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 99.4.4 )
2010/04/04 18:58:49瀏覽528|回應2|推薦43

此處的生 , 是指合乎中庸之道的生 ,

此處打死的 , 是妄想和執著念頭 ,

所生出的念頭才能合乎 <執兩用中> <允執厥中> 的中道義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 有些從古以來就流傳的話語 , 是長輩對我們後生晚輩

誨 , 代口耳相傳而來 . 個人認為 , 假使我們能夠用心體會 , 也是進入

嚴一真法界的捷徑和方法的一種 . 然處於五濁惡世 . 娑婆世界的無明眾生,

常常不能打開心內的門窗 , 以致無法接受到這些無形訊息 , 轉煩惱為清淨

染的菩提智慧 , 得自在心境 .


打破妄想謂之死

以<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來說,一般認為此處的<死地>,指的是極度危險

方,反而能夠得到生存的機會.危機即是轉機,只要我們能保持寧靜安詳

的心靈,莊敬自強處變不驚,而後經過收集資料.研判,再找尋其如何入手的

地方,此即所謂的<慎謀能斷>.但我認為,此句話和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

相通,<死地>指的是打破了第六意識的妄想,和第七意識的執著,進入清靜

染的如來本因境地.於此之際,阿賴耶識因為沒有一絲一毫的灰塵,有如一面

一塵不染的大圓鏡智,能現眾生相,卻又不滯留任何鏡中人事物.

<愣伽經>中常將阿賴耶識和其餘七識間的變化關係,比喻為海波浪,經中有

如此描述 :

學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

鏡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

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清淨無染謂之生

此句話的 <後生> , 依個人理解 , 即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 處於

<死地> 的境界 , 念頭便不起現形 , 內心面對外在境界 , 對人事物能生出

妙觀察智心 , 而不會帶有色眼鏡看事情 . 所以此句話的 <生> , 是清淨

無染的本心 , 此心中具足了種種不可思議般若智慧 .

古代,一位俗家弟子到觀音院 , 拜見方丈趙州禪師說 :

< 弟子專來觀音院拜見方丈 , 請方丈教我修行之道 ? >

< 你吃過粥沒有? > 趙州禪師問 .

< 吃過了 ? >

< 那你就去把碗洗一洗吧 ! >

禪師的對話,讓我們體悟到<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要能運用到日常生活

之中.個人更認為此句話也是修行法門的一種,在待人處事接物之際,能保有法

真如;於人事物對待不起妄想執著,不戴有色眼鏡,能就事論事.

此處的<生>指合乎中庸之道的生;

此際打死的是妄想執著念頭,

所生出的念頭才能夠合乎<執兩用中><允執厥中>的中道義.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mi82000&aid=3912977

 回應文章

甜蜜花仙子(願世界平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4/05 12:53

我想兩位對法都很落實於心行

每個人對法的傳遞  文字表達意涵都各有不同方式

感覺兩位都是很有領悟力的人 個人看法分享

祝 如意

六七行者(gimi82000) 於 2010-04-05 13:42 回覆:

給仙子 :

這篇文章是我好幾年前 , 登在佛光山發行的普門雜誌上 .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語 ,

其實都是古來先聖先賢留下來的一種智慧結晶 .

聖賢觀察山河大地 . 宇宙間人事物的變化後 ,

留給我們的般若法語 . 讓我們得以轉識成智 . 化煩惱為菩提 .

從有妄想執著的對立境界 , 進入客我双泯滅的絕對境界 .

至於所謂 ( 中道是靶心 ) , 應該是佛法中體相用所必需的 .

體 , 是清淨本體 ; 相 , 是諸法實相 ; 用 , 是善巧方便 .

雖然為三 , 然而歸根到底 , 也只是一乘法而已 .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道與中庸之道
2010/04/04 23:29
分享個人學習心得, 是與否請自行斟酌.

佛陀所謂的中道, 是正中靶心的意思; 與中庸之道的執兩用中是不一樣的.
六七行者(gimi82000) 於 2010-04-05 10:28 回覆:

水鄉茶香菩薩你好 :

我的學長 , 黃國達居士曾寫過一篇文章 ,

< 中道的智慧 > , 在網路上可以搜索到 .

在他的文章中 , 對於中道的定義並沒有你所說的 .

中道 , 是正中靶心的意思 .

不知這樣的解釋 , 是出自何處 ?

或是你個人自己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