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格友惠慶宮對我一篇「看書 . 買書」短文的回應,促使我寫出一些積存於內心數十年來的看法,在此先要謝謝她。
本文對教師並無責難、批判之意,只是將數十年來一些感觸平實地敘述出來,希望社會大眾對教師的角色以平常心視之,教職與其他的行業並無不同,都是提供社會所需,也讓教師在潛意識裡不用再背負沉重的道德神主牌,因為在其專業領域外,他們也是很平凡的人,怎能奢望教師沒有人性上的七情六慾或其他缺失呢?
新科立委吳斯懷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並不算低,108.10.25 司法院大法官做出第784號解釋文之後,沒多久我在line 收到有人轉傳吳將軍(時未任立委)於同年11.03 對此解釋文所寫的一篇看法--
師道不存,國之將亡。
吳在文中除流露其焦慮外,並提及聯合報10.19 的一篇文章,以加強其論述。
細讀後,我對傳訊息給我的人說:「吳將軍過慮了,時代在變,師生關係隨之調整並無不當,且他引述的那篇報導與大法官解釋後可能產生的影響,難證有因果關係,吳似稍有擴大、延伸解釋之嫌。」


吳引述師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的原文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是大家在中學時都讀過的「師說」,相信多數人對全文的90% 以上都已經忘了,但獨獨對老師扮演「傳道、受業、解惑」這六個字的角色,卻一定還能朗朗上口。
韓昌黎的這些觀點,除了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看法外(涉及嚴重的階級與職業歧視),其他我是完全同意的;但這不能全怪他,那是時空背景下的價值觀迥異所致,否則以今非古並不公平,也是討論歷史進程時的笑話。
自從有了韓愈的「師說」一文後,我倒覺得老師的定位與地位,千百年來更被後人有意無意給弄擰了,再加上傳統「天地君親師」的觀念,簡直將老師拱上了神壇,樹立高不可攀的位置。
但試問今天大中小學各級教師,有多少人敢以傳統觀念的師自許?
相信絕大多數教師會很務實、誠實地承認不過就是一份工作或職業
↓↓↓↓↓
在國家教育體制內擔任被規範的知識、技能之傳播者罷了,若真要再深談或要求落實品德教育、身教等大帽子,恐怕是沉重了些,更是強人所難了。至於吳將軍談的『……等同宣告從此教育是職業非志業』等云云,其實大可不必,在志業與職業上打轉,恐與硬要一位教師公開自評是人師或經師一樣,是否有幾分的殘忍?
視教育工作為職業,難道不是實際情況?難道認知有誤嗎?
志業則應是任教職者本諸敬業精神的自我期許,以臻內涵層面的提升,兩者間沒有衝突,亦無高下之分。
幾十年來我常見有人為文歌頌師恩浩瀚,並屢以恩師稱之,而我卻與學生時期的好些老師們關係緊張無比,形成有趣的對比,我想這與自己性好促狹與「太認真」的個性有關,看看那些眾多表述有關師恩的內容,不外感念老師教導有方、啟迪思維、經濟資助學子、感佩人格典範……。
但,就我而言,師生間互動何恩之有?為何需用封建的「恩」字表達呢?何況,彼此間的受與授是有對價關係,不是任一方平白給予的,何況連孔老夫子不也是要收束脩的嗎(但絲毫無損其地位)?
至於「太認真」則與天真、死心眼有關,因我對人的態度與評價向來是:你(妳)怎麼說我都願意先相信,但我會觀察、思考、檢驗。
評比的結果若是很負面的,日後對方可就莫怪我將充滿鄙夷不屑之色。換句話說,無論台上或台下說得如何道貌岸然,但結果若是背道而馳的話,對其整體評價一定不高甚至低下。
很遺憾的,長久以來我所見過、接觸過的教師們(含純教職或另有行政職者),我至多只能說其教書技巧不錯、很認真,而無法給予一些與傳統道德層面相關的稱頌(其實還挺肉麻的)。
因為少數有嚴重的操守問題,少數有風骨的問題,絕大多數則與社會上其他各行業的上班族無異,只是工作地點在校園、服務項目是講授知識罷了;而長久來,我們的教育就是靠這些多數,像一般上班族的教師們辛苦所撐起來的。
但除了操守問題是不可原諒的鐵則外,我最在意的兩種現象,一是擔任教職者的熱衷參與政治活動,在攀爬過程中醜態百出,甚至人性的陰暗面流露四溢,此時更別再提所謂的風骨了。
另一則是充滿基本教義派性格的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刻意向學子洗腦,以宣揚其信奉的政治主張;這不啻剝奪了別人在心智未臻成熟前的思考空間,罪過大矣哉。
我曾戲稱這群人是業餘、不支薪且隱性的政治工作者,而校園是最安全的隱匿場所,讓人不太有心防。當他(她)們談論起敵對面時,神情常是肅殺的,平日的溫文儒雅完全不見了!
所以,對大法官第784號解釋文無須過慮,師生關係的調整改變,屬不可逆的潮流。教育相關問題也實在扯不上中華文化、亡國等的大帽子,倒是對教師應如何定位才是我在意的。
數十年來政壇上、官場上有太多太多由曾任教職者出任,比例之高令人咋舌,而任內表現荒腔走板或為惡者更是所在多有;我們若不再將教師視為文化、道德的傳播者,或許就不會那麼失望吧?
延伸閱讀:謝謝高見
延伸閱讀:先知的優越感
延伸閱讀:妳永遠不會明白
延伸閱讀:公民與道德59分