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代的白馬非馬: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2016/01/07 01:36:30瀏覽6729|回應14|推薦10

自從統一促進黨主席張安樂於學運時喊出:"你們都不配做中國人",獲得了預期中的嘲諷,同時也讓非獨即紅的說法,有了新的概念與依據,簡單來說,就是不認同台獨與綠營者,均會被貼上"回你的中國"的紅標籤。

這個質疑看似相當的符合邏輯,但其實跟公孫龍的詭辯:白馬非馬的故事,極其相似,其實就是文字上的圈套與誤導,讓人認為在台灣的人除了台獨跟被中共統治之外,沒有其他選項。

公孫龍的故事如下:
某天,公孫龍某天要入關,被阻於關口前,關吏告知,照規定不能騎馬入關。公孫龍則說,白馬不是馬,為什麼不行呢?關吏說:白馬就是馬啊!

公孫龍說: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一呆,但說馬就是不行。

公孫龍繼續說:馬是個名詞,而白是種顏色描述,名詞和顏色描述是不同。白馬這個分開詞來說,就是白與馬,或是馬與白,這兩個擺前擺後也有所不同。而"馬"這個名詞,要套用在黃馬、黑馬的名稱內都可以,但是"白馬"兩字,要套用在黃馬、黑馬的名稱中就辦不到。這證明,"白馬"兩字跟"馬"一個字是不同的,所以白馬不是馬。

關吏啞口無言,只好放行讓公孫龍與白馬通過。

這不是很像嗎?你住在台灣,要嘛,就是被中共統治,要嘛,就是支持台獨,這看似合理的說法,其實就是白馬非馬。

首先,客觀來說,要知道目前的中華民國政府,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對等的兩個政權的內戰狀態:自國共內戰開始,至國民政府敗退台灣,欲殲滅國民政府時,於金門防守成功,自此便分裂為兩個對等政權,至今依然未分勝負,這是無論國共與被國際接受的客觀史實,所以可以明確知道,台灣目前的政權,與大陸政權是分開的,但是有因果的。

當然,想要什麼台灣主權未定論,請先找到足夠全盤推翻既有歷史、能夠說服國際的具體有力證據,而不是所謂的沒列出就沒歸屬等,這就會淪於鬼打牆議題。

其次,在講到"中國人"這個詞時,你知道狹義是指"屬於中國這個國家政權中的人",還是廣義"以種族、語文文字與文化淵源屬於中華民族的人"?

我想非常明顯,綠營一直以前者解釋中國人三個字。以綠營角度來說,就是一直迴避與否定內戰中的對等兩個政權這個事實,所以中國兩字很單純的就是中共政權,中國人就是受中共政權領導的人民。

而相對的,藍營的中國人是後者,因為是一個領域的對等競爭者,而中共不等於中國,以種族來說,均是中國(地方)人,類似武俠小說常說的:神州,所以該中國是指地理與文化,而非某特定政權。

這很明顯的是因為邏輯與語言差異引起的極端誤會,或許終極上的藍綠領導者會知道這層差異,但是藍營是不知問題出在哪,更不用說解釋;而綠營則是本來就希望模糊化,甚至妖魔化藍營"中國人"這三個字的涵意,就達成目的。

但只要名詞重疊,就會繼續產生這種誤會,如同白馬非馬一樣。真的無法可解嗎?還是有的,而且就有一個既有的解套方法。就是使用第三個名詞。

客觀來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領導的政權,占了絕大多數的既有領域,所以自然由中共專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也繼承此稱號為"中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是目前台灣島為主、由人民選出執政者的政權體系,則稱為"中華民國"。

所以,以往包含連華裔都會用的"中國人"一詞,均泛指文化與血統領域而言,在過往是沒問題的。即使是法國、英國等,到其他國家的二代,也會直稱,是因為其血統關係。但在台灣政治環境的特殊性下,其"中國"就會被特地除文化與血統,而刻意純政治化。在這情況下,就要明確的以另一個名詞替代"中國"。

那就是:華人與中華文化。

簡單來說,中華代表著是泛漢人、與自滿清後的相關延續領土中的所有血統與文明,以及自秦朝以來共用的漢文字主體文化。因為泛觀來說,所有的移民、部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人,亦包含台灣。

由於文化、文字語言與血統有著明確的關連性,所以使用華人與中華文化,甚至中華民族,是相較於中國人:中國政權中的人民,更無爭議且去政治化的用法。中華是明確有別於"中國政權"的名詞,所以在關鍵事物上的描述,是可以有效區別其紛爭,因為如每次討論兩岸關係,一講中國人,就會整個將戰場帶到"受中共統治的那個區域的人",我想無論主客觀來說,兩者都是不同的。

然而政權為明確的二者區別,而相關的文化延續則因純台灣化與去中國(文化)化則是欲加之罪的無妄之災,用中華與華人一詞,可有效消彌歧異,降低爭議部分,並正當也正式的面對中華文化長久以來的歷史與文物之延續,這才是最應該做到的部分。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中華、華人在英文的部分,等同於China與Chinese,也就是中國與中國人。在過去未過度複雜化、妖魔化中國與中國人一詞,是沒問題,但隨著民族與政權區分,中華一詞,也應該確實重新建立起對應的英文單字,Chinese Taipei,就會有受China統治的人之感,但台灣的政權是完全有別、也平等於中國政權的,這點應該強調而區分。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每個人延續的認知與邏輯不同,而一個名詞對各人的定義也不同,小問題就算了,但重要問題就應該想辦法解決。方法之一,就是藉由十足的溝通,第二個辦法,就是重新定義/創造一個名詞,讓該名詞代表著單一的意思,免去誤會與費時費力的平行空耗。

因此,我在這正式提倡,開始用中華/華人的名詞,取代中國/中國人,可有效減少因中國/中國人所帶來的困惑。或許,老一輩的人可能感到不慣與反感,但能實質讓台灣改善目前政治空轉與抹紅問題,直接跳至實質解決與面對,相信對台灣是好處無限。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4232271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OON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7 17:01
二戰結束,麥克阿瑟 所發 派佔令,只派 蔣介石 同時 代收、代管 越南、臺、澎 ( 就像 當年 美國 接管 日本、沖繩 )。 其後 四十餘國 參簽的 舊金山和約 ( 兩個 中國 均被排除 在外 ) 及 後簽的 台北和約,日本 均只放棄,從未將 臺、澎 還給 任一 中國 ( 去翻翻 二戰 國際原文獻 )。 所謂 中華民國 元年 (1912年),頒布其 憲法 時,35省中 不含 台、澎。 當時 台、澎 還是 日本合法的領土 ( 1895年 馬關條約 大清 把 台灣 割讓給 日本 ),後還續統治 三十四年。 在中國 內戰、抗日的1936、1941,毛澤東、周恩來 都曾 公開支持 台灣及韓國 脫日後 獨立建國。 後為對幹 敗竊臺灣的 蔣介石,才改稱要 解放臺灣。 而 台灣 1895年前 亦被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鄭氏 統治過。 故 台灣 與 現今 中國 何干 ? 回去翻讀 國際真史 ( 非被 國、共 閹竄過的 ) 吧 !
黑夜白月(godevil0712) 於 2016-01-07 23:24 回覆:

您的資訊都來自深綠且未受國際通識認可的目的性資訊,這類資訊是對改變台灣與實務解決幫助不大。就像安麗人員的說法,都引用自安麗出版的安麗傳奇,這些個人化角度的資訊並不適合用來做辯證,這也是綠營無法拓展外交的最大原因:如果認知的資訊都是自我認可而已的,當然會跟現實平行。

如果綠營能改變這點,就實務實際現實出發,並有完整的台獨SOP黨綱,相信很多問題都能克服。


心不老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7 11:34

承認現實:兩個中國 !

自欺?欺人?縫大何需針插?

黑夜白月(godevil0712) 於 2016-01-07 23:39 回覆:
這也是現實藍營當初否認的原因,就是因為深藍族群並不苟同這種與敵言歡的行為,所以因為時間與空間的差異,藍綠的承認九二與否出現逆轉,這也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藏密喇嘛教, 不是佛教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7 03:39

中華一詞,也應該確實重新建立起對應的英文單字,

========

現成的早有了

Taiwan

Taiwanese

很多老外都知道,  Taiwan 屬於華語圈

 

黑夜白月(godevil0712) 於 2016-01-07 08:05 回覆:
這又是一個白馬非馬了XD

華人還包含華裔與新加坡等語文跟血統均有關係的國家與單位,Taiwan與Taiwanese可以屬於華人,但華人不只Taiwan相關。本篇的意思是,在這爭議釐清前,可以用華人這名詞,取代有政權關係的"中國"與"中國人",以及單純代表區域住民的"台灣"與台灣人。

就是因為不是單純的二元化,所以才需要第三個彈性選項。

藏密喇嘛教, 不是佛教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07 03:33

所以,以往包含連華裔都會用的"中國人"一詞,均泛指文化與血統領域而言,在過往是沒問題的。即使是法國、英國等,到其他國家的二代,也會直稱,是因為其血統關係。

==========

以前的 China Town,  當地人稱為唐人街,  他們自稱唐人,  不屑當"清人".

所以,  不想當中國人也很正常

 

黑夜白月(godevil0712) 於 2016-01-07 08:02 回覆:

我想你這有點誤解,不直接用清朝城有很多因素,你的說法就像公司或任何單位不含台灣兩字就不想當台灣人一樣。華人文化一詞自以前就有許多代名詞,"唐"自有其盛世與族群融合的期許之意,跟不想跟清朝有掛勾應該是不太一樣的事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4%BA%BA%E8%A1%97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