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3 16:33:26瀏覽4691|回應0|推薦11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學校在為學生規劃家庭教育講座時,校內相關老師們討論了一陣子,究竟在家庭教育這個領域中,孩子要學習些什麼? 傳統的家庭倫常、長幼有序、孝敬長上等觀念嗎?老掉牙的論調,學生應該提不起勁;婚前教育嗎?好像距離有點遠,會不會有點不痛不癢,難以想像? 想來想去,仍然覺得需要接受家庭教育的是家長,安排課程給學生,總感到哪裡怪怪的。 -- 最近從學生參與活動後的一些回饋建議中,有不少學生不約而同地提及,期待學校未來安排的講座或課程,是關於「如何與父母溝通」的主題。 我與同事像發現新大陸一般地討論起這個議題。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為學生安排「如何與父母溝通」的課程(也從來沒有安排過),但不代表學生就沒有學習這方面知能的需求。 從心理晤談中可以發現,十個個案中有六個以上(或更高)的困擾與父母有關。不是與家長關係緊張、糾結,不然就是冷漠、疏離。最常見的是想爭取的或想表達的意見及主張,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或支持。像是,未來想念的學校科系、想休學轉學、想轉換跑道、想參加的社團或課外活動、甚至交友或補習的選擇……等。 -- 面對還未成年、沒有自主謀生能力的孩子,我們多半也只能教導他們透過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務必做到「理直氣和」。我們會示範孩子基本的同理心回應技巧,與孩子討論溝通時機的選擇等。 然而,許多孩子軟的硬的招數都用過,總是難以說服父母,獲得父母的認同。孩子們感到很挫敗,我們也很清楚,問題不在於孩子,家長若不願意傾聽,這扇溝通的大門仍然是關閉的。 所以,最後我們也只能安慰孩子,現在雖然無法為自己做主張,需要聽從父母的意見,但幾年之後,當他慢慢長大,自然擁有更多爭取自己決定的空間,也可以透過表現來證明自己具有做決定與自我負責的能力。 這個技巧叫做「有期徒刑化」——痛苦不會無限延長,總有撥雲見日的時候。 -- 然而,我們也心知肚明,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與情感拉扯,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許多心理勵志書籍都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受父母影響極大,最終還是得回頭與父母和解,才能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令人欣慰的是,高中階段的孩子,有些人已經在思考如何透過溝通技巧的學習,來改善與父母之間長期存在的互動不良的困境;而不是只想用「鱸」的,或者一哭二鬧三上吊,不然就是負氣冷戰等。 與父母的溝通,是一種「向上溝通」,相較於平行溝通(對平輩)或向下溝通(對晚輩)的難度又更高。試想,當我們要與長官討論或提出我們的主張或建議時,是否也會遲疑再三、難以開口。 --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借用企業組織中「向上管理」的學問於與父母溝通上。向上管理指的是「經營與主管或上級之間的關係」。 國內著名的專案管理諮詢顧問張國洋與姚詩豪在其著作《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中提到向上管理的五個原則:(一)了解老闆的目標;(二)了解老闆的溝通模式;(三)了解老闆的作息;(四)了解老闆的管理風格;(五)了解你的角色定位。 若套用這五個原則在與父母長輩的溝通上,或許有助於孩子與父母溝通協商,爭取到自主決定的空間。稍微改編一下,孩子對父母進行向上管理的五個原則可以是:
-- 或許,讓孩子學會這些,他會更知道如何向上溝通,達成溝通目標的機會自然提高。只是,要讓孩子完全懂得上述原則談何容易。連大人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父母了,更何況是個在權力地位上極度不對等的孩子。 還有,一想到要讓孩子把職場的那一套搬到家庭裡去,透析父母的行為模式以達到溝通的目的,就心裡沈重不已。家中不是講感情的地方嗎?怎麼會成了耍心機的地方? 這正是家庭與職場不同之處,也是影響溝通效果最複雜的地方。職場互動的理想狀態是情、理、法兼具,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主要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感情會讓人覺得溫暖有歸屬,也可能使人窒息難耐。再者,職場中遇到上司溝通不成、痛苦至極時,大不了一走了之;家庭裡難道可以說走就走,任意與父母切斷關係連結? 因此,要把職場向上管理那一套移植應用到家中對父母的溝通互動上,確實有點困難。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這些原則裡,在在強調的都是「理解自己的父母」,這確實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去做到的。 孩子得去看清楚父母的立場與觀點,同時釐清父母重視的是什麼?他們有什麼辛苦與為難之處?也去理解父母的成長背景是如何影響他們為人父母後的教養態度。站在深刻理解的角度去體諒與接受父母,這或許會讓孩子感到好一點,減少與父母之間的對立衝突。 -- 只是,這仍然不容易。孩子們會想:「我的父母都不願意理解我了,憑什麼我就得理解他們,還要體諒他們?」這不是沒有道理。 最終,孩子想表達自己的主張,想獲得父母的支持、肯定與認同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因此,在家庭教育裡,與其教導孩子如何對父母有效溝通表達,更重要的,還是要提醒大人們要有所自覺:當孩子們是如此積極地想與我們溝通時,我們是否有著聆聽他們心聲的意願。我們是否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地聽完孩子們想表達的觀點,同時去理解孩子們極力爭取的主張背後的初衷為何。 我們可以不同意孩子的主張或做法,但我們不該關起溝通的大門,或對孩子所說所做的一切全盤否定。 當孩子渴望有向上溝通的能力時,意味著家長相對的也要有向下聆聽的意願。 (本文撰寫於2016年1月3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