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8 10:45:40瀏覽12405|回應120|推薦84 | |
先和諸位打個商量,以後我談經典,都會另起標題,畢竟網路閱讀,網友太多都是衝著標題來的。標題不譁眾,肯定取不了寵,不得已只好學孟子口氣,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1 台灣近20年來的時代風氣,不僅和古代中國大不相同,拿現在來講,也是遠遠不如。最近的例子,習近平一上台就尊儒尊孔,整頓諸侯,掃蕩網路。為何?一言以蔽之,要讓亂臣賊子懼。 這是孔子作《春秋》所豎立的標竿,從此歷代統治者都不敢稍有違背,否則史筆無情,獨留罵名。 故孟子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但現在的台灣不同了,自李登輝推動美式民主以來,媒體特愛亂臣賊子,否則沒有賣點;民眾歡迎亂臣賊子,否則政黨無法輪替,台灣人無法出頭天。 這些,都必須重讀經典,你眼睛才會透亮,心靈才能產生洞見。 2 講「亂臣賊子」,實際是兩個概念。亂臣者,悖亂之臣也。倘諸侯不守綱常,都歸亂臣之屬。至若賊子,忤逆之子也。倘諸侯違背法紀,皆在賊子之列。 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為什麼《論語‧學而》第二章,孔子剛開課就把「孝弟」提上課程的原因。一方面,這是教育上的對症下藥,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在孔子活著的那個年代,特別是魯國,亂臣賊子何其之多也。 走筆至此,不免想到大陸拍的《雍正王朝》這部戲,其中一幕當康熙在盛怒之下準備廢儲時,一直不受待見的大阿哥眼見機會來了,立刻建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如果皇上不忍心,兒臣願意代勞手刃這個不孝子!」 請問誰是「慶父」,又為什麼要講「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典故出在《左傳‧閔公元年》。 「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西元前662年,魯閔公元年冬天,魯國政治大亂,一心想併吞魯國的齊桓公聽到這消息,便派了大夫仲孫湫前去探訪魯國亂情。慶父眼見如此,笑嘻嘻的說道:來的是仲孫,這不是我在齊國的第二個孫子嗎?於是這位大夫打道回國,向齊桓公稟報:慶父是個亂臣賊子,他不死,魯國的大亂只會沒完沒了。 3 為什麼說慶父是個亂臣賊子? 閔公的父親,是魯莊公,慶父為其二弟。第一、莊公晚年納齊桓公姪女哀姜為妃,被慶父搞上了。第二、慶父始終不服莊公,暗中勾結三弟叔牙,先是下手毒殺擁護正統的四弟季友,待得莊公一薨,又迫不及待夥同哀姜,殺死繼位的公子班,假意擁立莊公的另一個庶子公子啟,即為閔公。第三、閔公為哀姜之妹所生,當然知道慶父野心在於篡位奪國,絕不容他茍活,所以在接見來訪的仲孫湫時,泣而不言。隔年,慶父果然再派刺客殺閔公於武闕。 由此可知,慶父既在兩年內連弒二君,又私通其嫂而有姦情,魯國為之震動。這段歷史,自為百年之後的孔子所熟知,也必然痛心疾首,是以主張澄清吏治,在教育上必須從「孝弟」下手,乃為推己及人之本義。 4 從當時如此不堪的魯國政治環境來看,我們就可明白何以在《論語‧學而》第二章,他的學生有若一上來就侃侃而談的道理了。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但現在的世道不同了,一場九合一選舉,柯文哲主張父母要聽兒女的話,可見兒女是長輩,父母是晚輩。台灣媒體聞之大喜,紛紛為之鼓吹。誰敢反對,就會死於網路追殺,永世不得超生。 因為台灣人最大,台灣的網路世代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敢推翻傳統,覆滅法紀。 他們都是一群注定被世人銘記在史書上的亂臣賊子。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