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4 01:58:43瀏覽3543|回應0|推薦1 | |
《艋舺》票房的狂飆讓我著實嚇了一跳,鋪天蓋地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這部電影多麼的渴望成功。是的,台灣電影太需要一些成功了,尤其是在商業票房上頭;我們有很好的藝術片導演,我們有很好的藝術片作品,但近幾年屬於台灣的好商業電影太少太少了,甚至連所謂的”賀歲片”都幾乎是掛零的狀態。海角七號給台灣商業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這一陣子也不斷有好電影出來,雖然今年最大製作的商業電影《刺陵》實在是慘不忍睹,但還好《艋舺》在新年前後的成功大大振奮人心。 雖然如此,在看完《艋舺》後我還是想點出一些地方。這是一部可惜的電影,怎麼說呢?在這裡頭我看到了導演的野心,但這野心同時也成為了《艋舺》的蛇足。首先在字幕的地方,在過場的字幕非常破壞氣氛。我說的字幕是1986年下面的電影台詞(共出現兩次),像是「意義是三小」跟「我們走進了大人的世界」這兩次,可能是導演想要點出時間的變遷,但卻破壞了整部電影的節奏與氣氛。類似的手法我認為在新版的《東邪吸毒》也有一樣的地方,但在《東邪西毒》中過場字幕卻不會有像《艋舺》如此的讓字幕有「存在感」。為何?因為說太多了。 「說太多」也是整部電影的蛇足之一,尤其在結局蚊子與和尚互相擁抱互相攻擊時蚊子所說的那些。認真說那些台詞並沒有很大的問題,但問題就在於太多、太零碎了,加上那部份的鏡頭也是零零碎碎的(尤其在和尚被志龍砍時的附近),加上的櫻花特效很不錯,整個畫面營造的也好,但就錯在它也塞在最後那段,導致感人的結局變得零零碎碎導致節奏不順。而台詞的好壞在此先不評論,這是價值問題,我個人是覺得說得太白太多,讓我在看到那邊時有一種自己上課寫得小說被公開的那種尷尬感覺。這問題在最後爬牆那邊述說為何要蚊子加入時有一樣的感覺。 我相信《艋舺》當初想呈現的一定不只這麼短,從結局的太子幫等各個人物的家人快速拼貼中才提醒了我一件事情:「啊,原來我還不瞭解那些人。」每個角色都有營造到,但又都不夠深,有一種搔不著癢處的感覺,這也是我想說得可惜——就差一個畫龍點睛的亮點阿…。 「和尚」阮經天在這次的演出非常好,可以說是我看他演出最好的一次(在囧男孩裡頭他一出現我就笑了,破壞感情嘛。)在《艋舺》裡頭他將和尚這個聰明的角色演得非常活靈活現,與其說他是第二男主角我還更想說《艋舺》是雙主角的電影。從舞廳裡頭喝酒的沉思,到抱著志龍痛哭的內心戲都演得入木三分,在整部電影中可說是最出色的一個演出。說到出色不能不提王識賢,在看守所會客時那一段短短的,但氣勢卻震懾了全場,接下來的演出也能夠讓人完全的入戲,完全相信他是那個瘋狗,一個後壁厝的第二把交椅。鈕承澤喜歡自己跳下去演戲,可惜這次灰狼哥實在是不夠好,與其說他是流氓老大外省幫大哥,不如說他是一個精於計算的商人。或許老大們都會有著商業頭腦,但灰狼哥實在讓我很難相信他是個外省幫大哥,怎麼說呢…或許是那個威嚴、那個氣質出不來吧。 趙又廷也是一個讓我感到可惜的地方。他演得非常認真,但目前來說,總還是欠缺了很多東西,或許時間跟更多的機會能讓他磨練出更好的演技。趙的問題我認為在”文戲”,在動作場景中他的詮釋還沒有很大問題,但文戲一來就慘了。我覺得最能代表的地方在與小凝的互動中,常會讓我有一種:「唔,你現在在幹嘛的感覺。」這種疑惑並不是不懂他想要演什麼,而是看得出導演想要什麼,而演員也努力去演出來,但觀眾(如我)就是無法相信,或可說是「入戲中的不入戲」吧。其他地方像是在前面與母親的爭執,不過我認為這邊不只是演員,導演也沒有讓觀眾很能相信說蚊子已經曠課那麼多節,並讓觀眾相信說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學生等等的。 馬如龍的角頭老大與海角七號類似,而他也詮釋得很不錯,沒想到他看起來很有年紀了身手居然那麼矯健啊。鳳小岳演得不差,只可惜了口音。但如果這麼說其實整部電影的台語應該增加的更多。話說回來,趙又廷演的蚊子有說台語的橋斷嗎? 整部《艋舺》我認為最能撐起整部電影骨架的首推阮經天與王識賢,可惜王的戲份不夠多。說能撐起骨架也主要是認為這兩人的演出最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舉凡瘋狗每次出場的扭脖抖動,到阮經天被趙用刀逼問的橋段等等。 以票房來說,《艋舺》踏出來2010年成功的第一步。在身為一部電影的本質也表現的非常出色,有人說他是用當紅明星跟大量宣傳包裝才能贏得票房,這句話我前面同意,但後面完全不同意。君不見《刺陵》也是如此行銷?電影的本質才是關鍵。《艋舺》是一部好作品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認為它其實能夠更好的,有許多的可惜點可能都是因為長度限制(我這麼猜想的),如果能再多個半小時或是45分鐘或許能將整部電影更完整又更完美,不過這是另一種問題了。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