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Offenbach-Duo for two cellos, op.52.no.3 雅克.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6/20-1880/10/5),出生於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哈為猶太人,父親曾任合唱團團員。由於他自小體弱多病,父親因此不許他學習音樂,但是跟許多音樂家一樣,再大的阻撓也無法澆熄他對音樂的熱情,所以他私下學習大提琴。 一次他自告奮勇代替別人參與弦樂四重奏演出,結果讓人驚不已,十三歲時舉行個人音樂會更大獲好評,次年就到了巴黎,由於表現優異,得以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事法斯林門下,學習大提琴,同時也在喜歡劇院中擔任樂師,1849年奧芬巴哈出任法國劇院樂團指揮,同時開始他的歌劇創作生涯。1855年他開設法國喜歌劇院演出自己的歌劇作品,這些劇作音樂輕快優美,劇本荒誕不經,但用意在於諷刺當時法國貴族階級腐敗生活。 Mov.Ⅰ Tempo di Marcia4/4拍,進行曲。主題與三個變奏樂段,每個變奏與主題的篇幅都差不多長。 變奏一,較有流動感的旋律線,主奏在第二聲部,第一部作和聲伴奏。 變奏二,由三連音貫穿整段變奏,主奏在第一部,第二部作和聲伴奏。 變奏三,由三連音貫穿整段變奏,但是由兩個聲部輪唱方式演奏出。 Mov.Ⅱ Adagio4/4拍,慢板,小調,旋律加上和聲,道出淡淡的憂傷。 Mov.Ⅲ Mouv.de valse3/8拍,華爾滋舞曲,19世紀著名的舞曲。 主奏由第二聲部帶出,第一聲部緊接著弦律線條帶出,兩部交替出現,以對比的突強、極弱奏出。 全曲以二聲部奏出激昂、興奮的旋律結束。 協演: 鋼琴/江靜宜 大提琴:蔡宇婷
2. Samuel Barber-Cello sonata in c minor op.6 美國作曲家,最擅長創作管弦樂、歌劇、合唱、以及鋼琴曲作品。雖然他深處20世紀,但他的作品並未大量使用當代創新的作曲手法,而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也都採用浪漫樂派的素材和歌唱似的旋律線條。 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932年,也就是他畢業於冠蒂斯音樂學院的那年,年輕的巴伯當時在歐洲旅遊,將點點滴滴化作音符,完成這首唯一的大提琴奏鳴曲。1933年巴伯和大提琴家Orlando Cole在紐約市的作曲家協會首演這首作品後,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常成為大提琴演奏會的經典曲目。 此樂章分為三個樂章,每個樂章由不同主題或速度的段落所串成,其中最特別的是第二樂章,不同於一般三樂章奏鳴曲所採用的中樂章慢板形式,此樂章採用慢-快-慢的三段式,其中中段快版不時穿扦不對襯節奏,以單小節大提琴聲部12拍對上鋼琴9小拍的複雜節拍呈現,對於演奏者的精準度來說是極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