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圍棋、象棋、橋牌三合一的月刊,是學生時代的我在牯嶺街舊書攤,以一塊錢買的。
封面、封底在當年早已泛黃殘缺不堪,但仍可清楚的看到期別印著:
中華民國 42 年 6 月號。
絕版的近一甲子的「棋橋」雜誌不只年長於我,相信也比在 UDN 上面絕大部分的朋友都要「資深」許多,但我並不是要讓大家看這個,請將目光先移至下邊的封底裡廣告︰
臺灣銀行吸收一年期存款的商品,內容頗富創意,
結合~~定期存款 + 12 期獎券。

別懷疑你的眼睛!
沒錯,臺銀的利息真的是年利率 20%——
即投入 100元,滿期時可拿回 120元( 20% 是法定上限);還有一年內連續 12次抽特獎新台幣七萬元的機會,至於其它大小獎項的中獎率更超過了7,284個機會(每組十萬號),等於是另有很大的「機會紅利」!
當年這筆獎金,可以在台北市城中區買下一間三十坪的全新公寓還有餘(以那時候的生活水平,可稱得上是小豪宅了),相對於全球利率走低,台灣定存徘徊在 1.3%左右的的今天(前兩年還更低),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
我的看法是︰
*當年市場需金孔急,連官方都必須祭出民法規定利息的上限,並配合抽獎的誘餌以吸收資金(五月份之前的特獎僅五萬元),民間的借貸成本之高就更甭提了。
*一想到 20%,差點沒讓眾多的定存族哈死,時光若能倒流該有多好,真要搥胸頓足了。
但今天的利息行情若仍有 20%,恐怕會是場金融災難呢。
*對照近六十年前的高利政策,與今天舉世的低利相較,真是今非昔比,教人不勝唏噓。
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我們活在一個變、變、變的世界裡。
* 20%、14%、10%、6% …… 一去不復返。
許多人可能這輩子再也看不到存款利率回復至美好的年代,就像「犀利人妻」中謝安真的詞︰回不去了!
*趨勢的形成或反轉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但無論市場利率是高或低,我們都要能適應才行──
任何的情況下,總有受惠與受傷的人同時並存。
*這本雜誌的零售價「高達」五元,而當年一般阿兵哥的薪餉每個月沒幾文錢。
回顧18%政策的由來,再想想後來的決策單位未能審時度勢,以因應時空環境的轉變,竟任其被汙名化,是否該感到愧咎呢?
…………
…………
…………
註︰張拓蕪在「代馬輸卒續集」中提到~~
民國39年上兵的他,月薪12元;
43年下士時的月薪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