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無所求、不執著的智慧
2022/05/08 09:14:34瀏覽1482|回應1|推薦17

上文結尾談到「般若波羅蜜多」,我說這是佛教特有的學問,教人認識自己的智慧,有了它就享有一塵不染的清淨心。

可歸根究柢,這智慧根本不用學,我們本來就有,只是後來不小心遺失了。以致到了今天,你想獲得心靈上的真正平靜,抱歉,還非學不可。

般若波羅蜜多,其實是無為法。你心念一動,就不叫無為法了。

舉個例子,我清晨起床盥洗,身體放輕鬆,什麼都不想,就只做刷牙和洗臉的動作。日常做事呢,也一樣告訴自己,做事時,放輕鬆,不要想,只做事。這就是般若學、無為法。

請注意,我把這裏面的奧妙分享給諸位,比如進餐也是這口訣,「吃飯時,放輕鬆」講的是事情要認真做,「不要想,只吃飯」說的是理,你在道理上不執著,不東想西想。否則念頭一起就是二元性思考,自己跟自己對立。一頓餐飯下來,什麼滋味都不知道,光吃了滿滿一肚子煩惱。

一日二十四小時都如此行,這樣練習上一星期,相信我,你的心就寂靜下來了。

你以為這是我自己的創意嗎?

當然不是的,這是唐宣宗時黃蘗希運禪師講的禪法。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簡單講,吃飯就好好吃飯,走路就好好走路,做事就好好做事。但做這些行為時,內心不妄想不執著,不要有任何雜念,不要被外境給迷惑,能做到這一地步,才是自在人。

這被當時的宰相裴休記載成《傳心法要》的禪法,其實正是佛陀在《金剛經》、觀世音菩薩在《心經》指點眾生的般若之學。

大家可別小看黃蘗禪師這一「無所求、不執著」的禪法,不說今日台灣各大寺廟懸掛的臨濟宗招牌,出自他門下,就連大陸的佛教各大叢林也一樣,都受惠於裴休寫的那本禪書《傳心法要》。

從個人來講,認識自己,始知清淨心一直沒丟,才可隨緣自在,一超直入如來地。

足見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當然和時下人人習以為常的智慧遠遠不同。還在娘胎裏時,祖傳的基因告訴你,餓了就得吃,否則會撐不下去。如此,出自頭腦的萬般考慮,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你得擁有甚至佔有一切,不然早晚活不下去,你要贏在起跑點。

贏固然可能贏,但這輩子也千般計較,萬般煩惱,到頭來除了輪迴,什麼都帶不走。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講的「為學日益」之後果。

本來我們的心好比一張乾淨無比的書桌,可念頭一起,今天放一本書,明日再擺一部電腦,後天突然想放上一本小說。及至一段時日之後再看,書桌上堆滿滿再無空間可擱東西了。請問,這無處不充斥分別、妄想和執著的念頭,你的心還能清淨,還是你的本來面目嗎?

這就是為什麼唐宣宗時,日常忙翻天的宰相裴休,還有本事能夠明心見性,永垂不朽,今日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處處惹人厭憎的主要原因。

且問,那位招人痛罵的女總統認得自己嗎?答曰,老早在挺屍。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74064314

 回應文章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5/08 14:16
現在隨處可見人吃飯時盯手機,滑訊息、聊天、追劇樣樣來,甚至追劇還開大音量,強迫別人聽,就連一家人吃飯,也各釘在手機上。像這樣的世間不可能會平安和樂,因為患心病的人太多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22-05-08 15:34 回覆:
我記得臉書剛到台灣時,就提醒大家,臉書絕對是禍害,祖克博高唱地球村根本是笑話,但那是潮流,也是共業,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