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 遊俠列傳》中,有段韓非的話:「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亂法」、「犯禁」原本與社會秩序牴觸,然而當權力傲慢,價值混淆,舉世陷溺之際,總需要有人突破常規,振聾發聵,方能解民於倒懸。完美運作的民主的確奠基於法治,但規範僅適用於治世;倘若處身亂世,卻仍盲目地墨守成規,那就只會成為當權者的傀儡了。「抗爭」並沒有罪過,罪過的反而是「冷漠」與「無知」。因為自由與公理,向來都是抗爭後得來的戰利品,而非當權者施捨的福利。「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打抱不平,伸張正義,或許難免手段激烈;然而只要順天應人,師出有名,抗爭非但不應當受到責罰,反倒應該響應。
抗爭向來都不是「有禮」的,畢竟抗爭屬於「非常手段」,自然顯得激烈高昂,甚至有些失控。倘若可以循法治、規範解決問題,當然可以「溫良恭儉讓」。然而當權力擁有者玩弄法治、程序,推諉卸責,而無視於大眾訴求時,抗爭也就成為了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問題的重點在於,抗爭者是否確實切中問題的癥結,一針見血且鞭辟入裡?其次,他們的動機是甚麼?是大公無私、路見不平,抑或帶著嘩眾取寵、趁亂牟利的成分?最後,抗爭的熱情是否遭到操弄,以致淪為政權角力下的代罪羔羊?當信仰正確,動機純正,並且不受任何權力與利益操控,那麼抗爭自然理直氣壯。但是最可怕的就是以抗爭之名,行沽名釣譽、利益輸送之實。結果真正的「影武者」逍遙事外、吃乾抹淨,躲在暗處志得意滿地奸笑,而滿腔熱血的抗爭青年,卻淪為鬥爭下的犧牲品,成為魯迅筆下無辜犧牲的「血饅頭(註)」。
我並不認為青年站上議事殿堂,指著官員鼻子罵,就算「勇敢」,甚至這也算不上「儒」或「俠」。我只是覺得,在大多數人選擇冷漠以對的時代,有青年願意挺身而出,或許手段激烈難以被原諒,但至少其熱情應該被諒解。同時,我始終相信,「雖然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你的發言權利」,是民主自由的基本價值。而這樣的價值,不能因為是一個年輕人,發表了激烈言詞,違反了議事規則,僭越了長幼倫理,就可以無視其訴求、動機。
更重要的是,與其批鬥學生,是否更該釐清,誰是幕後的操弄者,以及誰是誤導議題的有心人?是誰才應該站出來向社會道歉,而誰的發言權利應該受到捍衛?道德倫理當然需要被尊重,但是究竟是誰刻意製造出這樣的對立與糾紛?究竟是誰,讓原本無法進入議事殿堂的青年,得以與部長針鋒相對,最後竟成為誤入狼群的綿羊,瞬間被生吞活剝,淪落成莽撞而廉價的「政治打手」與「公審箭靶」?
社會的批判與良心,應該專挑那些財大氣粗、專擅濫權者,而不是失卻分寸的年輕人。這就彷彿在兩派黑幫火拚時,那些亂刀砍人的小弟只是受到操控,幕後遙控的角頭老大才是元凶。然而,可笑而令人無奈的是,社會大眾對渾身是血的小弟公審批鬥,質疑教育是否出現問題,卻完全遺忘了那隱身幕後、西裝筆挺、正中下懷而得意獰笑的大哥。
更有甚者,小弟所就讀的學校面對輿論壓力,明明知道誰是禍首,卻壓根沒膽量聲討黑幫,以及黑幫身後勢力龐大的財團,只好將看似凶狠,但卻最弱勢的小弟當作落水狗窮追猛打,以平息眾怒。倘若學校刻意無視於問題的癥結,表面上滿口自圓其說的道德仁義,暗地裡卻鄉愿地迎合輿論,軟弱地屈服在權力腳下,那麼這樣的學校,如何教育出具有道德勇氣、明辨是非的下一代?
暴力、激情都不該被鼓勵,而倫理道德,也不該任意被顛覆。然而,當咆嘯的青年吶喊出心中訴求時,我們不能只是責難其無禮,而應該思考他的抗爭是否有理。更重要的是,是甚麼樣的情境,讓他們站上火線,甚至成為了「砲灰」?將兩黨惡鬥、財團角力這沉重槓桿的支點,盡數放在幾個年輕而羸弱的肩膀上,卻刻意無視於整件事情背後龐大的利益糾葛,以及複雜的政治運作,這是專挑軟柿子吃,也是批判的失焦。
政壇中「劣幣逐良幣」,正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關心,或是不敢挺身而出。少數的暴力之所以可以得逞,是因為多數的人保持沉默。倘若我們都能夠關心,都能夠對譴責「劣幣」,那麼又怎麼會讓「良幣」受到驅逐?我同意龍應台的說法,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關心國事。只是年輕人要有「勇」,也要有「謀」。學生的態度不佳成為焦點,導致他的訴求被模糊,這是「有勇無謀」。但是學生還年輕,可以學習。倘若這些學生未來從政,那也無可厚非,事實上我們需要關心國事的年輕人從政。只不過,政治並非只有造反,今天之所以政壇混亂,是因為我們默許了一群跳樑小丑亂搞,卻不將他們轟下台。群眾應該發揮力量,教育從政的人學習「政治家風度」,而不是只有手腕。
慷慨激昂不是罪,因為貪汙腐敗、強詞奪理、壓制言論,這些都比沒有禮貌的罪過大多了。重點是,走入政治的學生,心態是什麼?而未來台灣的環境,是否可以引領他們用正確的態度從政。人是可以學習與進步的,莫管它今日的錯誤,誰不犯錯?我看重的是未來,他是否能學習而成長。
註;在魯迅小說〈藥〉裡,記載了當時中國人普遍的迷信,認為得了肺癆的人,吃下沾血的饅頭就會痊癒。有個小男孩得了肺癆,父母於是偷偷去刑場拿饅頭沾血回去給孩子吃。在故事中,受刑的犯人儼然就是革命烈士秋瑾的形象,而革命烈士的鮮血最後竟然是被迷信的民眾拿去沾在饅頭上,成為毫無作用的藥。最後小男孩死去,整個民族的「沉痾」終究未能被醫治痊癒。
12/07在網路上看到相關新聞趣圖一張,聊供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