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若瑟初學院與納匝肋避靜院
2014/12/11 16:49:12瀏覽1111|回應0|推薦0

新竹 聖若瑟初學院 1967

 

高峰路 1967
香山
 1975
高峰路(因
香山舊址拆建) 1996  
香山(
牧靈大樓) 1998  
高峰路
2000

                         

    當進會的女青年已經在中華路的無玷聖母會院開始她們的初學生活時,修會本身已意識到必需在台灣傳教區建初學院是刻不容緩的事,於是,省會長M.MarthaM.Noel  在高峰路地區的山坡下覓得一塊地,並在1966年動工興建初學院,1967第一期工程完工時,初學院團體便在同年5月中旬搬進新會院。當時,正值對岸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之際,這風潮影響了澳門的安危,為此,修會決定把澳門初學院和台灣的初學院合成一個,名為聖若瑟初學院。也因這個緣故,就在1967年五月底,澳門初學生一部份搭船來台,住進了新竹初學院。其中有一小部份初學生便被送到法國的沙特來 (Les Châtelets)初學院,繼續完成既定的初學陶成。

    這座新建的會院是採用歐式建築, 有中庭花園,四合院的兩層樓房,可容納60個人居住的房舍。屋外的庭院非常寬廣,景色宜人。當中華路會院轉型成醫院時,為拆除及興建期間,無玷聖母會院團體都搬入初學院暫住約兩年之久。當時,初學院的聖召不少,故整座會院生氣蓬勃,欣欣向榮的興盛期。然而,1975年之後,教會整個大環境受到梵二影響,同時世界亦在改變,社會政治、經濟形態也隨之改變,許多因素影響了青年對聖召的看法,全球如此,特別在歐美受到挑戰,亞洲也不例外。而在台灣的初學院也受影響,進會人數漸漸減少。因此初學院團體已無法負荷如此大型的會院之整理工作及其他理由,為了調整初學陶成作業,就在新接任的代理初學導師 M. Madaleine Mege 及省長Viola  與省議會的決定下,搬到耶穌會提供的小房子,香山教堂借住。因那地區就在海邊,正好房屋空出無人管理,加上香山地理位置屬市區郊外,能為初學生提供一片寧靜及純樸的氣息。這地方正為初學院小團體最適合及伸展的好去處。

    這樣,初學院就在新竹郊區的香山開始了另一種新環境的初學陶成生活。回顧這二十多年來有不少的本會年青修女大部份都從香山初學院畢業後被派到台、港、澳各團體。因此對香山有一種揮不去的無限溫情,它像大地母親不斷孕育生命。時光永不疲倦的飛奔,在老化及缺少新來的接棒者之下,耶穌會也面臨嚴苛的挑戰,香山堂區只好交給了教區管理。當房舍經過二十多年使用之後,加上香山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因政府興建道路而影響了修院的地勢,每逢下大雨,整座會院成水塘,屋內受到損毀,故此,香山在1996-1998年間在教區策劃下改建成為一棟大樓, 成為新竹教區的牧靈中心。這期間聖若瑟初學院遷移在高峰路會院三樓。

1998年教區牧靈中心正式啟用,初學團體遷回香山,並負責牧靈中心的服務及香山堂區工作。初學團體在此牧靈大樓服務兩年,後因感覺牧靈職務繁重,人手不足,不易與初學培育目標相配合。在省長與議會及初學導師的決定下,於2000年一月,初學院搬回舊址新竹高峰路會院的三樓。而在香山牧靈中心仍留下一個小團體為當地牧靈中心服務。然而,因修會人手不足之故,最後仍然撤退,於是,20016月,本會修女結束了香山的牧靈工作,並在感恩禮儀中移交香山牧靈中心給聖家獻女傳教修會手中繼續管理經營。

──香山在F.M.M.的臨在中經過了26年的春夏秋冬美好歲月,它也陪伴年輕修女們成長。當今,每個人編織了可歌可泣的小故事,如果時光能倒流,相信她們願意再回來躺在蓮霧樹下,對著夜空細說一千零一夜的初學花絮 ! !如今FMM已劃下了休止符了。但這美好的交響詩歌仍在身歷其境者心中繼續迴盪詠唱。

    公元2000年,大千禧年之際,初學院搬回高峰路的新建之三樓,它的建材是一種科技年代的產品,輕型合成的鋁製板又稱鐵皮屋。經過一翻整理,看上去很順眼,有人戲稱為F. M. M.「 白宮」,內部的佈置誠樸,幽雅,安靜,從另一角度看,它也呈現出方濟精神的特色 ; 處在樹林中又高居在塵世上,有如拉維納山崖呢 ! 可看日出,凝望日落 ! ! 

     雖然初學團體離開了香山,但仍每星期回堂區去協助那兒的牧靈工作,主日學及家庭探訪,初學修女傳教之熱誠,得到堂區神父的肯定,初學生的協助是屬短暫的,公元2002年元月當初學發暫願後被派到其他地區時,只好就終止了這項牧靈工作的協助。2002年,8月,初學院接納了兩位初學生,她們的臨在,為初學院注入了一股生命力。

 

 新竹高峰路    納匝肋避靜院  1975

    1975年,當初學院團體遷出搬到香山時,高峰路的會院即改名為納匝肋避靜院,成為靈修中心,提供活動場地膳宿等服務。當初轉變為靈修中心時,省區委託M. Noel 負起這項轉型的工作,同時也受到耶穌會士葛華神父的支持,他曾協助修女理出優雅聚會的場所,並組織夫婦懇談會運作核心小組,在此靈修中心進行活動,建設家庭,且多年使用這裡的場地。他們的夫婦懇談項目也推動到全省各地,並得到好評。另外,亦有不少團體來本中心舉辦避靜及各種信仰靈修講習,對這靈修中心的大環境所吸引深為喜愛。

    自從1975年改為避靜院後,團體中成員增多,部份修女仍做堂區牧靈和幼稚教育工作,有的修女負責此避靜院,包括廚房及房舍整頓。來此中心避靜者都深受修女的服務態度所感動。

    如今,納匝肋避靜院在人力和財力有限的條件下,一路辛辛苦苦的走來,不知不覺地也走過了二十六個春秋歲月。修女們以伯達尼瑪爾大的服務精神,再加上瑪利亞聆聽及代禱的愛心,造福了不少教會內外的精神尋根者,她們作了另一種福傳的工作結出豐碩果實。公元2000年避靜院舉辦了訓練帶避靜 的輔導課程,本會參加的修女,結業後在各個中心帶領避靜,高峰路是其中之一。

  時間不饒人,在此服務的修女也年老了,進入半退休狀態。因此,省區決定請外人來幫忙。(1997年,避靜 院有兩位婦女幫忙,一服務於廚房等工作,另一位服務於房間打掃及整理等工作,一切仍能運作順暢。)

    在此避靜院F. M. M.修女推動著一種方濟簡單的質樸生活方式,夏天不提供冷氣設備,希望一切回歸自然,所以凡喜愛大自然靈修者,都會選此中心作為修行的居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mmtaiwan&aid=1700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