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4 11:31:31瀏覽18882|回應18|推薦32 | |
台灣經濟奇蹟發生在1950至90年代,即一般人眼中的威權時代,反倒解嚴、民主化後,經濟迅速衰退。中國近年經濟快速成長(當然,他們正在面臨泡沫化危機),但人權記錄卻始終低落。反觀歐洲,冰島人民快樂程度超高,卻已破產,希臘美其名為「民主發源地」,卻淪為「歐豬四國」。
在此,我並非鼓吹專制獨裁,也非貶抑民主價值。我只是想說明,經濟發展是國際現實,與政治體制、法治程序未必正相關。 台灣學運不斷強調體制與法治,一方面卻又強行衝撞體制,這個矛盾點我們暫且不提,將之視為權宜之計可也。但即使台灣「先立法」了吧,是否能夠保證立法完,別國就一定願意跟我們簽約?學生希望透過運動先解決國內問題,但首先就製造了國內矛盾。即使矛盾化解了,目標也能夠達成,仍然無法解決國際經貿合作、跨國資本流動的問題。經濟本身是跨越國家層級的,資本家賺錢時,才不管是否違法或者違憲,他們講的是投資報酬。台灣以法律程序綁住自己,卻無視國際經濟飛快發展,這是十分恐怖的現象。 台灣民眾不滿黑箱,要求先立法再審查,這些都很好,畢竟法治監督可以杜絕弊端。但問題來了,台灣的法治解決了國內體制問題,但卻仍然無法改變國際經貿情勢。 台灣能透過立法改變中國打壓台灣外交的事實嗎?台灣能透過法治監督,因而打進東協、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嗎?台灣能夠透過法律程序阻止韓國、日本企業擴張,要求其他國家給予台灣零關稅嗎?答案很現實,不行。即使體制改善了台灣內部體質,卻不代表我們可以改變國際現實。台灣就像一台跑車,即使換上了最優異的引擎,倘若行駛在滿是坑洞的國際現實上,依舊無法奔馳。更何況,如今的台灣,是同時踩下了油門與剎車,不斷在空轉... 我完全贊成立法、監督。也認同當前台灣簽定服貿,問題很多,需要好好把關‧但我也必須提醒,立法不是萬靈丹。因為法律能夠解決的,是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搞定了,台灣依舊要面對國際外交、經濟、貿易的困境。 當台灣人倡言民主的同時,其他國家正抓緊機會,默默賺進大把鈔票。當台灣人普遍疑慮中國時,其他國家搶進中國市場,狂賺人民幣。 有人說,中國與台灣的敵對關係不容被忽略。 台灣為什麼與中國敵對? 喔!是因為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與中國隔海對峙。當時國民黨不斷灌輸台灣人,中國共產黨是「共匪」,是我們的敵人,而台灣的「白色恐怖」,正是利用匪諜為藉口,整肅台灣異議份子。但是,國民黨威權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不是對於KMT教條最反感嗎?那我們為何還要反對中國? 喔!因為中國用飛彈對準台灣,而且處處打壓我們。我們不認同中國的專制體制,不希望成為下一個香港。嗯,這些都很有道理。不過,目前看來台灣尚未有機會擁有香港繁榮的經濟,就已經要變成下一個經濟蕭條的菲律賓了。 中國的確威脅了台灣,但是這種普遍的疑慮心理,其實微妙地承自於國民黨威權時代長期的思想灌輸,爾後因海峽兩岸情勢緊張而強化,最後再被統獨等政治議題操作,成為一邊一國的政治籌碼。
實際想想,中國為何要台灣這個蕞爾小島?台灣沒有天然資源,戰略地位已經跌落 (別以為自己是什麼花綵列島的樞紐,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經濟也追不上港、澳、新、韓,中國根本不需要耗費精力跨越台灣海峽,拿下一個沒啥作用的,過氣的金雞母。更何況,這片島嶼不但天災多,人禍也頻仍。在內部矛盾持續消耗之下,中國大可隔海峽觀火,不戰而屈台之兵。 中國對台灣當然有野心。但根據美國國防部評估,中國軍力最弱的部分,就是兩棲作戰登陸能力。如果要以戰爭拿下台灣,中國大約要動員 20 個師以上的兵力,但近年中國兩棲作戰能力,頂多只能動員 2-4 個師,而且中國的主要戰略對手並非台灣,它的重點兵力配置並不以台灣為唯一假想敵,它要處理的,是亞太戰區的主導權,中國的兵力另有目標。要拿下台灣需要付出極大代價,也未必能成功。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擅長利用導彈威脅台灣,因為運用遠距離的「戰略型武器」,可以讓台灣民眾心慌,進而「以民逼官」,達到中國的目的。既然中國登陸作戰勝算不大 (不然他們早就來了),那麼用「恫嚇」對付台灣就成為了早年「飛彈危機」根源。
但是多年來的經驗,中國當局發現台灣越是恐嚇,卻就反對中國。到時候真把台灣惹毛了,反而容易造成局勢不穩。一但海峽兩岸戰端開啟,東邊要應付台灣,另外又有新疆、西藏問題,而外面還有印度與俄羅斯虎視眈眈,容易讓中共陷入疲於奔命的困擾。
因此中國中短期戰略,比較有可能是採取安撫台灣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國也可以趁安撫台灣爭取來的時間,發航母戰鬥群。台灣在 2005 年前具有空優,中國海軍在海面生存率低,只好發展潛艦、採取近岸防禦,而台灣則採取「反潛」戰略。但目前中國逐漸取得空優,繼續發展航母,此時中國需要時間,而且它的戰略競爭者已經轉移到美國,中國的目標是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爭取主導權。台灣故而可以趁此矛盾,爭取時間,取得最大利益。
台灣人搞內鬨,自己不團結,是最不明智的。跟中共硬碰硬,未必會讓台灣安全,反而容易造成危險與危機。台灣應該發揮彈性,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否則,台灣還沒被中國拿去,自己就會陷入外交、經濟與貿易孤立中。懂得利用中國的矛盾,取得台灣的最大利益,這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為何中國不准台灣獨立?因為倘若同文同種的台灣一旦獨立,那麼新疆、西藏就可以名正言順脫離,這個連鎖反應一打開,中國會疲於奔命、分崩離析。到時,北有俄國、南有印度威脅,中國的局勢就會混亂。
因此,中國的戰略目標未必是佔領台灣,而是穩住台灣。只要台灣「維持現狀」,中國就可以將精力投注於國內經濟發展,以及國際勢力擴張。中國的版圖是全世界,台灣別以為自己那麼重要,別人一定要得到台灣而後快。 因此,台灣正是要利用這種微妙的權力關係,爭取生存發展的空間。我們不要忘掉自己是個小國,小國有小國的悲哀,但也有其靈活之處。善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快速而敏捷的游走於權力的間隙,這就是小國存活的關鍵。 然而,倘若我們這樣的小國,不能認清自己的斤兩與國際現實,那最後只能白白讓機會從手邊溜走,並且被世界棄於身後。 台灣人很聰明,看得出政府的政治手腕、選舉花招,因而倡言監督。監督非常好,但是在此同時,也應該看看國際現實。有些東西,不是法治與體制可以解決。況且,以衝撞體制來建立體制,雖然也是權宜之計,但長此以往恐怕有失控的疑慮,最後導致體制的基本瓦解。而更重要的是,體制建立了,能夠因應國際社會的挑戰與衝擊嗎?這才是台灣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