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書院的嚮往
2006/04/02 01:52:43瀏覽492|回應4|推薦8

不求名利為求真,倜儻風流傲不群。

今日黌宮何得見?偶逢書院夢中聞。 

在一○七七年,宋朝的呂大鈞在關中開創了「鄉約制度」,這是一種市民社會和社區共同體的構想。在一一七六年,朱熹奏請朝廷恢復白鹿洞書院。一五九四年,顧憲成講學於東林書院。一八九○年,康有為講學於萬木草堂。像這種書苑制度和鄉約制度,其實可以在台灣的知識界普遍地發揚、創立。 

傅佩榮教授曾經寫過「四大聖哲」一書,內容寫的是世界的四位聖哲:蘇格拉底、孔子、耶穌和佛陀。這四位哲人都是人類的最可貴資產。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不按國家制約的教育方法,在傳播他們的理念。 

蘇格拉底在街頭演說,以反詰式的方法與人辯論,啟迪年輕人的心智。孔子杏壇講學,有教無類,把貴族所擁有的知識,下放到平民,把祭祠之禮擴展成為國家之禮,激勵年輕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釋迦以一個年輕的王子之尊,在深山大澤苦行,在菩提樹下冥思,把生命的思索,傳授給對生命有疑惑的修行者。耶穌更是深入漁村、山上、市場,傳播他發現的真理和天國。 

這些人的相同特色,都是身後跟隨著一群學子,一群想要追求真理的人。這些人不是為著文憑,不是為著名利,不是為著飯碗而追隨,而為著知識的飢渴和生命的理想而追隨。 

台灣過去有許多鄉紳出錢興建書院,這些書院無須經政府立案,然而造就了台灣無數的士子。迄今這些書院留下來的財產,還形成教育部的學產基金和財團法人台灣省學產基金會。然而自從政府興建學校,學校有著文憑制度,知識變成一種金錢交易,學校變成達成學生名利的進階,士子追求純粹生命真理和理想的渴望卻不見了。 

閒時看由凌波、樂蒂所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老電影,這部電影就像西洋老片「屋頂上的提琴手」一樣,是一部高度藝術的音樂劇。在該電影中祝英台為了追求知識,用盡心計,使父母同意她女扮男妝,拔山涉水去求學。在私塾中同學們搖頭晃腦追求生命的典雅和修養,老師與學生間猶如父子。祝英台為了許身,造訪師母代為託付終身,祝英台與師母間感情猶逾母女,令人感動不已。 

台灣何時可以見到在街頭講道的蘇格拉底?或如同孔子、耶穌、佛陀一樣,身後有一群真正追求生命真理的學生?或許體制外的書院差堪可能吧!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224242

 回應文章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院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大師
2006/04/03 12:47

涼涼,

家教當然很重要,我想,古代即使有書院,但是不礙於家教。然而現代不是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是全職的陪學生,也不是每個家庭的父母程度都很高。對書院的遐想,只是對界於交易式的學院和具有親情式的學習中間的一種形式的嚮往。

當然,書院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大師。書院不受制式課程的拘束,更能產生人師和經師。學生更能產生不同時代和地域限制的天才。

我想補習班通常是有目的的,如果不是為了進好學校,不然就是為了求職。與書院只為求知、追求生命的理想,可能並不相同。



涼涼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_^
2006/04/03 09:02
詞長:

我有不同的看法耶!

現在很多人都向外求學, 但對於家庭的修養部份並未注重, 家長們一味的認為外送即可, 補習班處處都是. 真正在陪伴小朋友成長的家長又有多少? 或許書院很重要, 但是...家教應該更重要吧!


ps: 涼涼小時曾被父親安排上過免費讀經班啦, 當然不屬於國民九年義務教育 ^_^

魯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電子書院
2006/04/03 02:17

我在想:電視call in 節目裡每天給觀眾洗腦的天地,算不算廿一世紀的一種書院形式?

----

那也是「電子書院」,不過如果題目是哲學、文學、藝術,不是更好?

請參見:

一、誰來創造台灣?: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grotius6033&f_ART_ID=205779

二、歷史何時才算完成?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grotius6033&f_ART_ID=205770

三、迦太基與希臘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grotius6033&f_ART_ID=167422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去過鹿港文開書院
2006/04/02 14:05

大學時老師帶我們去鹿港過端午節,有去參觀文開書院,體驗文風。

台灣的大學自從要自籌財源後,已經變成學店了。

我在想:電視call in 節目裡每天給觀眾洗腦的天地,算不算廿一世紀的一種書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