接見中國商界領袖團一行,並發表演講,隨後與有中國“商界華陀”之稱的企業家嚴介和對話,共同為美中經濟發展與合作“把脈”。

  克林頓肯定中國政府的巨資救市舉措,認為中國不該為美國經濟衰退擔責。他表示在任總統期間,美國有30%至40%的進口產品來自中國,但是美國社會對中國並無怨言,但此次金融危機以來失業率上升,便出現了歸咎中國的聲浪。

  克林頓說,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經濟主要依靠房地產、金融業和服務業支撐,缺乏新的經濟成長點,因此復甦緩慢。

  克林頓特別以中國企業近期在內華達州投資開設LED節能燈和風力發電機工廠為例,指出清潔能源領域不僅是美國經濟的新方向,也是中美經貿合作的新領域。他說,中國公司在美國聘用了價格偏高的勞動力,但在運輸等環節上節省了成本和時間,達成了互利雙贏。

  克林頓建議中國企業大舉進入美國的清潔能源領域,並且善于利用美國政府的相關優惠政策。

  克林頓表示,美國銀行界出于對未來的信心不足,加上監管限制,當前不敢放手向企業發放貸款,不利于拉動經濟。他說,美國經濟結構中有95%為中小企業,他們才是美國經濟能否復甦的關鍵。克林頓表示,相信中國之所以能夠率先走出金融危機,中小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指稱羅賢哲諜案上線是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一秘 世界日報
2011/02/12 20:17
台灣指稱羅賢哲諜案上線是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一秘   世界日報

台灣檢調偵辦陸軍司令部通資處少將處長羅賢哲涉嫌充當大陸間諜案,查出羅的上線是大陸駐泰國大使館一等秘書林義舜。據指出,林的真實身分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旗下「聯絡部」少將,專責集台灣軍事情報。

  據了解,總政治部屬下的「聯絡部」,早年名為「敵工部」,是個獨立的反情報組織,負責集敵後情報與偵辦台諜工作。由于提供的情報相當精準,該組織深受解放軍高層重視,台灣上校級以上的高階軍官,大都被造冊列檔。

  據指出,林義舜是福建人,說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因為長袖善舞,讓他在泰國僑界關系良好,經常受邀出席泰國華僑舉辦的各種聯誼餐會,2009年中共建政60周年慶典大會,他還擔任籌備委員。

  消息透露,林義舜派駐泰國,布建對象鎖定台灣駐泰國武官或台商,羅賢哲是他的「重點諮詢」,兩人秘密往來多年。林為避免身分曝光,都以大陸駐泰國大使館秘書作掩護。

  據了解,羅賢哲多年前赴美國開會時,經友人介紹結識一名美籍大陸女子。羅雖然已婚,仍與對方交往,自此陷入桃色陷阱,多次將職掌業務機密告知對方。

  該女子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懷疑是大陸特工,居中牽線羅賢哲與林義舜接觸。羅赴美找該女子時,都被FBI跟監證;FBI基于羅身分特殊,去年將照片寄送到台灣調查局追查。

  檢調近日借提羅賢哲,他起初否認與該名女子有異常關系,但檢調出示兩人照片後,他才承認與該女子交往,但強調是遭到恐嚇,不得已才當大陸間諜。

  但國防部表示,保防系統掌握的情資沒有這項資料。根據目前調查結果,羅在泰國接頭交遞情報的「交通」的確是位女性,但兩人似乎並非情人關系。

  根據軍中保防資料顯示,羅賢哲夫妻感情良好,兒女都還在書,兒子就讀陸軍官校。國防部強調羅的變節行為與妻兒無關,不過官員私下坦承,羅賢哲兒子管完全不知情,但受本案牽累,未來軍中發展勢必大受影響。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