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猶未光》評述之二十六〈推動中國化正當〉
2020/06/05 12:52:19瀏覽59|回應0|推薦1
《天猶未光》評述之二十六〈推動中國化正當〉

一、《天猶未光》第150頁第7行論述:〈陳儀和隨後抵台「宣慰」的白崇禧一樣,都認為原因是日本奴化教育的遺毒,所以除了應加強兵力等建議,更主張「加強國語、國文、公民、史地教育,改造台人思想,使其完全中國化;對於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教務、訓導主任及語言史地等教員,須盡量選用外省人之優良者。〉

二、《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對政府於光復後積極推動國語文史教學,也有諸多記述和評論:

1、〈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人重回到「祖國」的懷抱,半世紀以來的辛酸心情驅使他們歡欣鼓舞,從張燈結綵,列隊歡迎祖國軍隊的熱閙場面,到人人爭相學習北京話,參加各種政治團體等學習活動,無不證明當時臺灣人滿心歡喜迎接祖國人士的到來。不過,因彼此生活習慣、文化思想的不同,以及部分來臺軍警的惡劣行為,讓臺灣人對「祖國」人士的幻想與好感破滅。〉(《研究報告》第091頁第3行)

2、〈然而彼此間的誤解與對立所引發的二二八事件,卻不因事件的結束而平復,反而讓族群之間的隔閡更加深化與持續,影響臺灣社會文化的正常。尤其是事件後臺灣社會精英遭到當局迫害與打擊而日漸凋零,不但削弱政治影響的力量,也造成臺灣文化傳承的斷層。再加上中央政府撤退來臺,為營造政權的的正統化,乃強力灌輸中國文化,使得整個社會充斥著大中國影子,臺灣本土文化遭到漠視而邊緣化。〉(《研究報告》第091頁第18行)


3、〈當局強制性地推行國語,藉此壓抑本土語言並貶抑其價值,使得「臺灣的小孩在學校不准使用臺語交談,如果稍有疏忽,無意講了兩句,便要受到處罰」,影響日後有些臺北市臺籍的學生,尤其是中學女生,不願意講臺語,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她們認為講臺語「沒有氣質」、「低水準一點」。〉(《研究報告》第092頁第5行)


4、〈自二二八事件後至1957年,臺灣正處於所謂「白色恐怖時代」,他(作家張文環)不但未發表任何作品,也誓死不學習中文與北京語。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從中國而來的人物與作品,例如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王藍的《藍與黑》等描述中國抗戰時的小說。〉(《研究報告》第092頁第11行)


5、〈此外,學校教育盡是中國悠久歷史與廣大地理的教學,卻少有臺灣歷史與地理的認識,因而學生只知中國對日八年抗戰,卻不曉得「二二八事件」;只知中國東北長白山,卻無法說出臺灣玉山的地理位置。凡此種種,皆肇因於國民黨統治心態的偏差與狹隘,以致當局無法廓然大公地認同臺灣文化,反而刻意拉抬中國正統意識,壓抑臺灣文化。〉(《研究報告》第093頁第第2行)


三、其實,日本佔據台灣後,為永久統治並同化台灣人,即大力推行所謂的「奴化」教育,甚至推動換姓改名的「皇民化」運動;台灣光復後,政府推動「國語、國文、公民、史地教育,改造台人思想,使其完全中國化」,以及民進黨執政後,為推動台獨運動,即修改課綱,並致力「去中國化」。因此,無論日本「皇民化」教育、國民黨「中國化」教育,或是民進黨「去中國化」教育,動機各異,但做法則相似,究竟誰是誰非?相信有常識和有良知的台灣人,都絕對不難辨明!茲就上述一、二節之評論剖析如下:

1、〈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人重回到「祖國」的懷抱,半世紀以來的辛酸心情驅使他們歡欣鼓舞,從張燈結綵,列隊歡迎祖國軍隊的熱閙場面,到人人爭相學習北京話〉的情況下,政府順勢推動國語文教學,何錯之有?何況,臺灣既已光復、回歸祖國懷抱,各級學校實施中國語文教學,並教授本國歷史地理文化,自是天經地義之事!

2、任何語文的教學都需要良好的學習環境,當時各級學校推行國語文教學,嚴禁學生在校內使用各種「方言」,並不只是禁止臺語,何況並未禁止在校外或家裏使用方言(事實上不可能),因此,自無所謂「藉此壓抑本土語言並貶抑其價值」之故意或惡意!至於「臺灣的小孩在學校不准使用臺語交談,如果稍有疏忽,無意講了兩句,便要受到處罰」乙節,自是欠當,但是應該純係學校或教師之偏差作為,而非政府之本意!此外,〈有些臺北市臺籍的學生,尤其是中學女生,不願意講臺語,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她們認為講臺語「沒有氣質」、「低水準一點」〉等節,乃學生個人之偏差心態,怎能怪罪政府、學校或教師?

3、臺灣光復後,政府推動國語文教學,中文報紙與雜誌風行,正如日據時代日文報紙與雜誌應運而生一樣,是自然且很平常之現象,「他(作家張文環)不但未發表任何作品,也誓死不學習中文與北京語」乙節,應屬其個人之意志與作為;至於「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從中國而來的人物與作品,例如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王藍的《藍與黑》等描述中國抗戰時的小說」,則是當時社會風氣和市場供需的調節,絕非出於政府的干預,更非政府當局所能操控!

4、臺灣既回歸祖國懷抱,二二八事件又因「彼此間的誤解與對立」而發生,加強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對「中國悠久歷史與廣大地理」之認識,自有其必要。至於〈少有臺灣歷史與地理的認識,因而學生只知中國對日八年抗戰,卻不曉得「二二八事件」;只知中國東北長白山,卻無法說出臺灣玉山的地理位置〉等節,純係課程設計之缺失,應非「皆肇因於國民黨統治心態的偏差與狹隘」或「當局無法廓然大公地認同臺灣文化,反而刻意拉抬中國正統意識,壓抑臺灣文化」所致!

5、當時各級學校雖然未特別加強台灣歷史地理教學,但並未禁止學生對臺灣史地文物之閱讀或鑽研!何況,當時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才僅一年又四個月,政經百事待舉,初始使用之語文及史地教材,很可能皆是抄襲自大陸教本,而未及時加以修改,更何況臺灣只是全國三十五個行省之一,除非各級學校加開臺灣史地課程,否則有關中國史地之教學,必難符合比例原則!因此所稱「中央政府撤退來臺,為營造政權的的正統化,乃強力灌輸中國文化,使得整個社會充斥著大中國影子,臺灣本土文化遭到漠視而邊緣化」乙節,殊難令人接受信服!不知日據時代曾否特別或著重有關臺灣史地文化之教學?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mpan120740&aid=13787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