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0 03:40:05瀏覽16|回應0|推薦0 | |
當全球股市陸續反彈之際,中國大陸股市漲幅相對落後,正反應大陸經濟的結構性轉變,而該如何來看待此經濟結構轉變呢?以更大的總體經
濟角度來看待大陸經濟,方能定調長期投資的策略思維。 這個價值投資方法除了增強持股信心,避免因為大的波動而頻繁地被動調倉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利潤率的預測比收入增速預測要準確得多,基於利潤率的選股策略,將降低成長股選股失誤的概率。 消費者的行為短期不易改變,在社會保障網仍在建置的情況下,消費者很可能維持一定的儲蓄率。此外,近日的地方政府融資改革導致可用於公共投資的資金減少,可見於2015年第1季的增長分布,使投資放緩的情況持續。 這樣的發展模式頗為普遍,而且與過去美國、歐洲及其他亞洲國家的發展情況一致,有所不同的是其於中國大陸的發展步伐較迅速。工業佔中國大陸經濟的比率在2007年見頂,當時工業佔總產量47.4%,自此持續下跌。目前,以產量及就業計算,服務業佔中國大陸經濟的最大比重。 此外,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大陸政府推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導致工業及房屋市場產能過剩,目前大陸經濟便要承擔過度投資的後果。週期性加上結構性動力,正好解釋成長率在2015年上半年急跌的原因,而基本或潛在的成長率實際上遠高於整體數據所反映的情況。 第2種結構性轉變,為由投資轉移至消 費,亦導致成長放緩,原因是至今消費增長的升幅並不足以彌補投資轉弱。投資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帶來的貢獻持續下降,由2009 年的6.9%跌至截至2015年9月的3.0%,而消費的貢獻仍大致維持不變。 與服務業比較,商品製造業較容易達到生產力增長。科技發展普遍有利商品生產,意味著生產力增長一般集中於農業和工業。因此,隨著經濟轉型至服務業,生產力增長難免減慢。這種發展模式曾於不少國家出現,並不侷限於中國大陸。 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出現兩種結構性轉變:其一是經濟由偏重工業轉型至服務業,其二是需求由投資轉移至消費。大陸成長放緩是經濟轉型的自然結果,經濟正由急速工業化過渡至較成熟的經濟結構,促使行業比重由商品製造業轉移至服務業。 我們認為,中國大陸經濟當前的疲弱具其結構性、暫時性及週期性原因,而部分原因由政策引致。舉例來說,在2015年實施的地方政府融資改革,其目的乃在減低影子銀行業的重要性,但同時亦導致公共投資下跌。 雖然上述發展趨勢對經濟成長構成不利影響,但 不少其他因素仍有助抵銷有關效應。即使生產力增長減慢,但其成長步伐仍較先進經濟體迅速,因為比對之下,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仍然偏低。透過應用發展成熟的西方科技和程序,中國大陸提升效率的空間(即所謂從後趕上的空間)仍然龐大。 再者,3月初召開的「兩會」(大陸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會議中,定調將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將2016經濟成長目標訂於6.5%~7.0%,為1995年以來首次採取區間形式設置GDP目標,顯示大陸致力於調結構的決心,繼續實施穩健貨幣 政策及積極財政政策,並將財政赤字率由 2.3%提高到3%。 在明瞭中國大陸整體經濟處於經濟結構性轉變環境下,我們必須採取一個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的策略,乃是避免一味地追求企業收入的增長,同時也給公司業務的利潤率賦予同樣的選股權重,在成長股板塊做價值投資(PB/ROE)。 工商時報【匯豐中國A股匯聚基金經理人楊惠元】00078900D95DF135 |
|
( 在地生活|高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