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01 12:04:11瀏覽10605|回應1|推薦1 |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是我兒子,連碰你一下都不行嗎?」 幾天前去看展覽,正在排隊進場時,聽到後面有一家人的對話。一對父母帶著兩個青少年期的孩子,一男一女,也正等著排隊進場。 母親對著男孩說:「你這個小孩怎麼這樣,碰一下都不行?」母親伸手想摸男孩的頭,男孩躲開了,並且臭著臉。 「我是你媽媽,難道不能碰你嗎?」母親想接近男孩,男孩繼續往後退,臉上顯得更加不悅。「做媽媽的都不能摸一下自己的小孩嗎?」母親轉而問一旁的女兒。女孩不知道怎麼回答,母親繼續問:「不行嗎?不行嗎?」越來越大聲。 「媽!別講了,大家都在看妳啦!」女孩感到很尷尬,而男孩乾脆離得遠遠的。 「有什麼好尷尬的,你們是我的孩子,我本來就可以碰你們。你哥哥是怎麼回事,長大了,叛逆了,連讓媽媽碰一下都不行?」母親連珠砲似地說著。 父親站在一旁,無奈地板著臉孔,一家人一同看展的雅興想必都搞砸了。 我在一旁聽著,很想回頭告訴這位母親,孩子不想給你碰,就別碰他。這就是青少年,他有他的主見了! -- 青少年有著不容被侵犯的領土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那個原本愛撒嬌,隨時可以與你摟摟抱抱的可愛天使,轉瞬間,在身體外圍築起了一道牆,你碰不得也接近不了,否則會換來暴怒一場或不耐的回應。 除了身體,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領土,不得跨越雷池一步。孩子不再輕易讓你進入他的房間,不喜歡你隨意動他的東西,抽屜開始上鎖了,房門隨時是關著的。沒經過他同意動了他的東西,免不了會被大聲咆哮一番。 你很納悶,這孩子怎麼變了?別太驚訝!這就是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模樣,這是他們由依賴邁向獨立的必經過程,他們希望對自己有關的任何事物擁有絕對的主控權。 -- 放棄「我是你父母,所以我可以……」的念頭吧! 你很不解:「孩子是我生的,為何我不能碰他一下?」當然可以,如果他要讓你碰的話。但他若閃躲或拒絕,請放棄這份堅持吧!你會比較自在。 他是你的孩子,你當然有絕對的權利去保護與管教他;然而,他不是你的財產,有自己的意志與尊嚴,你得開始學習尊重他。 許多父母懷著「我是父母,我要怎樣對待我的孩子是我的權利」的念頭。於是理所當然地隨意進出孩子的房間、隨意翻動孩子的書本作業、甚至任意拆開孩子的信件。他們認為這很正常,這是身為父母的權利,孩子不需要也不應該有意見。 當父母懷著這份信念對待青少年孩子時,便會更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人生的大小決定都需要與我商量過,甚至聽命於我」。 -- 孩子拼了命也得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捍衛自我 換個立場,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 孩子長大了,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想自己做決定,包括身體要如何開放,他都自有盤算。孩子也知道給父母碰一下沒關係,但就是不喜歡。不是不喜歡被父母碰到,而是不喜歡父母的態度——那副「凡事我都得聽你」的樣子。 孩子想著:如果我連身體給人碰觸的決定權都沒有,那麼接下來,我的休閒娛樂、交友選擇、花錢方式、升學選校,一直到後來的就業、擇偶與婚嫁,是否都沒有自己決定的空間了? 所以,再怎麼樣,青春期的孩子們都得捍衛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呀! -- 每一個叛逆的行為之前,必有一個控制的意圖 孩子有著強烈的「我想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期待,父母則有著「我是你父母,我有權利干涉你的事」的信念,兩種想法碰在一起,肯定劍拔弩張、天下大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己作主,許多看似叛逆的行徑,事實上是感受到自己正受到控制。當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時,父母得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正無意識地發出意圖控制的訊息,而這樣做真的有效果嗎? 所以,你可以告訴孩子: 「我很想像你小時候那般,隨時摸摸你,碰碰你,感覺很親密。同時,我也知道你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也會尊重你。當然,如果你想撒個嬌,與我擁抱一下,我會很開心地歡迎你。」 或許有一天,你會很驚訝地發現,孩子開始重新與你有了些肢體上的接觸,酷酷的外表內實際上藏著一顆柔軟的心。 嘗試有效的方式,總是比堅持對錯是非還重要,因為你要的不就是與孩子之間親密的互動嗎? -- 別為小事錯失了親子之間真正重要的事情 親愛的父母,孩子那些看似無理的抵抗並沒有錯,只是做法激烈了點,因為他們大腦的發育還不足以幫助他們,用較溫合理性的方式去與人互動,我們也曾經是這樣走過來的。然而,身為父母的,若忙著透過極力控制孩子的言行以突顯自己身為父母的尊嚴時,恐怕會錯失很多親子之間真正重要的事情。 例如,孩子不再願意與你一同出遊,不再願意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不再找你商量討論任何決定,甚至拒絕你參與他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如畢業典禮。 與其常在「我是你父母,我為什麼不能碰你一下?」這類小事上計較,弄得兩敗俱傷,不如調整想法,改變方式,思考如何與孩子保持信任與和諧的互動關係。如此,你才能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時刻,適時發揮影響力,盡到父母的責任,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呢! (本文撰寫於2015年10月1日,修改於2021年3月2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