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5 19:18:51瀏覽1089|回應0|推薦0 | |
河洛歌子戲的相關研究資料 期刊 1. 王良友:〈河洛歌子戲團的戲謔風格〉,《國文天地》第19卷第8期(2004年1月),頁74-78。 2. 王良友:〈河洛歌仔戲對於歇後語的援引狀況--以雙關式為例〉,《國文天地》第19卷第2期(2003年7月),頁75-78。 3. 河洛歌仔戲團:〈歌仔鬧戲臺,好戲連連來〉,《傳統藝術》第10卷(2000年12月),頁33-36。 4. 邱麗文:〈從廣播、電視到劇場,一路都力求精緻化:河洛歌子戲團的追夢人--劉鐘元〉,《新觀念》第163卷(2002年1月),頁17-23。 5. 施如芳:〈卸除華麗形式,戲說臺灣故事--河洛新戲「臺灣,我的母親」〉,《表演藝術》第87卷(2000年3月),頁12-14。 6. 施如芳:〈拼作麻竹盛開花--河洛歌子戲團「秋風辭」〉,《表演藝術》第77卷(1999年5月),頁34-36。 7. 柯孟潔:〈河洛歌仔戲劇本《臺灣,我的母親》之研究--以小說《寒夜三部曲之一寒夜》與黃英雄《臺灣,我的母親》及河洛歌仔戲舞臺演出本《臺灣,我的母親》之探討〉,《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3卷(2006年8月),頁68-88。 8. 高詩婷:〈河洛歌子戲《太子復仇》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之比較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8卷(2007年10月),頁133-151。 9. 陳昕:〈太子為什麼要回朝﹖評河洛歌仔戲團<太子回朝>〉,《表演藝術》第126卷(2003年6月),頁44-45。 10. 陳思涵:〈河洛「台灣三部曲」尾聲作:「東寧王國」重現被湮沒的台灣史〉,《表演藝術》第143卷(2004年11月),頁76。 11. 劉南芳:〈色呈繽紛!花落何方﹖--評河洛歌仔戲團「彼岸花」〉,《表演藝術》第101卷(2001年5月),頁63-65。 12. 賴廷恆:〈扮戲「瘋」,看戲「憨」:訪河洛歌子戲團〉,《傳統藝術》第48卷(2004年11月),頁26-29。 學位論文 1. 王良友:《「河洛歌子戲團」劇本語言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 周于甄:《國樂樂師對當代歌仔戲音樂發展之影響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 柯孟潔:《河洛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以《台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為例》(臺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 洪瓊芳:《歌仔戲坤生郭春美表演藝術與表演美學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5. 張元真:《台灣1991-2004年間「劇場歌仔戲」音樂設計手法探討──以河洛歌子戲團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6. 張艾斐:《河洛歌仔戲表演藝術之研究 ─以《闖堂救婿》、《殺豬狀元》、《鳳凰蛋》、《新鳳凰蛋》、《鳳冠夢》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7. 郭香蘭:《從歌仔戲表演藝術探討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多元價值》(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8. 郭澤寬:《從劇場演出看歌仔戲的現代化》(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 陳亞萍:《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 陳玟惠:《台灣「現代劇場歌子戲」創作劇本研究--西元2001至2005年》(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11. 陳玟惠:《歌仔戲劇本中的台灣意識研究——以《東寧王國》《彼岸花》《台灣,我的母親》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12. 陳銀桂:《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研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4. 葉嘉中:《九0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5. 劉信成:《臺灣「歌仔戲導演」之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6. 鄭宜峰:《河洛劇團歌仔戲舞台演出本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